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百姓為什麼接受漢朝反對秦朝?

沈靜軒


秦國自秦王嬴政開始,用了十年的時間武力征服了六國,從此結束了自周朝末年以來的戰亂割據局面,建立了大一統的秦王朝,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此中國進入大一統時代,使得中國不至於像歐洲那樣分裂成無數的小國,所以秦朝和秦始皇的大一統對中國影響深遠。

但是秦朝的國祚並不長,秦始皇死後沒有幾年,整個天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地起義不斷,六國舊貴族趁機起兵,比如項羽叔侄等,最後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結束了秦朝和秦國的統治。

自從秦王嬴政滅掉六國之後,六國舊的貴族根本沒有放棄對秦朝的敵視,只不過有秦始皇這一位大佬震著,他們都老老實實的,或者是東多西藏,根本沒有多大的作為。可是秦始皇一死,就出問題了,他們好像商議好似的,一起開幹了,最終秦朝滅亡。

開啟了楚漢爭霸的時代,貴族出身的項羽敗給了布衣劉邦,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漢朝這個新的王朝卻沒有六國貴族和百姓去反對,或者說沒有像秦朝那樣起義眾多,這是為什麼呢?

小楓也不帶著大家分析一下什麼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了,就說一點,那就是時間。對就是時間,此話何意呢?

從秦王嬴政滅六國起,六國貴族和百姓沒有不痛恨大秦和嬴政的,畢竟這有國仇家恨,國仇嘛,自然就是滅國之仇了。至於家恨,這更加好理解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滅掉了多少六國多少軍隊,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比如在滅楚過程中,秦國一次就出動軍隊60萬,消滅的楚軍自然不在少數,這些士兵可都是爹生娘養的,他們也是父母、有妻子兒女的,死在戰場上自然是要將這仇算到秦國,算到秦國頭上了。

但是面對強大的大秦他們也不敢造次,只得等待機會,所以六國貴族和百姓都反對秦朝,因為這身負血海深仇呀,這自然不能忘記了。

在秦末這些人活躍在反秦的戰場上,但是到了漢朝建立,卻沒有六國百姓反對,這其中就有時間的原因,當然不是時間沖淡了仇恨,而是時間沖淡了歲月。

心向六國的貴族和百姓在戰亂中基本上損失殆盡,而劉邦所封的異性諸侯王,和六國鼓足沒有什麼聯繫了,那些人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即使有些六國舊人此時也已經垂垂老矣,他們已經無力對抗大漢。再者說他們和大漢也沒有仇恨為什麼要反對漢朝呢?


天楓說


對於百姓來說,誰當皇帝都差不多。他們才不管天下是姓劉,還是姓嬴。

秦朝統一六國以後,結束了七國混戰的局面。這對於老百姓來說其實是個好事。只要熬過建國初期的艱苦時期,等秦朝步入正軌(第一次開始大一統,不熟悉業務),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所以,老百姓其實是能夠接受秦朝的。

但是,六國舊貴族就不一樣了,他們的“既得利益”被秦朝給剝削掉了,是受秦朝迫害的一類。秦朝為了穩定地方,還把部分六國遺老貴族們遷到關中和邊遠地區。例如:

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史記·刺客列傳》·秦之滅楚,遷晉、代之間,因氏焉。----《漢書·序傳上》秦滅韓,徙下邑。《通志·氏族略》

也是因此,秦朝末年鬧得最兇的,都是這些人。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也是“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借用六國遺老的名義。在古代家天下環境下,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沒有合適的藉口和理由去反秦。

後來的情況也確實如此,六國遺老們如雨後春筍(澆了大糞)一樣,統統冒了出來,一個不少。而六國老百姓之前一直受朝廷宣傳影響,把秦人當成虎狼。再加上,老百姓也真不懂“家天下”的套路,真的好忽悠啊。於是,老百姓就這麼天真的跟著這些貴族們幹。老百姓也不想想,把秦朝滅了以後,皇位還是人六國貴族的,窮折騰。

