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的防治:一定会失去声音吗?该如何早期发现?

著名央视主持人李咏,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也就是德云社相声演员孙越的外祖父,也是因为长年喉癌治疗而引发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去世。说来真是人世间莫大的讽刺与悲哀,两位"金嗓子",靠说话吃饭的艺术家,最终罹患的却正巧是夺走其声音与生命的喉癌。那么,如何早期发现喉癌?如何治疗喉癌?如何更好地保留器官功能?为此,本报特地采访了武汉同济医院头颈肿瘤科主任胡广原教授,让专家一一答疑解惑。

喉癌是如何发生的?该怎样预防?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90%为鳞状细胞癌,男性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40-60岁最多。目前而言,尚无确切的病因,被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其中包括:

吸烟。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焦油富含致癌作用,可致喉部黏膜水肿、充血、上皮增生及鳞状化生,使纤毛运动停止,从而导致喉癌的发生。多数喉癌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喉癌发生率与每日吸烟量和吸烟总时间呈正相关。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喉癌;

饮酒。长期饮酒者,喉癌发生的危险性比非饮酒者高1.5-4.4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烟酒不分家",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致癌作用;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中的粉尘、二氧化硫、铬、砷等可导致呼吸道肿瘤发病率提高。已有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喉癌发病率高于农村居民,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发病率最高;

病毒感染。前一阵子大热的HPV宫颈癌疫苗所针对的HPV(人乳头瘤病毒),已被证明与喉癌发病相关。在美国,1984~1989年的调查显示,只有16%的喉癌与HPV感染有关,而2004年的调查显示,有72%的喉癌患者的HPV检查都呈阳性。遗憾的是,目前没有药物能够治疗HPV病毒,已上市的HPV疫苗也未证明能够预防喉癌。

另外,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有毒化学物质,微量元素缺乏等也可能与喉癌发病相关。

在已经知道喉癌的可能致病因素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戒烟戒酒,远离污染空气,健康饮食,保证运动,才是预防喉癌最好的方法。(而实际上,这同样也是预防各种类型肿瘤的通用手段)

喉癌的早期表现:

别让"上火""咽炎"耽误了病情

声音嘶哑,异物感,吞咽不适,咽喉肿痛,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上火",是"咽炎",不被当做一回事。而实际上,这些常见的咽喉炎症状,往往与喉癌的早期表现相似。如何区别两者呢?

声音嘶哑。感冒、炎症也会引起声音嘶哑,但随着炎症的消退,声嘶症状会很快好转。顽固性声音嘶哑则是喉癌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声嘶症状进行性加重,逐渐发展为声音变粗、变哑,直至完全失音,则需高度警惕是因为喉癌肿块影响声带功能引起的。对于年龄超过40岁,声音嘶哑超过7天的患者,建议及早到医院就诊,排查喉癌;

咽异物感、梗阻感,吞咽不适。这也常与喉癌的早期表现相混淆。年龄在50岁以上,症状反复出现1个月以上的人群,特别是吸烟患者,需要警惕患癌风险;

痰中带血丝。痰中见少量血丝,特别是清晨第一口痰,需警惕咽喉部肿瘤甚至肺癌的风险,需及时医院就诊;

咽喉疼痛。即使是职业所需长期用嗓,咽喉疼痛经2周左右规范治疗仍不缓解,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吞咽障碍,呼吸困难。一般来说,这在喉癌比较晚期的时候才会出现。但多数患者,特别是非声门型,往往是拖到这个时候才去就诊,延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颈部肿块。喉癌特别是声门上型喉癌容易引起颈部淋巴结转移,形成颈部肿块。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甚至是唯一症状就是颈部肿块。

治疗喉癌是否一定要以失去声音为代价?

喉癌的可通过间接喉镜初步检查,门诊即可完成。确诊需要在耳鼻喉科行电子纤维喉镜进行病理取材。对于部分癌前病变,如黏膜白斑,喉乳头状瘤,也可以通过喉镜进行诊治。另外,原发灶的CT,MRI,颈部增强CT,胸部CT,腹部超声,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等对于明确分期,决定治疗方式也十分重要。

很多喉癌患者在确诊时都会感到疑惑和迷茫:是否喉癌确诊之后就一定要进行手术切除喉部,从而永久地失去声音的功能?

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与患者喉癌局部的分期密切相关。《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2018年第1版》指出,对于早期喉癌来说,采取手术或单纯放疗的单一治疗模式,二者总体疗效相近。建议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对发音功能、生活质量和治疗结果做出完整评估后决定。手术方式可选择开放或经口入路切除原发灶,前者对于功能保护更好。另外,经口激光显微手术或机器人手术功能保护更好。根治性放疗可以有效保护声带功能,推荐调强放疗。

而对于局部晚期的喉癌患者,大部分需要进行全喉切除术,这是为了保证治疗效果的更好的方法,并且通常需要进行选择性或根治性双颈部淋巴结清扫,并配合术后放疗或放化疗。如患者因身体条件不允许,各种原因拒绝手术或肿瘤太大无法手术,放疗联合化疗药物顺铂,或放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也是可以选择的办法。根治性治疗前进行的化疗被称为诱导化疗,它是另外一种保留喉的方法,如果化疗后肿瘤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这部分患者后续接受单纯放疗或同期联合西妥昔单抗,否则接受全喉切除术。

对于已经进行喉切除术的患者,也不是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恢复发音:

练习食管发音,患者可以通过练习食管和胃的共鸣发出声音。操作时,需将空气吞入食管和胃,然后利用打嗝的方式将空气挤压出来,利用食道和咽部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这是一个无创经济的方法,但效果因人而异。文章开头所说的李文华在喉癌康复过程中学习的就是食管发音;

电子喉。这是一个外置的器械,放在颈部适当的位置,启动开关,配合舌部动作,利用电流震动颈部的空气发声。但听起来像霍金或机器人,音调比较单一;

发音重建术,又称食管气管发音。指的是通过手术,在气管食管之间"打造"一个发音管。当空气通过发音管进入食管或下咽腔,便可以震动黏膜发声。全喉切除术后患者还需要在发音管上装一个发音钮,替代喉。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放疗完成后评估颈部皮肤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具备做这种手术的条件。

总之,喉癌并不可怕,得了喉癌也不一定会完全失去声音。只要远离不良嗜好,早期发现,尽早就诊,配合医生诊治。喉癌患者一定能重新回到自己充满欢声笑语的美好生活!

喉癌的防治:一定会失去声音吗?该如何早期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