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接納了同為瓦崗寨的秦瓊、李績等人,為何卻一定要殺單雄信

隋朝英雄傳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英雄故事,那些發生在歷史當中的亂世紛爭,那些在亂世中心胸豪邁的英雄們,讓人不禁遐想起那烽火中的大義。在這些亂世群雄中,人們尤其對重情重義之人滿懷憧憬,但歷史上卻多的是狡猾奸詐之徒,是唯利而圖的小人。

隋朝末年的時候,正是李世民幫助父親奪取天下的良機。他重人才,善用賢者,慧眼識珠求賢若渴,讓他的身邊多了很多忠心的追隨者。這些追隨者,很多也都不是軍武出身,甚至還有投奔綠林的鄉野之人。

李世民接納了同為瓦崗寨的秦瓊、李績等人,為何卻一定要殺單雄信

但是李世民深諳用人之道,便不計前嫌的將好漢收納旗下。說起當時世道的能者豪傑,便少不了說到武藝高強的單雄信。單雄信是瓦崗寨的三當家,若論武功和謀略也都不差,可他卻是獨獨不被李世民待見,甚至在最後被處死。

瓦崗寨是隋唐好漢結義的地方,這些英雄又被稱為瓦崗寨四十六友,其中的程咬金、秦瓊等人,後來也都為李世民效力。本來這個起義組織是前途無限的,他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相聚在一起,共同反抗隋朝,可是讓這個組織最後崩潰的,卻也是加入的這些兄弟們。

李世民接納了同為瓦崗寨的秦瓊、李績等人,為何卻一定要殺單雄信

兄弟們齊心協力才是一個起義組織正常的現象,卻不曾想,瓦崗寨的人們也是個個心思縝密,選擇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夥伴結黨成派。於是,四十多人慢慢就變得分崩離析,人們心思聚不到一起,行動也無法統一。

畢竟,要管理這麼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們都會願意袒護跟自己關係好的,疏遠看不上眼的。賈家樓結義雖然冠冕堂皇,可這四十多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終究也是說不上什麼熟悉,只不過剛好萍水相逢,又剛好想要一起返隨復唐,本就不在同樣的環境中出身成長,最後分道揚鑣也是必然的結局。

不是所有的結義都如同桃園三結義一樣。單雄信作為三當家,也是跟著摻和了這麼一趟渾水,在派別之爭裡胡攪蠻纏。從一開始的翟讓時期,到之後的李密時期,單雄信都穩穩當當在自己三當家的椅子上坐著,不得不說,此人一定是一個極為左右逢源之人。

李世民接納了同為瓦崗寨的秦瓊、李績等人,為何卻一定要殺單雄信

從李密來了之後,瓦崗寨開始慢慢轉變了性質。翟讓是個平凡出身,自然沒有李密這樣官宦落魄子弟見識了得眼光遠大。於是李密的人脈開始不斷參與到瓦崗寨之中,讓瓦崗寨慢慢從一個困擾朝廷的劫匪團隊,變成一個有模有樣的起義軍。

這陸陸續續加入的,就有秦瓊、程咬金等人,秦瓊本就是隋朝的將領,而程咬金又是地方名門望族的代表,這使得一個草寇團體,開始吸引了諸多朝廷中人和地方豪門。

李世民接納了同為瓦崗寨的秦瓊、李績等人,為何卻一定要殺單雄信

但因為家庭背景的不同三觀也大相徑庭的翟讓等人,完全無法融入新來者的隊伍中。他們依然崇尚以野蠻手段為主的流寇之類,甚至於翟讓還帶人去搶劫平民。單雄信審時度勢,知道以翟讓這樣的身份比不過李密等人,於是立馬牆倒眾人推,跟著李密將翟讓處死了。

單雄信也是個心思叵測的人,他不會完全的信任和支持別人,派別之間的矛盾是積久成疾,暗流湧動的組織中人們也都是笑裡藏刀。在李密和王世充大戰的時候,單雄信倒打一耙,讓李密慘敗。

因為這場戰敗,直接導致了這個天下一大勢力的瓦解,整個組織四分五裂,李密帶著手下投奔了朝廷。而單雄信直接加入了對手王世充的團隊,這一招反水,實在是讓人驚愕,曾經的義薄雲天如今看來竟是一場笑話。

李世民接納了同為瓦崗寨的秦瓊、李績等人,為何卻一定要殺單雄信

此後,李密在唐朝內部也不安分,暗自結黨營私,意圖反叛。李密作為瓦崗寨的一把手,率先投降雖然有功勞一件,但是,沒有皇帝願意接受暗地裡結黨營私的大臣。李密死在了李淵的手裡,才能保證招安的人不再有其他效勞的主子。

而單雄信,在李世民和王世充的決戰中,屢次險些殺掉了李世民,嚇得李世民不輕,如果不是徐世績救下了李世民,後果肯定不堪設想。徐世績當初是瓦崗寨的二當家,和單雄信關係匪淺,二人同一黨派,單雄信見到了自己的兄弟,也是手下留情了。

雖然單雄信武功蓋世,是個可塑之才,但是他幾次三番背信棄義,實在無法讓人重用。之後李世民打敗了王世充,便當機立斷要將單雄信處死,徐世績數次求情也沒有用,因為曾經的瓦崗寨兄弟竟再沒有一個人來替單雄信說話,甚至那兩肋插刀的秦瓊。

李世民接納了同為瓦崗寨的秦瓊、李績等人,為何卻一定要殺單雄信

這也說明了,在其他人的心裡,單雄信根本算不上什麼兄弟。李世民實在無法為了徐世績一個人留下單雄信這麼一個城府極深的人,便還是殺死了單雄信。但單雄信也確是個豪傑之人,他自始至終堅持的都是自己的俠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