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醫美亂象

時代週報記者 楊佳欣 發自北京

“中國醫美行業迅速發展,企業服務質量良莠不齊,求美者數量不斷增加,有效監管迫在眉睫”。13日,整形美容協會常務理事田亞華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說:

去年接連發生的醫美事故,讓醫美行業多次以“不太光彩”的面貌出現在大眾視野。

2019年7月5日,一位女性消費者在大連藝星醫療美容醫院進行隆胸手術後死亡.

8月18日,28歲的女護士在接受抽脂隆額整容手術後死亡。死者家屬表示,涉事機構無相應手術資質。

儘管年輕女孩命喪整形手術檯,但追求“美”的人們仍前赴後繼進入醫美機構,由此催生國內巨大的醫美市場。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醫療美容行業市場規模僅為780億元,及至2018年,醫療美容行業市場規模已達1220億元。

與市場規模“齊頭並進”的還有投訴數量。

三年間,全國醫美投訴上升了10多倍。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消協組織共收到關於醫美行業的投訴483件,2018年投訴統計數據則已達到5427件。2019年上半年,醫美投訴達3535件。

近些年,非法醫美事件頻見於報端和網絡,無論是行業還是醫美從業者,都渴望政府的“手”能儘快有效行動起來。

14日,一位接近衛建委的行業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正在修訂,有望2020年發佈。

“原衛生部頒佈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已施行超過十多年了。很多標準都已不再適應目前的醫美行業現狀。”上述行業人士說道。

接受採訪的諸多醫美機構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行業秩序亟須清理整頓。

“我們更期盼的是整個行業更加規範化。”一位民營醫美機構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行業亂象亟待強監管

非醫療美容場所從事醫療美容治療,非正規培訓的非專業醫師,非合格的醫療美容產品,“三非”問題一直縈繞在醫美行業頭頂,加之行業的快速發展,醫美行業直到目前也一直被冠以“野蠻生長”的標籤。

在從業人員方面,根據2018年發佈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顯示,我國醫美行業非法執業者數量是合規執業者數量的8倍多。白皮書指出,美容師、美髮師、美甲師、紋繡師等行業都有人混跡在需要一定醫學要求的醫美行業,卻並不一定具備相應能力。

田亞華指出:“醫美行業在相對寬鬆的政策條件下運行太久了,國內醫美行業沒有確切的標準,對醫美醫生的門檻較低,導致非法醫美氾濫成災,甚至非法醫美機構所佔的市場份額超過了合法的醫美機構,這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奇觀。”

為行業亂象買單的還是消費者。上述白皮書指出,100萬非法不明注射物受害者中,約15萬人患輕度精神類疾病,5000多人導致嚴重類精神弊病,1700人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亂中尋序已成為醫美行業各方共識,監管層也針對醫美亂象問題頻繁出招。

在行政處罰方面,從中央到地方都已多次發起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

例如,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安部等7部門聯合開展的,為期一年多的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中,截至2019年1月,共查處案件2700多件,吊銷醫療機構診療科目或《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28家,全國公安機關共搗毀製售假藥黑窩點728個。

2019年9月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還在官網發文明確,醫療美容產品不是化妝品,應由醫生操作使用。

對於近些年有增無減的醫美投訴,田亞華說:“要想解決長效問題,還需要更細化的行業規範”。

實際上,2002年至今,國內曾陸續發佈醫療美容機構基本標準以及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針對醫美的行業規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早在2002年已經開始實施,由原衛生部頒佈,已施行超過十餘年,於2016年修正過一次。新一版《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現已進行到第9稿,有望在2020年出臺。

14日,一位參與法規修訂的業內專家向記者透露,該法規制定中,有發言權的90%以上來自公立機構,而民營醫療機構的話語權很少。但據智研諮詢數據顯示,目前民營機構已佔據醫美終端70%以上的市場份額。

田亞華強調,醫美領域的行業標準,應該包含准入、技術、人才培養等多個層面,“有關監管措施需要儘快更新,內容上需要更加貼合當下行業的實際問題,為剔除非法醫美形成詳細的依據,同時讓合法醫美機構提供更專業服務”。

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

2019年以來,一路“高歌猛進”的醫美行業出現明顯的“寒流”。

13日,一位不願意具名的行業從業者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最近一刷朋友圈就能看到很多條轉讓醫美機構的消息”。

“醫美機構牌照審批比較麻煩,很多醫美機構倒閉後,會將醫美機構進行轉讓,接手的商戶在工商裡面註冊更新即可。這個過程也導致很多倒閉的醫美機構數據並沒有完全呈現出來,但近些年市場上確實有大量的醫美機構在轉讓和出售。”上述行業從業者說。

以北京地區為例,時代週報記者在天眼查網站以“醫療美容”為關鍵詞檢索時發現,截至3月16日,北京地區共有醫療美容相關商戶27793家,其中企業狀態為吊銷的有6804家,註銷的有7735家,即已有超過半數的醫療美容類型企業退出了北京的醫美市場。

而在寒冬之下,黑天鵝“新冠肺炎”疫情悄然而至,這讓國內醫美行業更加“雪上加霜”。

田亞華指出,在嚴監管即將來臨以及行業寒冬的背景下,“醫美行業已經告別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醫美行業正在去泡沫化,轉向專業化,通過親戚朋友關係的‘拉皮條’式營銷行不通了,消費者正在變得越來越理性。醫美機構要提供更專業的服務,同時抓住下沉市場和銀髮市場,從而開發出新的增量市場”。

“會出現行業洗牌,我們(行業內人士)都清楚,這兩年醫美行業的發展會比以往更加複雜、更加嚴峻。” 上述醫美機構負責人表示,在新的經濟和政策環境影響下,醫美行業在以肉眼可見的加速度進行著行業洗牌。

其還表示,此消彼長,有挑戰也有機會。“細分領域的特色醫美機構憑藉其凸出的技術,運營管理單一且靈活、運營成本相對較低、深耕細作於細分市場,將會在發展的基礎上持續壯大、加速蔓延,最終實現彎道超車。就像韓國、日本很多小而精的醫療機構,市場化運作還是非常成功的。”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