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亮,一位“东北硬汉”的社区防控

123社区群干最信赖的党员志愿者!”在孔凡亮的朋友圈里,多是这样的评价。


孔凡亮是东北吉林人,80后,如今在武汉市文联对口联系的青山区钢都花园123社区当志愿者。一个多月里,他胖胖的身影一直活跃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为居民解决问题。


“胖胖的志愿者”赢得居民信赖


孔凡亮,一位“东北硬汉”的社区防控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地方工作的“新手”,初到社区,如何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的作用,是摆在孔凡亮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他从封闭管理初期最难做的门卫值守入手,在量体温、开具出入证明、向居民解释封控政策的过程中,处处留心,几天的时间便摸清了社区的基本情况。隔离病人封控、发热门栋排查等有危险的活儿他也毫不推辞,冲锋在第一线,在一圈又一圈的摸排中,不仅迅速将社区45栋137个单元的位置烂熟于心,也给了123社区工作人员很大底气,稳定了军心和士气。


全封闭管理后,社区的工作量激增,孔凡亮没有后退半步,主动作为,从分装企业捐赠的爱心菜,送菜上门,到组织物资团购,每天对接不同的商超拖菜分发,到为癌症患者转诊、买药,足迹遍布青山区、洪山区、江汉区4家医院(门诊)、40多家药房,再到为居民进行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宣传,安抚居民恐慌、焦躁的情绪,管控社区人员流动……社区的每一份工作他都参与其中,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社区干部。


2月22日中午,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志愿者正在接待前来咨询和购买重症药的居民,一位老大爷来到门口询问自己楼栋消毒情况,就在接待的志愿者一遍一遍耐心回复的过程中,大爷突然情绪激动,扯下口罩,冲进室内,指责社区工作人员不作为,并准备动手打人,室内工作人员一脸错愕。


孔凡亮见状连忙上前轻言安抚老大爷的情绪,认真倾听他的诉求,同时将他带出门外向他耐心解释,并拿出社区对他居住门栋的每日消杀作业照片,同时赠送他84消毒液、口罩及一次性手套,大爷怒气渐渐平息,深感惭愧。


他转身对其他居民讲:“志愿者都像他一样,我们居民心里就有了底,以后大家就找这个胖胖的志愿者。”


“现在居民出行不方便,有困难只能找社区,心里不痛快也想来社区倾诉,这都很正常。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捧着一颗为居民排忧解难的心,好好沟通,一定有办法解决。”孔凡亮说。不论是记录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外出采买,还是为居民讲解政策,教老人用手机支付,他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心,一个多月的时间,“小孔在吗”的呼唤声每天都会在社区门口响起,“胖胖的志愿者”成了居民心里最信赖的人。


“作为帮扶我们社区工作的党员干部,他真真正正做到了扎根社区、扎根居民,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决心和意志。”钢都花园123社区书记赵旭玲说。


每日奔波在为居民购药的路上


钢都花园123社区是2000年建成的老小区,有1847户共5274人居住,10户低保,残疾人84人,80岁以上老人230人,85岁以上的77人,居民老龄化严重,老弱病残人员相对较多。小区封闭管理后,生活物资供应基本得到了保障,而居民的购药问题则成了突出的矛盾。很多老人常年服药,对于癌症等重症病人来说,药物则是他们生存的重要支柱。不能出门,寻医购药怎么办?这个特殊时期,进医院有风险怎么办?这时,孔凡亮站了出来。


在孔凡亮发现居民的购药需求暴增之后,他立即组织其他下沉干部一起,群策群力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他们将购药的需求分为普通购药和重症购药两类,对于一些常见的药物,他们与社区附近的药店联系,在社区公布电话,由居民直接联系药店,药店每日集中配送一次;对于重症药物或者不常见的、必须去医院购买药物,则由孔凡亮每天出去购买。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次次进医院、跑药房,并不容易,个中辛苦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买药其实挺累的。在重症药房,经常排队两三个小时,在医院开药,我要把看病的整个流程全部走一遍,排队挂号、找医生开处方、再排队缴费拿药,最快也得半天时间,有些药要一家一家地找,也很耗神。”孔凡亮说。


孔凡亮,一位“东北硬汉”的社区防控


为了给一户身患癌症的居民买替莫唑胺胶囊、鸦胆子油软胶囊和乌苯美司胶囊,孔凡亮和另外一位志愿者花了2天半的时间,辗转了35家药房、2家医院、2家门诊,最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排队3个小时之后拿到了这难得的救命药,交到了居民手中。“在医院还碰到过死者被医生推出来,正好经过我的旁边。我不是医务工作者,看到这个还是有点害怕。但是医院该去还是得去,这是居民的救命药,我多跑一家医院,就能给他们多一份希望。”


在他的努力下,钢都花园123社区的购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且做到了绝大部分药品可以在居民求助后的24小时内到达居民手中。“以前我们买药,还得自己去医院挂号、排队、取药,现在有志愿者为我们跑腿,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拿到药,比之前方便多了,就是这些年轻伢们太辛苦了。”社区居民动情地说。


每天跨越几个区去社区上班


孔凡亮家住在江夏,他没有选择就近自己居住的社区,而是毫不犹豫冲到离家30余公里的对口帮扶一线。从2月3日开始,已连续工作33天没有回家,晚上就独自一人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小房子里自我隔离。“距离是有点远,从家到社区要跨几个区,但因为工作的这一段时间,跟社区干部和居民都熟悉了,他们需要我,我也牵挂他们,感觉放不下,就坚持每天过来了,没有就近。”孔凡亮说。


孔凡亮,一位“东北硬汉”的社区防控


每天清晨,孔凡亮都很早赶到社区,在给社区办公室区域做完卫生和必要的消杀程序后,接待居民的询问和求助。很多时候,他出门的时候天还没亮,空旷的街道空无一人。“每天上班的路上,差不多都在计划一天的工作,今天有多少菜要去拖,昨天居民反映的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顾不上去想害不害怕。”他说。


武汉是孔凡亮的第二故乡。2005年,因为入学入伍,他从两千多公里外的老家来到武汉,一待就是15年。他虽不生于斯却长于斯,在此读书学习,成家立业,他对于武汉有着深深的眷恋。当记者问他最想和家人讲些什么时,他说想告诉儿子:“爸爸正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希望儿子将来也能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END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媒体中心

监审:邓鼐 监制:吴晓君 编辑:张杰

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