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

在世界的舞臺上,和平總是短暫的,而戰爭可以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兵法可說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在血與淚的代價中凝結出來的道理,說到荷馬時期,那個時候步兵打仗還是像沒頭蒼蠅一樣的亂衝亂殺,衝鋒直接就抄起傢伙,橫衝直撞,各自為戰。更有甚者殺到興起的時候,敵我不分,自相殘殺。指揮官們十分頭疼,卻又無可奈何。

馬其頓方陣,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亞歷山大統一希臘之後才得以好轉,究其原因是他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戰術,一改往日沒有章法的亂戰,這套戰術被稱作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可以說是戰爭歷史上一大改變時代的戰術體系,當年的亞歷山大就依靠他所發明的馬其頓方陣,在冷兵器時代創造了巔峰與輝煌。

下面讓我們來介紹一下馬其頓方陣的具體組成,馬其頓方陣有很多兵種組成,其中就包括常備步兵,輕裝步兵,還有重騎兵和輔助兵。

馬其頓方陣,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

說其他的編制其實跟中國古代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編的方陣有一些類似,首先是由64名士兵組成一個連隊,由128個人組成一個大的團隊。以此類推,總共會有4000多人組成一個初級的方陣,四個初級的方陣會組成一個聯合的軍團,這樣的軍團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編制上,有很大的優勢,首先人數的龐大可以在氣勢上取勝,而具體而微的編制可以讓每一個士兵各司其職。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輕裝步兵,輕裝步兵所使用的武器是短矛,他們拿著相對比較短的矛,盔甲也比較的輕便,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進攻,而是為了防禦,輕便的鎧甲增強了他們的機動性,可以在軍隊的各個方位提高整體的靈活性,他們的防禦做的還是非常好的,每個人手持一個直徑非常大的盾牌,足可以擋住蹲著的士兵。

馬其頓方陣,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

其次要說的就是重騎兵,這一部分軍隊主要是由一些比較年輕的貴族階級所擔任,他們每個人手持一根長矛,並且配上一把鋒利的劍,在作戰開始前他們就將長矛擱在肩頭,當衝鋒的時候,長矛就會發揮極大的攻擊作用,用長矛向下方的敵人猛刺,馬其頓方陣的特別在於一旦將對方刺死,他們暫時不會將手中的兵器拔出來,如果拔出來的話會導致攻擊速度的減慢,也會給敵人可乘之機,於是他們暫時不將刺入敵人身體的武器拔出,而使用手裡的利劍繼續戰鬥,一直到戰爭結束才回去撿拾自己刺出去的長矛。

馬其頓方陣,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

而說到輔助兵,他們通常穿著輕便的鎧甲,甚至有的不穿鎧甲,以便裝為主,拿著像弓箭或者標槍之類的遠程武器,靈活機動,隨時做好增援的準備。也大大提高了馬其頓方陣的機動性,一旦某個方陣作戰不力,不幸被擊潰,這時候的輔助兵就發揮了作用,及時填補空缺打擊敵人。

馬其頓方陣,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

而說到馬其頓方陣,主要的火力輸出就屬於常備的步兵,他們每個人手持馬其頓長矛,並且拿著圓盾作為防守。前排士兵蹲下後,並且用盾牌護住身體,可以說是無堅不摧,這也是發揮了集體的力量。其中所有的依靠的不是士兵的個人能力,還是整體的配合,這也是整個戰術的精髓與基礎所在。

馬其頓方陣,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

馬其頓方陣在當時可以說是橫掃一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使敵人聞風喪膽,甚至不戰而勝。亞歷山大就是靠著他的馬其頓方陣,在世界舞臺上呼風喚雨,大動干戈,也是世界上頂尖征服者之一。短短的13年間就,創下了輝煌的戰績,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範圍內文化的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