等劉邦當皇帝以後,六國遺老又在戰爭中死了一大批,勢力更弱了。不過,劉邦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準備好好收拾這些不穩定因素。於是,劉邦又把十幾萬遺老貴族遷到關中地區,進行嚴密監控。

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且實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漢書·劉敬傳》

劉邦也知道,鬧事的還是那些失去既得利益的六國遺老。把這些人看好了,剩下的老百姓就好忽悠,有口飯吃就不鬧事。也是因此,漢朝初年那麼窮,比秦朝還窮,也沒有老百姓出來鬧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得民心者得天下,漢得民心,故得天下

拋開單純的軍事勝敗不談,單從秦與漢民心向背出發,對比秦漢優劣。

一、秦國對待百姓方式

1、不惜民力: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天下因多年戰亂,民不聊生;秦始皇非但沒有與民休息,反而大興土木。

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遣蒙恬修築直道,從九原郡到雲陽一千八百多里,一路鑿山添溝,好幾年都不能完工。

②建造阿房宮與天橋,修築長城,調集全國七十萬囚徒修築驪山始皇陵,直到秦始皇死都未完工。

2、殘暴法律:秦國法律嚴酷,百姓稍不注意就會觸犯法律,進而受到嚴厲懲處。甚至自己沒有犯法,而受到別人的連坐,發配、處死那是家常便飯。

僅以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為例,就有多達五十萬囚徒被秦始皇流放到南越地區。而負責修建秦皇陵及宮殿的工匠中,更是有七十萬人為囚徒。如此之多的囚徒,可見秦國法律之嚴苛。百姓稍不注意就淪為囚徒,人心惶惶。

到了秦二世胡亥繼位,更是比他老爸還要狠。秦二世以向百姓徵收苛捐雜稅多的官員為賢能,以殺人多的官員為忠臣。百姓一半以上的受到過刑罰,每天都有大量屍體在街市上出現,百姓越發恐懼,也越發想反叛。

秦國兩位丞相李斯和馮去疾在被趙高害死前,曾進諫秦二世,一語道出秦國各地狼煙的真諦:反賊之所以不斷增多,是因為兵役、水陸交通、建築工事等勞苦不堪,賦稅又非常繁重。

六國的百姓是活活的被秦王給逼反的,民以食為天,能有口吃的,誰願冒殺頭危險去造反。


二、漢對待百姓方式

劉邦得天下的緣故是因為得到了民心,百姓有生存空間,就會臣服於劉邦。劉邦得民心最初是從他的約法三章開始的。

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入關中,俘獲秦王子嬰。劉邦將關中父老、豪傑召集起來,與他們約法三章:原來的秦國法律廢除、各級官員職位不變,軍隊對百姓秋毫不犯。百姓都非常歡迎劉邦,支持他稱王。反觀同時期的項羽,佔領咸陽後,直接屠城,百姓均不能倖免,這樣殘暴誰人敢於支持。

劉邦在打敗各路諸侯國稱帝以後,也是廣施仁政。廢除了秦國嚴厲的法律,取消連坐;減免百姓賦稅,與民休息。漢也不像秦那樣大興土木,劉邦有一次竟因為蕭何負責建造的長安新宮殿過於雄壯,而斥責蕭何亂用民力。

劉邦懂的照顧百姓利益,所以獲得百姓支持;秦國損害百姓利益,所以百姓反對。天下的得與失無非就是百姓的利益取捨了。


史無眠


對於這種問題在提問上還值得商榷,並不存在六國百姓願意接受漢朝統治的觀點。

很明顯,不僅是六國百姓,具體點來說,是六國的貴族反對秦朝的統治。秦滅六國後,從根本上傷害了六國貴族的利益,加之剛統一不久,人心不穩,六國貴族就借勢煽動底層動亂。

對於六國貴族而言,他們也沒有強求要哪個諸侯帶頭起義,只要有人揭竿而起,打響第一槍。那麼,在底層潛伏多年的六國貴族們就會群起響應。

至於真正跟誰鬧革命,六國貴族的統一認識應該是:誰的實力強大,誰最有成功的希望,誰分配的利益多,就會跟誰幹。很顯然,當初反對秦朝的武裝中,六國貴族最看好的是楚國項梁領導的武裝。至於陳勝、吳廣雖然打響了第一槍,然而六國貴族依然不看好這支最早起義的部隊。

