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 襄陽

襄陽市

歷史文化名城 襄陽

一、城市概況

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魅力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三國文化之鄉”。襄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被我國古建文物專家稱為“人類文明進程之標誌,中華歷史發展之瑰寶”。在《國務院批轉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文化部關於請示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中,這樣描述襄陽:“周屬樊國,戰國時為楚國要邑,三國時置郡,後歷代多為州、郡、府治。襄陽城牆始建於漢,自唐至清多次修整,現基本完好,樊城保存有兩座城門和部分城牆。文物古蹟有鄧城、鹿門寺、夫人城、隆中諸葛亮故居、多寶佛塔、綠影壁、米公(芾)祠、杜甫墓等”。

歷史文化名城 襄陽

歷史文化名城 襄陽

二、城市歷史沿革

襄陽地處中國中部南北交接地帶,上古時期就有了人類的活動。在今日襄陽城內,曾先後建立起三座城邑:古鄧國國都鄧城、楚國北津戌基礎上形成的襄陽城和漢末出現的樊城。

(1)鄧城:鄧國是春秋時期以前、上至西周(或更早些),位於漢水以北、南陽盆地南部的一個具有一定經濟文化水平的古國,距今已有3100年左右。鄧城作為鄧國的國都,曾是政治經濟中心,後被楚滅,鄧城逐漸被漢水的樊城所代替,今存鄧城遺址。鄧城遺址位於樊城北約6公里處的高新區團山鎮鄧城村。現存土城牆略呈長方形。四面均有城門,護城河寬40米左右。城東南處有高約8米的土臺,俗稱烽火臺,也稱閱兵臺。


(2)襄陽古城:楚之北津戌,是楚國為挺進中原所作的外交和軍事準備。清代期間曾對襄陽城牆進行了多次改擴建,修繕城門城樓,加建敵臺炮臺和兵房,加固城牆,疏浚護城河及清理岸界。其城垣達十二里,高八點五米,城基寬六至十二米,城外護城河寬約百米,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鐵打的襄陽”。上個世紀80年代,襄陽市政府對襄陽城牆進行修繕,加建了南門兩側的城牆,重新修復了北依漢江的小北門城樓,東南角的仲宣樓及一橋以東的長門城樓,形成了今日所見之襄陽城牆。

(3)樊城舊城:南依漢江的樊城一直都是襄陽的外圍據點,隨著鄧城的逐漸衰落,樊城一直作為南北商貿交易匯聚的中轉點繁榮昌盛多年。城沿漢江而築,形態呈東西帶形,東西長約6裡,南北僅1.2裡,共有九門。今樊城城牆僅剩鹿角門(屏襄門)、定中門、櫃子城遺址和建在城牆上的米公祠。

三、 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1. 古城山水,極富特色


襄陽城位於東北角漢江邊,正所謂“峴山亙其西南。漢水縈其東北”。樊城夾江而峙,作為襄陽的藩城(樊籬、屏蔽)與襄陽互為犄角,扼水陸交通要衝。這個地形特點決定了襄陽不是通都大邑,只能是一座府城,必須在西南方向遠離群山,壓住東北靠漢江的一端。以湍急的漢江為北部城池,鑿開東南西三面寬闊的護城河作為排澇和防禦體系,輔以不甚高大的堅城,就構成了著名的“方城”“鐵打的襄陽”,難以攻克的軍事防線。

2. 通衢要津,南北交匯

襄陽自古為南北交通樞紐,可謂南船北馬、經濟繁榮。明清以來,商業經濟輻射到漢水下游、長江南北。當時樊城建有山陝會館、撫州會館等全國幾十個地區的商務辦事機構。由於地理條件及南北文化交往,形成了當地樸實淡雅的建築風格,其牆體厚實、構造輕巧。

3.“南城北市”,協調發展

“南城北市”指的是襄陽和樊城兩座城市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分工。襄陽作為歷代州、府、郡治所在地,是政治統治中心和軍事中心。樊城則是商業貿易發達的城市。


4. 九街十八巷,歷史的時空

樊城歷史上有九街十八巷之說。保留下來的有中山前街、中山後街、定中街、勞動街(前溝街)、炮鋪街、瓷器街、陳老巷等,可以說樊城古城的街道骨架基本上保存完好。

5. 名勝古蹟,類型豐富

襄陽雖經歷朝代更替,屢遭戰亂,仍然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蹟。襄陽市區內已公佈的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82處。有標誌著襄陽城市起點的古鄧城遺址,有作為軍事重鎮的襄城牆、護城河,有文人墨客居停的米公祠、習家池等,有反映商貿活動的撫州會館、黃州會館、山陝會館,還有大量的三國遺址和紀念性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