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封神演義》,真實的湯紂王是什麼樣的人呢?

孤獨的行者001


紂王,又稱帝辛,子姓,名受,為商的最後一代君主。在史料記載與文學創作中,紂王一直以沉迷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的暴君形象出現,但事實果真如此嗎?下面我來列舉一些紂王在位時的行為,供大家討論。


1.不敬神明

據記載,紂王在位時不尊重殷人有關鬼神的宗教信仰,極少行祭祀之事。這也是《封神演義》紂王不敬女媧的歷史根源。雖然從現在看,這是破除迷信,反對陋習的行為,但在當時紂王的所做作為,違背了當時的社會傳統,是大逆不道的。

2.驕奢好財

《殷本紀》中記載,紂王在位期間,加強了稅收斂財的力度。其臣子中費仲與膠鬲長於交易,善於斂財。此外,紂王還大興土木,揮霍無度,長年勞師遠征,造成糧食的大量消耗。

總之,紂王的驕奢好財激化了社會矛盾,致使階級鬥爭日益尖銳。

3.改善制度

  • 變更用人制度,重用“小臣”集團,提拔了一批非世官大族的人員,見於史籍的有飛廉、惡來、費中、左疆等;

  • 加強對外服的控制,具體有將西伯昌等三人任命為三公、羈縻於朝廷,以及舉行軍事演習等舉措;
  • 推行法律改革,通過法律懲罰的方式使內、外服各族人口脫離族組織而納入自己的直接掌控之中,從而擴大自己直接控制的人口數量、削弱貴族勢力,同時以嚴刑峻法鎮壓貴族反抗;
  • 嚴格推行周祭制度,固定和縮小致祭神靈的範圍,以此疏遠舊貴族,等等。 [43]

但是,由於紂王提拔的人員對商王朝典章不熟,加之出身較低,缺乏政治經驗,唯其馬首是瞻,破壞了政治體系的穩定性。而排擠世官大族的做法也導致商王朝內部離心離德。,統治集團分崩離析,反而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

4.巡遊征討

《左傳》中記載紂王曾在黎地和渭水一帶舉行軍事演習 。《國語》中記載其曾討伐有蘇氏(妲己就是有蘇氏) 。《呂氏春秋》中記載紂王曾征討東夷。甲骨文與金文中則記載了紂王“東征夷方”的歷史。

總體看,帝辛時期的戰爭,雖大多取得了勝利,但為人民帶來了災難,並且頻繁的戰爭透支了國力,造成國庫的空虛,給武王徵商留下可乘之隙, 埋下了商王朝滅亡的種子。

5.此外,《封神演義》中紂王的酒池肉林、剖胸挖心、炮烙之刑,在《史記》《呂氏春秋》等史料中也多有記載。當然,也有可能是紂王的政策損害了當時貴族階級的利益,所以他們編了一堆的壞事來黑商紂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商紂王雖然不像《封神演義》中那般一無是處,但能力確實不足。儘管心中有大志,頗有戰功,卻也逃不過國破身亡的下場。


我是白申墨,點贊、收藏、轉發、關注一下唄:)


白申墨


大家好我來說下我的觀點

1:在封神演義中,其實大家都認為紂王是個暴君,隨著各種電視劇的翻拍,他這個暴君形象可是深入人心啊,大家一想到這個皇上,那就是處死皇后,寵幸妲己,酒池肉林,挖心,等等一些。彷彿紂王就是個妖魔鬼怪,其實真正的紂王不是這樣的。

2:紂王,原名帝辛,是商王帝乙的兒子,帝辛是商王的小兒子,但是由於父親的王后沒有兒子,而自己同母哥哥出生時母親還是個妾,在自己出身後父親的王后去世了,帝辛的母親就成王后了,自己就是嫡出,按照立嫡規矩就是商辛當太子。

3:商王年輕的時候天資聰穎,口才出眾,聰慧好學,特別是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據(淮南子)記載,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

