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汪曾祺帶你走進這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各色人間

汪曾祺,沈從文的徒弟。很多人知其散文活色生香,這次讀其小說,方知其內功深厚,構思奇巧,行文流暢。故事內容從古代到現代,既有細處的描摹,又有故事的精髓,愛情也罷,友誼也罷,落筆處別具一格。

《受戒》:汪曾祺帶你走進這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各色人間

汪曾祺


《受戒》只是其開篇的故事,這本書收集了汪先生眾多的短篇小說,而小說之美非得親自去讀方能品出一二,而我選擇摘錄的大多是這俗世中還不曾知曉的見聞。

01《受戒》

一個關於小和尚的故事,清新脫俗,原來和尚也吃肉也會動凡心。

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裡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杆,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鍾罄,三要聰明記憶好。

《受戒》:汪曾祺帶你走進這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各色人間

小和尚


偷雞的有一件傢什——銅蜻蜓。看準了一隻老母雞,把銅蜻蜓一丟,雞婆子上去就是一口。這一啄,銅蜻蜓的硬簧繃開,雞嘴撐住了,叫不出來了。正在這雞十分納悶的時候,上去一把薅住。

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一樣,開水、木桶、尖刀。捆豬的時候,豬也是沒命地叫。跟在家不同的,是多一道儀式,要給即將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

“······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

三師傅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

02《大淖記事》

一個漂亮的錫匠勇敢追愛的故事,民間手藝人團結的力量在與保長對抗時結果卻出人意料。

他長得挺拔四稱,肩寬腰細,唇紅齒白,濃眉大眼,頭戴遮陽草帽,青鞋淨襪,全身衣服整齊合體。天熱的時候,敞開衣釦,露出扇面也似的胸脯,五寸寬的雪白的板帶煞得很緊。走起路來,高抬腳,輕著地,麻溜利索。錫匠裡出了這樣一個一表人才,真是雞窩裡飛出了金鳳凰。

《受戒》:汪曾祺帶你走進這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各色人間


這裡人家的婚嫁極少明媒正娶,花轎吹鼓手是掙不著他們的錢的。媳婦,多是自己跑來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她們在男女關係上是比較隨便的。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個媳婦,在丈夫之外,再“靠”一個,不是稀奇事。這裡的女人和男人好,還是惱,只有一個標準:情願。有的姑娘、媳婦相與了一個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錢買花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們的錢,反而把錢給他花,叫做“倒貼”。

因此,街裡的人說這裡“風氣不好”。

到底是哪裡的風氣更好一些呢?難說。


03故里雜記 《李三》

一個管事的李三,活靈活現的小人物,為了謀生往往計謀頻出,最後卻被人倒打一耙的故事。

有三等串街的他(李三)不管。一等是唱道情的。這是斯文一脈,穿著破舊長衫,念過兩句書,又和呂洞賓、鄭板橋有些瓜葛。店鋪裡等他唱了幾句“老漁翁,一釣竿”,就會往櫃檯上丟一個銅板。他們是很清高的,取錢都不用手,只是用兩片簡板一夾,咚的一聲丟在漁鼓筒裡。另外兩等,一是耍青蛇(即耍蛇)的,一是吹筒子的。耍青蛇的的弄兩條菜花蛇盤在脖子上,蛇芯子簌簌地直探。吹筒子的吹一個外面包了火赤練蛇皮的竹筒,“布——嗚!”聲音很難聽,樣子也很難看。(完事後與這兩等人,尋一僻靜處討價還價分錢)

04《鑑賞家》

一個是賣水果的,一個是大畫家,卻心心相惜,頗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不言而喻。

《受戒》:汪曾祺帶你走進這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各色人間

俞伯牙與鍾子期


立春前後,賣青蘿蔔。“棒打蘿蔔”,摔在地下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後,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賣馬牙棗,賣葡萄。重陽近了,賣梨:河間府的鴨梨、萊陽的半斤酥,還有一種叫做“黃金墜子”的香氣撲人個兒不大的甜梨。菊花開過了,賣金橘,賣蒂部起臍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後,賣栗子、賣山藥(粗如小兒臂)、賣百合(大如拳)、賣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葉三深知水果時令,而且只給大戶人家送水果)

結語:

小說,乍看是消遣之作。而真正能寫出好小說的非得大家不可,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如何拎拎清楚,讓人物栩栩如生,讓故事立得住腳,非得有深厚的閱歷,明厲的雙目不可。若僅僅將小說寫成俗事奇談,就不足為道了。

汪曾祺,你讀其散文,愛上了生活的煙火氣息;讀其小說,彷彿又走了一趟曲曲折折、忽明忽暗的各色人間。這裡生長著各色人物,大小不一,攢聚著各色故事,有澀有甜,閱讀的快樂大底可以從中得一二。


我是清木兒,願做一枚小小的書蟲,將原始的文字之美與你分享。原創不易,點贊留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