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黃五井



1969年11月22日,遼河油田黃金帶地區黃5井在求產作業過程中發生了強烈井噴。井口噴出的氣柱高達50多米,響聲震耳欲聾,方圓15公里內都能聽到,4公里內住房的窗戶震得直顫,井架也被強大的氣流吹得直響,氣霧更四處擴散近10千米。

決戰黃五井

這是遼河油田開展石油大會戰以來遇到的第一次強烈井噴。井噴就是命令,在井場附近作業的試油二隊員工聽到井噴的聲音,就像聽到衝鋒號一樣,飛快地向出事地點奔去。大家心裡明白,井口猶如埋著千噸炸藥,不及時壓住後果不堪設想。試油二隊班長鄭春發衝上去搶關總閥門,其他4名同志也衝了上去;由於天然氣流將放入井下射孔用的電纜衝成了卷,總閘門扳不動,隨時有爆炸起火的危險。鄭春發飛身一躍,撲過去打開了放噴閘門,減輕高壓氣流對總閘門的衝擊力。氣浪將他衝出去3米遠,碰在井架上,兩腿受傷,昏迷過去,同志們把他架出井口。試油二隊隊長薛文德帶領工人頂險衝了上去,摸清了井口裝置損壞的情況,是總閘門上的4個壓帽螺栓被氣流擰斷失去了控制。

會戰指揮部領導林治開將搶險指揮部設在了離井口百米遠的雪地上,大慶“鐵人”的戰友丁尚保緊急主持召開“諸葛亮會”,確定新的搶險方案。由於井噴的聲音衝擊耳膜大家站在對面相互說話都聽不到,現場搶險指揮部採取了特殊的指揮方式:用打手勢和寫大字的方法指揮搶險。搶險隊員臨時找些棉花把耳朵塞上,還是被震得頭昏眼花、疼痛難忍。

決戰黃五井

機修工高連軒冒著生命危險用手摸清井口螺栓尺寸,連夜加工返回現場。劉佃學帶領試油一隊幾名有經驗的同志也趕到現場參加搶險。同志們輪番上陣,手凍麻了不知道疼,腳泡在油裡不覺冷,大家心裡只有一個想法:趕快把閘門關上,控制井噴!在各級領導和廣大軍民的配合下,幹部員工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衝得上,頂得住,經過26小時的奮勇拼搏,總閘門被強行關住,3臺水泥車壓井一次成功,終於制服了這次國內外罕見的井噴,保護了國家財產和油氣資源,避免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這一英雄群體被載入史冊。

遵照周恩來總理對黃5井搶險英雄群體要“大力宣傳”的指示,黃五井井噴搶險英雄事蹟報告團分別赴全國石油系統和盤錦、營口、鞍山等地宣講英雄群體的搶險事蹟,歷時一個月,引起各行各業的強烈反響。

決戰黃五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