這段大概到意思就是:紂上臺後,十分注重農桑,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使的國力強盛,繼而紂王發動了戰爭,開疆擴土,持續對東夷的軍事行動,把商朝勢力擴到江淮一帶,把國土擴到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沿海,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4:按照以上的說法紂王豈不是一個天大的賢君嗎!史書上為什麼說他是暴君呢。很大的原因是商朝被周取代,周朝肯定要塑造自己的合法性,所以就把鍋甩給了紂王。周朝建立後罵紂王不祭祀,商朝喜歡用人祭祀,紂王不信這一套,沒有用人祭祀,紂王不信祭祀鬼神這麼一說。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補充兵源,參軍作戰。

5:妲己,又名蘇妲己,是蘇氏部落人,生於蘇國(如今的河南溫縣)父不詳。(封神演義)中說被九尾狐狸害死的冀州候蘇護之女,這當然是無稽之談,蘇妲己的父親不詳,這證明她父親出身不高貴,以前的時代講究貴族部落聯姻,商是當時的天下之主,紂王是天下之王,卻娶了個出身不高貴的女孩為妻,說明紂王革除陋規,擇後選妃,不分出身貴賤。

6:屈指可數妲己的罪惡:妲己因為好奇拋開孕婦的肚子,妲己看見有人赤腳走在冰上,認為生理構造特殊,將他雙腳砍下,來研究不怕寒冷的原因。慫恿紂王殺死忠臣比干,刨腹挖心,驗證聖人之心有七竅說法。但是這都是傳說,沒有任何根據以及證據表明。

總結一點。歷史上面的紂王其實是一個能文能武的聖君,並不是昏君,只是後面電視劇翻拍改變的。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你們覺得呢?






妍邦影視


《封神演義》提起商紂王只有一句話,殘暴君主,加個妖后妲己。

那真實的紂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擴張國土

紂王姓名殷受或殷壽,號帝辛。司馬遷說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商王帝乙立他為太子,帝乙死後自然而然即了位,是商朝的亡國皇帝。紂王曾用強硬的手段將朝廷穩定下來,從平民中選拔官員任用賢人,發展農桑生產,善待百姓等。紂王曾領兵征討東夷,討伐徐夷,發兵東南夷,重視擴張國土,當時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一帶等,也不失為一個有所作為的君主。

荒淫殘暴

紂王東征清點戰利品時發現了寶貝妲己,妲己眉宇清秀,骨肉婷勻,散發迷人的青春氣韻,是個絕色美人。而紂王年過60,垂垂老矣,心中燃起“老牛吃嗽嫩草”的慾望。從此紂王百般寵愛妲己,妲己愛歌舞,紂王便叫人譜曲編舞;妲己貪圖享樂,紂王就修建的鹿臺,派人蒐集奇珍異寶、珍禽奇獸放在鹿臺和鹿園,供他玩樂。

紂王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荒廢了朝政,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使得老百姓怨聲載道,各路諸侯群起攻之,天下不太平。妲己給紂王發明了一種刑具叫“炮烙”,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銅柱橫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後命有罪者行其上,沒走幾步就掉進炭火裡被活活燒死。紂王的叔叔比干對這種變態的做法冒死進諫:“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婦言,禍至無日。”再這麼浪下去商朝就要亡了。紂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認為這是妖言惑眾,故意要他難堪。妲己又“火上加油”,比干是聖人,我想看看聖人心有七竅…

紂王說愛妃有如此求知之心,那就打開看看吧。於是比干被剖腹挖心,紂王對自己叔叔都如此殘暴,他能箅人嗎?這就是歷史上“七竅比干心”的由來。

亡國自焚

後來紂王的哥率領一批東南夷人組成的17萬大軍,把周武王的聯軍拒於朝歌以外40裡的牧野(今河南汲縣),想不到這些夷人一夜之間譁變,潰不成軍。周武王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直逼朝歌城下。

紂王退入城中,登上鹿臺,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妲己也被殺,妲己的頭被懸在小白旗上示眾。一代昏君暴君就這樣亡國了。

《尚書》載:紂王“聽信婦言”,《國語》曰:“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呂氏春秋》雲:“商王大亂,沈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這都是比較可靠的說法。紂王不是以德治天下的仁君,妲己也不是善婦聖女,但不排除周朝醜化紂王與妲己的可能。