劉邦從最初起兵時稱呼沛公,到鴻門宴後被項羽封為漢王,到最後楚漢之爭勝利後建立漢朝。六國百姓之所以能夠接受劉邦統治,一定程度上經歷了秦末漢初這麼長時間的動盪,六國的貴族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項羽分封的各路諸侯最後都倒向了劉邦,加之百姓渴望統一穩定,從而天下很快就在劉邦手中穩定下來。


安定郡小書生


嚴格來講,並非是六國百姓不接受秦朝,而是秦始皇的“獨夫之心”導致天下人都起來反抗。

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秦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春秋到戰國長達五百多年的戰亂攻伐,讓天下百姓無需在飽受戰爭之苦,過上太平的日子。理論上,這對於六國的百姓來說,本來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是需要時間去適應秦朝的制度,以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轉變罷了。

至於那些自始至終都想要扳倒秦朝的,其實也就只有東方六國的舊貴族們。而他們起事的目的,可不是為了天下百姓,只不過是想要恢復過去的六國,恢復自己過去所享有的世襲特權而已。

可惜,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並沒有與民休息,反而窮奢極欲、苛捐重稅、耗盡民力,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百姓不堪重負。這就正如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言: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朝統治者的一系列暴政,最終讓其徹底喪失民心。隨著陳勝吳廣的振臂一呼,不僅掀起了浩浩蕩蕩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同時也激起了六國舊貴族們復辟的野心。這便是詩中所指的:“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個偉大的王朝,就這樣毀在自己的窮奢極欲之中。

但漢朝與秦朝不同,漢高祖劉邦崛起於草莽,他經歷過秦末的戰亂,對天下百姓的疾苦有深切的體會。所以,當年劉邦入咸陽,馬上便把秦朝嚴苛的律法燒燬,與百姓約法三章,並且做到”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劉邦的種種愛民舉措,都極大的爭取了天下民心。及至楚漢戰爭結束,漢朝建立,登基稱帝后劉邦,又順應天下百姓想要休養生息的迫切心願,復原大量的士兵,讓他們返鄉耕作,恢復社會生產。同時,儘可能避免再起兵禍,與民休息。這樣的漢朝,自然能令天下百姓歸心!



這些歷史要讀


眾所周知秦國在掃平六國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是秦朝的建立對當時的社會以及對後來的影響都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儘管如此,當時的百姓依舊接連反抗秦朝,這種情況到了漢朝之後卻結束了,同樣都是一統天下,為何漢朝可以做到這樣?

從百姓角度看

雖然秦國統一全國帶來了統一的貨幣並且採用郡縣制,但是與之相應的是秦國的暴政,再加上秦始皇所造成“焚書坑儒”就徹底讓百姓順從不起來,原本秦國就是強行鎮壓六國達成統一,統一之後不進行管理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百姓所想要的是什麼?自然是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因為暴政和大肆徭役的出現自然沒有盛世一說,自然也就不容易對秦國進行順從,而漢朝就不一樣了,劉邦出身於平民自然對百姓有親切感,並且劉邦還是率先攻下秦國,對於秦國有執念的人自然也就放下了執念,並且在劉邦統一之後確實進行了改革,雖然漢朝不如唐朝和宋朝經濟強大,但是百姓也都安居樂業,自然也就沒有叛亂的心。

從劉邦勢力看

順漢之“六國”已非恨秦之“六國”矣

雖然在秦國統一之間六國皆給秦國送土地,但是六國的強大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秦統一之後六國就受到了秦國的統一大洗牌,各國勢力自然有所改變,但對秦國的恨是一樣的。

