清錢上的爐灰,你或許從未注意過

爐灰即煤精型砂混合物,粗細大約100-200目,在節省成本的翻砂工藝製造時因型砂與銅水接觸,脫模劑減量而使得煤精型砂灼融於銅錢表面,是為爐灰。因其為熱熔混合物,遇到外力溫度變化就會呈片狀(劃重點:片狀)脫落,也正因為其脆皮構成,目前能保存下來帶爐灰制錢不都會太年代久遠,且基本未流通。比如光緒宣統大樣,部分咸豐樣錢。如圖:宣統大樣的混合型爐灰形制

清錢上的爐灰,你或許從未注意過

清錢上的爐灰,你或許從未注意過

傳世品的地章和字間也會有些許粉感,這些主要是無害的粉鏽,乾燥地區傳世久了積攢的塵土,埋藏時間不長附於銅錢表面的黃土或灰土。這些粉塵的特點是顆粒細緻,大部分300目以上,聚集在字口和地章的低窪之處。以下一一展示這些與銅表面結合的粉狀混合物。二排一二的天命,乾隆浙:傳世,包漿上帶有粉鏽和塵土的混合物。不過這個會被說成草木灰

清錢上的爐灰,你或許從未注意過

二排三的乾隆則是傳世帶塵土,注意色澤。一排兩枚康熙則是江南發祿包漿加凝重的積塵。總之,積塵和粉鏽非常細膩,結合面積也不大。

現在能夠找到的大量的翻砂工作母錢只到乾隆年,雍正以前的大規模製錢工藝合理推斷還是使用練泥臨範法,這從雍正寶雲局一直抱怨自己這個地方“沙水匠藝都不如京局”從而給不求上進的鑄造工藝找退路可見一斑。康熙制錢大部分地章細膩光滑,這個和北宋的徽宗錢和美製錢一樣使用了松灰或其他木質焚灰當作脫模劑有關。只有木質碳化後的粉塵精細度可以達到地章光滑或平整的效果。現在的康熙制錢或雍正制錢因為流通時間很久遠,最好的品相也就是挫痕直邊----相對而言,康雍以及順治五式的挫痕是清除鑄造後殘留在錢體表面的少量積銅而來,因此挫痕都是局部的和少量的,極少部分滿挫痕的順康雍錢幣,帶有明顯的明朝鑄幣工藝特點,應屬於工藝探索階段的產物,不能作為廣義上的特點加以肯定。圖:康熙的挫痕和積塵特點

清錢上的爐灰,你或許從未注意過

清錢上的爐灰,你或許從未注意過

以上,爐灰的前世今生在清錢這一領域基本就是這個脈絡,其實現在市場上很多形容錢幣好的名詞都不太經得起推敲,不如交易時使用“狀態”一詞形容古幣的現實物理性質,狀態好即表示各元素穩定無傷裂,不管它是什麼坑還是傳幾世,基於錢幣本身的“狀態”是最直觀的描述吧。

清錢上的爐灰,你或許從未注意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