直到後世的《封神演義》,因為沒有史家的顧慮,加上歷代文人提供的諸多素材,演繹起來更是神乎其神,一對狗男女就成為十惡不赦的惡棍和妖怪了。

毛主席曾對紂王作過評價:“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原木魚說


帝辛(約前1105年-前1046年?),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紂”、“商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在傳統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後世就此存在爭議。

帝辛在位的三十餘年間,重視農業發展,國力強盛,厲兵秣馬、開疆拓土,多次出兵征討東夷,將商朝的影響力開拓到現如今的河南、河北地區,為之後秦朝的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紂王思想開明,廢除野蠻的奴隸祭祀制度,反對殘殺奴隸。

古有孔子與弟子子貢曾聊到過:“紂王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當代也有毛主席評價:商紂王很有本事,是個能文能武的人,沒有後人評價那樣昏庸,那只是周朝人硬加上的罷了。

紂王最大的錯誤在於太過自信未重視國都的安危,舉全國兵力出征東夷,導致王朝防禦內部空虛,給了周武王可乘之機。商周兩朝軍隊戰於牧野,周王朝精銳盡出,商王朝主力部隊還在東夷根本來不及調回,只得用奴隸拼湊成一支軍隊。且商王朝貴族階級由於紂王的重用下層階級,對紂王相當不滿,根本無心戰鬥。這一系列原因也導致了商朝的最終滅亡,紂王自焚於朝歌。


Sylar弈


紂王,荒淫無道

淫 亂無度,貪戀酒色。無道:不講或不行道義。多指君主生活糜爛,重用奸佞,殘害忠良,奴役百姓。

帝辛(?--約公元前1046),本名受德,帝號辛王,後世稱商紂王,是商朝最後的一個君主,都於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紂王 殷帝辛名受。“紂”是周人給他的諡號。《呂氏春秋·功名》說:“注賤仁多累曰紂。”又,漢代蔡邕《獨斷》中說:“殘義損善曰紂”。總之,紂是一個惡名,是後人定的稱呼。,也有可能是後人撰出來的


電影快車推送


史中真實“紂王”,跟現在我們普遍以為的“紂王”相比,似乎沒有那麼壞。其實“紂王”應該叫帝辛,子姓,名受。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帝乙少子。商朝皇帝以天干地支排序來起名字的。諡號紂,應該是西周給他的,非常不好聽,有抹黑的嫌疑。我還是叫他帝辛好了。帝辛即位時,商湯已經經歷“九世之亂”,日薄西山。按理,這樣的國家應當與外爭取和平,於內休養生息,才是正道。帝辛對內用費仲治政,鼓勵農桑,推行牛耕與灌溉排水;肅清王族內部異己,削弱貴族勢力;但對外卻在不斷擴張領土,派兵作戰東南夷族。一度將版圖擴大到江淮地區,一直到達渤海和東海之濱。作戰所需大量軍隊和物資,都要跟諸侯國徵收,且對他們多猜忌和鉗制,諸侯與他也是漸生嫌隙,離心離德。而此時的周到姬昌時代,國力日強,對外統一戰線搞的又好。結果是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在進行了三場勝戰以後,周切斷了商朝同西部屬國的聯繫。姬昌去世,姬發即位,商還是無暇西顧,姬發抓住機會繼續向東擴張。終於,帝辛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關於比干之死要多說幾句:在商時期是兄死弟繼,比干、微子、箕子三人由於是賤出被剝奪了繼承權,所以就組成聯盟反對帝辛的統治。微子是帝辛哥哥,因庶出沒得到皇位而懷恨在心。所以他把朝歌空虛的情況出賣給周,讓他們趕緊帶兵來打商湯。這位絕對是我大中華漢奸鼻祖。帝辛大怒,清除比干三人聯盟。武王抓住機會伐商。最後的牧野之戰,帝辛的軍隊還在東南平夷,倉促間把40萬夷人、奴隸組成奴隸軍,與周戰於牧野。奴隸軍臨陣倒戈,周軍隊長驅直入,直取朝歌。帝辛與皇后蘇妲己,便在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他信任的兩位大將飛廉、惡來很忠義。惡來戰死牧野。飛廉逃奔商蓋氏,矢志抗周不屈而死。


喜歡曾經而已


商紂王名叫帝辛,很聰明,接受能力很強,口才也非常好,力氣特別大。幾乎文武全才。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全身是優點的人,性格上卻有很大缺陷,自負,剛愎自用。