而到了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六國中的多國皆為劉邦的賬下勢力,韓王信曾一度追隨劉邦進入漢中,其忠誠自然不言而喻,趙國國君張耳雖然早期追隨項羽但是後期進入劉邦陣營,魏王彭越曾多次救助劉邦於危難之中,齊王韓信自然不必多說,由此可見多國的統治者皆已經順從劉邦,而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自然不會對漢朝持有恨意。

從秦漢制度看

在秦國之間各國之間分封制的使用最為廣泛,但是在秦國統一之後秦始皇選用李斯的建議,將原有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雖然郡縣制更加便於管理,但是制度的突然轉換再加上秦國的暴政,百姓自然苦不堪言,其中怨恨的源頭自然是位於頂峰的秦國。

到了楚漢相爭之時,雖然項羽恢復了之前的分封制,一時間確實收到很好的反響,但是百姓們又會發現分封制其實也並不完美,春秋戰國的大亂都是由分封制所造成的,所以最終所造成的反響也並不算太好。

而劉邦不同於其他君王的就是深有自知之明並且願意放權,於是在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選擇上劉邦做出了讓步,就是兩種制度同時進行,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緩解人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百姓看到君王的如此讓步自然也不會有更多的要求,這時候除了感恩戴德之外哪裡還會對統治者產生怨恨。

從統治者上看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就不再以國家的政治為中心了,而是想要長生,這樣的心情放在現在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天下歸一皆奉他為始皇,而且不僅是秦始皇,在歷史中很多統治者在做到君王這個層次之後都開始追求長生,但因此對國家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並且在秦始皇之後的秦二世胡亥也不是一個明君的主,國家在這樣的人統治下自然不會和諧。

而劉邦就不同了,雖然在功成之後殺死之前的功臣,但是在政治上劉邦還是沒有犯多少錯的,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劉邦所作所為自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劉邦卻是一個好的君主,對於功臣來說自然是恨劉邦的,但是對於百姓來說對於這樣的君王還是心服口服的。

結語

結合所有角度來看,六國百姓對於秦朝的怨恨主要是因為統治者對於百姓並不太關心所造成的,其實劉邦跟秦始皇相比較的話,劉邦只是將百姓放在了首位,雖然在做人上劉邦不如秦始皇,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劉邦的治理勝過始皇太多。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六國百姓接受漢朝卻反對秦朝,是有原因的。縱觀中國朝代歷史的進程,會發現,“接受”某個朝代並非百姓的“意願”,而是由以下幾個“客觀事實”決定的:

一、連年戰火,百姓需要“安定”

從春秋戰火到秦國一統天下,數百年的割據戰爭,已經讓人民飽受戰火之苦,而正是秦二世的暴虐“點燃”了百姓的“極限痛處”,才會激起百姓的反秦,而進入“新時代”的漢朝,正處於“百廢俱興”階段,百姓也無力再反,同時也需要“安定”,迫使百姓們只能接受這個漢朝。

二、休養生息,百姓需要“減賦”

從史料文獻的記載可以看到,在漢朝建立處理,朝廷推行了一系列的“休養生息”的惠民政策,可以說是“深得民意”的,極大的安撫了“飽受壓迫”的百姓,而且在這個階段,哪怕朝廷的一點“小恩小惠”,都是可以贏得民眾“青睞”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漢朝的成立得到了六國百姓的擁戴。

三、百廢待興,百姓無力“反對”

經過秦末“暴政”的洗劫,六國的百姓已經是“無力”再去反對這個新朝,只能通過“觀察”和“適應”來迎合這個新建立的漢朝,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六國百姓都是寄希望於“百廢待興”的漢朝的。


所以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六國百姓“只能”接受漢朝,而“無力”再反對漢朝。


草竹道人


對六國百姓而言,漢朝是秦朝的延續,只是換了一個皇族而已!反秦戰爭的主力不是六國百姓,而是六國貴族!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七國貴族差不多都死了,因此漢朝統一後,天下沒有大規模的反抗。劉邦得天下後,一直致力於消滅消滅異姓諸侯王,而異姓諸侯王中,沒有七國王族後裔!