他的智慧用在瞭如何拒絕臣子的諫言,口才用在了掩飾自己的過錯。

他對內加重賦斂,推行嚴酷刑法,放蕩作樂,寵愛妲己。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國家矛盾重重,動搖了商王朝的根基。諸侯紛紛起來反叛,周武王聯絡各諸侯打敗帝辛,商朝滅亡。




木木說史


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為古代中國的最終統一奠定了物質和思想的基礎,是統一古代中國的先驅者。

殷紂王(即帝辛)在封神演義等小說中北寫的很昏庸無道,但是他在歷史中還是做了不少好事的。比如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裡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帝辛之敗有兩說,其一,說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殺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戰,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又需面對其因長年征戰而日積月累有增無減的大批俘虜如何處理等問題而造成負擔。---該段早已無法考究,由周武編寫。(對於荒淫一說,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紂王只有兩個兒子,而周文王百子,另,宦官制度起於周文王。)
另一個說法是,帝辛重用奴隸,觸犯貴族利益。周武一方給帝辛設立的六大罪狀裡,排前的便是“任用賤民為官”以及“以賤民辱貴族”。說白了就是紂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圖終結奴隸制社會,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試想,商鞅七百多年後開啟封建制都落了個車裂的下場,何況七百多年前呢?所以當時以周姬昌等為首的大奴隸主便一起聯手殺了帝辛。
但是史書中記載酒林肉池不是殷紂王建造的,是自其祖先就有的,用來宴請大臣賓客的。

一、歷史上的紂王:紂王是個殘暴的君主,從考古發掘來看,商朝的奴隸主一向對奴隸很殘暴。紂王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不但對奴隸殘暴,對貴族也很殘暴。、紂王挖比干的心,囚禁箕子,可能是為了壓制貴族勢力;殺死九侯、鄂侯,可能是為了打擊地方勢力。他一方面打擊貴族勢力,一方面對奴隸仍然很殘暴,再加上不斷的對外擴張,可能就是這些原因,讓他把各個階層的人都得罪光了,才導致他眾叛親離。而周文王、武王,也許是對奴隸的態度比較溫和,對各方國,包括商朝貴族,也注意拉攏,所以才受擁護。二、人物評價:帝辛和商紂王,是同一個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稱號。一個人有兩種稱號,在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例。這兩個稱號之間差別是巨大的,對不同的人群來說具有不同的含義。毛澤東對帝辛的評價耐人尋味,因為所處地位,毛澤東的著眼點和洞察力顯然更令人信服:“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當時微子是裡通外國。為什麼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干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P1157,轉引自高水然:《對紂王的評語》,淇園文萃)三、人物簡介:紂王(前1105-前1046),子姓 ,名受或受德或辛 ,也叫“帝辛”。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 帝辛在位30年,後世稱商紂王 。


恆遠遠大云云


友友你好!首先封神演義並不完全真實,它是歷史跟神話的結合!其次我們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兩面性進行判斷。

眾所周知,我們所瞭解的湯紂王是一個暴君,這個模子已經深入人心了。影視中的湯紂王,貪淫好色,聽信讒言,殘忍暴虐給他刻上一個惡人樣。這在歷史上也的確有所記載!

但是,在《淮南子》中記載了湯紂王從小天資聰慧,口才出眾,對人也是禮貌有加!並且在他登臺上任當大王的時候,對國家進行整治發展農業,開疆拓土!原文這樣記載: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五嶺以南的一帶地方〉,後幽都。”又曰:“紂王兼天下,朝諸侯,人跡所及,舟楫所通,莫不賓服。”從這裡看得出來,臣民都是很愛這個君主的。

歷史人物縱然不能呈現在我們當今眼前,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記載去揣測,所以一個人是好是壞都要都要兩面性去看待!

我也只是根據自己瞭解結合自己觀點所述,希望以上對你有所幫助!



在下夜小生


商紂王“帝辛”是商朝最後一位皇帝

帝辛是帝乙的兒子,在其繼位後,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

對外多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

就是這樣的種種舉措十七統治集團內部引發了矛盾,動搖了商王朝統治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