六國百姓反對秦朝嗎?沒有百姓的言語被記錄下來,陳勝的“天下苦秦久矣”不能代表六國百姓,因為任何一個造反者都會這樣說。我們看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以及各地割據自立的諸侯,絕大部分是六國王族後裔。這就說明反秦的是六國貴族,而貴族無法代表百姓,百姓造反是被裹挾的。

司馬遷也說了,秦始皇死後天下萬民翹首以待,希望二世皇帝變法而治,只不過二世皇帝變本加厲,導致了天下大亂。劉邦統一天下後,變法而治,因此老百姓才安穩下來。史學家說漢承秦制,漢朝全方位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可以說漢朝是秦朝的一個改進版。大家難道認為“約法三章”真的能處理好人民內部的無數矛盾?



秦朝二世而亡,根本原因在於秦法沒有及時休正。戰時法令無法適用於平時,矛盾已經改變了,還用以前的方法,當然不會成功。秦朝統一前,最大的矛盾是天下要統一,而七國各國都想獨立存在。秦朝統一後,最大的矛盾是人們要休養生息,而秦朝法令還是戰爭時期的法令。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萬里長城,修馳道,修靈渠,這些事情可以一件一件的做,幾代人一起做,秦始皇要一代做完,自然損耗民力!民怨沸騰而秦法不改,六國貴族趁機裹挾反叛,秦亡矣!



大秦鐵鷹劍士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及幾代人的努力終於成為了最強諸侯;在發展的過程中秦國不斷的擴展、吞併著六國的土地人口。

秦國藉助五國伐齊打破了東西二帝的局面,諸侯之中只有趙國能與之抗衡;長平之戰的勝利預示著秦國統一大業將不可阻擋。

在前期秦國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是順應名義百姓們經過連年征戰已經苦不堪言,人民希望能有一個救世主結束動亂。

百姓希望安居樂業是他們接受漢朝統治而反對秦朝的原因。秦朝的統治沒有與時俱進沒有考慮到人民的疾苦;漢朝充分吸取了秦滅亡的經驗教訓採取了寬仁的統治。

Ⅰ,秦國法家的嚴刑峻法決定他的成功也決定了他的滅亡。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開始強大,雖然商鞅沒有好的結局卻為秦國留下了強大法律;秦國幾代人開始堅決執行依法治國的國策。

重視農耕將秦國農民綁在了土地上(國家稅收增加)、嚴格的法律讓人民不敢私鬥、獎勵軍功給了普通百姓翻身的機會。

秦國很快便強大了起來,但是軍功的大小是以在殺敵的數量來評定的;這樣雖然有利的調動了秦國軍士的積極性卻也嚴重傷害了六國人民。

長平之戰秦國殺了趙國45萬士兵,只有280人國;一年之後秦國再次攻打趙都邯鄲,遭到了趙國老幼的齊心抵抗。

Ⅱ,統一六國後依然採用法家的嚴刑酷法,百姓苦不堪言。

①,統一六國後秦國的國策沒有改變,秦始皇沒有認識到(或許已經認識到卻沒有來得及改變)嚴刑峻法已經不再適合統一的王朝。

②,秦國統一以後開始修建大型工程,如驪山陵墓、萬里長城這兩個大型項目就動用了全國100多萬的勞動力;人民安居樂業的夢想破滅是人民不能接受秦朝統治的原因。

③,秦二世沒有繼承父親的能力卻發揚了秦國的嚴刑峻法,在秦二世時期秦國的法律不但沒有放寬反而更加嚴峻。陳勝、吳廣的起義就是因為無論什麼原因,只要遲到就要殺頭的規定。

秦朝統一六國用的是武力,秦軍的所向披靡讓秦國的統治者認為武力能夠征服天下也能夠統治天下。

劉邦清楚的認識到“武力可以奪取天下,計謀才能維持長久的統治”。

Ⅰ,約法三章成功收買了前秦人民的心。

劉邦在抗秦隊伍之中雖然不是最強大的,卻是第一個入關的。

當項羽在鉅鹿與秦國最強精銳拼殺時,劉邦帶著幾萬人開始了攻擊秦國本土的行動;項羽為他拖住了秦國的主力,劉邦順利奪取了咸陽。

奪取咸陽之後為了取得秦國人民的支持,他採取了“約法三章”的寬鬆法律;秦國人民從此開始從心裡接受他的統治。

雖然後來被項羽分配到了巴蜀之地,卻為他日後反攻漢中奠定了群眾基礎。

Ⅱ,分封制與郡縣制共同治國的政策穩住了舊勢力;鞏固了漢朝的統治。

劉邦搞定項羽之後開始採用的統治方式是:自己統治的地區採用郡縣制,功臣或者戰國七雄的後代還是給予封地讓他們高度自制。

諸侯自制區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是原來六國的遺民,即使收到漢朝的統一管理卻有自己的地盤。

通過分封制劉邦穩住了一批人,韓信、英布等人都受到了分封。

穩住諸侯之後劉邦藉助呂后之手一個一個的將這些諸侯消滅,用劉姓取而代之;經過幾年的努力,開國時分封的諸侯基本都變成了劉姓諸侯,這樣就在一定時期內穩定了漢朝的統治。

Ⅲ,穩定,安居樂業是普通人民的嚮往。

漢朝統一六國之後雖然在消滅諸侯完全掌控天下的過程中也發生了不少戰爭,但總體來說全國是穩定的。

在穩定的大環境下,局部的動盪不會引起大規模的起義;而劉邦統治期間為人民減免賦稅的做法得到了人民支持。

對於百姓來說誰做皇帝有什麼關係呢,安居樂業才是最重要的;誰破壞了百姓的安定生活必定得不到支持,所以局部的反叛很快被擺平。

總結:是否能給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是接受漢朝而反對秦國統治的更本原因。


蟻史為諫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七國貴族遭受四次重大打擊,無力反抗漢朝。

這四次重大打擊分別是秦滅六國戰爭、滅秦之戰、楚漢之戰和漢朝建立後的制度打壓。

人類社會按地位排列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處於頂端的是王,中間是貴族、官僚,末端是平民、奴隸。

越往高處,地位越高、財富越多、威望越大、人脈越多、人數越少。

反之越往低處,地位越低、財富越多、威望越小、人脈越少、人數越多。

這就是階級!

不同階級其能掌握的資源是天差地別的,而絕大部分人一生都不會在自身的階級上有太大的變化,除了極少數人和極少數時期,比如漢朝的開國功臣和秦末戰爭。

有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既對也不對,這句話初初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王者要直接掌握數量最為眾多的底層人民的民心幾乎是不可能,所以王者必須掌握中間階層的民心,這個才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中間階層是溝通頂層和底層的重要階層,秦之所以亡實際上就是沒有掌握中間階層,也就是六國貴族,他們在秦朝明君賢臣的強盛時期選擇蟄伏,一旦走向衰落就群起而擊之。

六國貴族在秦滅六國之戰中,其核心部分遭受了重創,如後來的楚後懷王熊心都只能裝作躲起來保命,有人說秦之所以亡是因為秦始皇太仁慈,沒有殺光六國貴族,實際上要殺光是辦不到的,只會激起更多的戰爭而已,幾百年歷史的貴族由於掌握生殖優勢,子孫滿堂盤根錯節,殺一部分,其餘的都躲起來了,當時有沒有互聯網把所有大人物的頭像貼出來,實際上過分追究只會激起反抗,實際上六國之王要麼被直接處死,要麼在流放中餓死、累死,像張耳這樣的小人物也要改名換姓逃難,不能說秦朝沒有清算六國貴族,實在是貴族太多殺不光啊。

之後滅秦之戰又死一波,代表人物如魏咎、田儋被章邯率領的秦軍殺死了,

之後楚漢戰爭又死一波。

三次打擊已經讓七國貴族元氣大傷了,最後劉邦命令將六國貴族全部遷移到關中,脫離了熟悉的土地,還拿什麼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