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喂孩子自己先吃飯,真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不對嗎

婆婆:不喂孩子自己先吃飯,真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不對嗎

“氣死了!昨天我先吃飯,然後再去喂寶寶,居然被婆婆罵自私!”朋友跟我吐槽道,飛機的安全須知,也是要求先給自己帶好氧氣面罩,然後才能幫助身邊的孩子和老人,不是嗎?我做錯了嗎?

朋友氣呼呼地說道:“每次喂孩子吃飯,都要花很多時間,他不是要看電視,就是要玩玩具,吃一頓飯滿屋子跑!家裡其他人都在吃飯,為什麼我就不行?等孩子吃完,我的飯菜早就涼了,每次看到桌上的剩菜,真的很委屈。”

我想,這是很多父母都會有的困惑,——愛自己就是自私,肯為孩子自我犧牲才是好媽媽,真的嗎?

當然不是!

無論是從孩子個人的發展角度、家庭的和諧角度,還是親子心理健康角度來說,最好的順序都應該是媽媽先照顧好自己,然後才能去照顧好孩子。

第一,我們不妨先想想看,孩子究竟是如何學習的?

孩子說的話,做的事情,看待生活的角度,內心對這個世界的固有信念,是否都源於父母的傳遞?

那些認為愛自己比愛孩子多是自私的,這觀念哪裡來的?

認為男人應該賺錢養家否則就是無能,女人就該勤勤懇懇做家務否則就不是賢妻良母,這個觀念哪裡來的?

不就是父母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傳遞給我們的生存法則嗎?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觀察在幼兒的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 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也在《孩子:挑戰》一書中說到:“有三個因素會影響孩子性格特質的發展,其中一個是家庭氛圍,孩子通過與父母親的關係,去體驗整個社會關係。他們會吸收家庭價值觀、道德觀與生活習慣,進而努力讓自己符合這個家庭氛圍的標準。孩子在童年時期的理解和決定,會留下終生印象。”

所以,孩子小時候的學習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言行,進而內化成自己的人生信念。而作為父母,我們都很希望孩子能夠學會愛自己。這是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極其重要而且應當學會的一種能力。

父母如果不懂得愛自己,或者不認為應該先愛自己再愛他人,那孩子究竟要從什麼地方學會愛自己,學會照顧好自己呢?

所以,父母愛自己比愛孩子多,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孩子只有看見父母如何更好地照顧自己,愛自己,他才能學會如何照顧好自己,如何愛自己。


婆婆:不喂孩子自己先吃飯,真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不對嗎


第二,媽媽對孩子過度的愛,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自主權。

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說到:“一個虛弱的孩子必須依賴別人來減輕自己的生活負擔,依賴別人全身心地照顧他。正是因為別人對他的照顧和保護,才使他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

如果一個媽媽過度愛孩子,什麼都替孩子做,那孩子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信念:“我是虛弱的,我是不行,我需要依靠別人才能做好”。

在媽媽過度的愛中,實際上是在反覆向自己的孩子傳遞了一個隱形信息:“孩子,你是不行的,你的事得我幫你才行”,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其實內心會缺乏獨自面對生活的勇氣。

因為孩子會錯誤地認為,“只有當別人愛我,以我為中心,併為我服務時我才是有價值的”,由此他錯過了太多自己解決問題,自己成長的體驗。

很多人說,我們小時候也沒這麼麻煩。沒錯,因為我們這一輩,上一輩,還處於馬斯洛需求的最底層,並且,因為生存環境不足,反而有很多生活實踐的機會提供給我們,讓我們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但,現在經濟好了,環境不同了,需求也提升了,孩子們因為被過度愛護,除了學習什麼都由家人包辦,反而失去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所以,為什麼在這個時代,孩子需要父母給他更多的機會去貢獻,而不是索取,因為父母過度的付出,對這個時代的孩子來說就是對他們自我成長經驗的剝奪。

父母的職責讓孩子儘可能充分地為生活做好準備,讓他們能夠自如地應對未來。而最好愛孩子的方法是讓他們在生活的實踐中去學習,去感受到犯錯後的自己解決問題的勇氣,去感受自己獨立的能力,以及對這個世界所擁有的掌控感,這樣的孩子才是充滿愛和安全感的孩子。


婆婆:不喂孩子自己先吃飯,真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不對嗎

第三,只有感覺好,才能做的好。

美國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其《正面管教》一書中說,“我們究竟從哪裡得來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讓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對於大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想想看,在你一身疲憊,滿心煩躁的時候,孩子跑過來跟你說:“媽媽媽媽,陪我玩一會兒吧,給我講個故事吧”,你對待他的態度會是什麼樣的?

你是會和顏悅色地說:“好啊,寶貝,來,媽媽給你講故事。”

還是更可能會一臉不耐煩地打發他說:“沒空沒空,找你爸去”?

換個場景想想看,當你心情愉悅、精力充沛的時候,孩子跑過來跟你說同樣的話,提同樣的要求時,你又會怎麼回應孩子呢?

是否更可能會用充滿愛的溫柔口氣說:“好~,媽媽給寶貝講故事。”

毋庸置疑,做任何事,只有在我們感覺好的時候,才能做的更好。育兒又何嘗不是如此?

所以,父母們只有先愛好自己,才能有餘力更好地愛孩子。


婆婆:不喂孩子自己先吃飯,真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不對嗎

第四,情緒是會傳染的,所以才有“踢貓效應”,孩子無法避免受波及。

沒有人喜歡總是委屈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實需求。媽媽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會有負面情緒。我們都知道情緒是會傳染的,無論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

當家裡有一個人心情好的時候,整個家庭氛圍就會變得輕鬆愉悅;當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整個家庭的氛圍也會跟著低氣壓,一點就爆。

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合理需求都需要得到滿足。

女人不是當了母親,就突然變成聖人,或者突然沒有了其它的生活需求。

母親這個身份一直被國人神聖化了,我們就沒有想過,所有的母親也都是從一個嬌俏、可愛、愛撒嬌的女孩突然變成了媽媽的。她不是神,她也只是普通平凡的人,也需要學習,成長,需要被疼愛,被關注,也會犯錯,也會脆弱,並不會因為生了孩子就進化了。

所以,當母親敢於愛自己,當母親敢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她才能真正成長,才能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才更可能是幸福的孩子,不是嗎?

一個情緒不好的母親,會影響整個家庭氛圍。那就是“踢貓效應”啊!

那孩子不也殃及池魚了嗎?

孩子是最敏感的人,特別是學齡前的幼兒,他們還沒有完全學會用頭腦來識別事件,完全靠著天然的身體感覺來感知世界。所以,即便是媽媽壓抑著的委屈和憤怒,孩子也依然可以感知到。

而父母的每一次情緒波動,對孩子而言都是整個世界在震動。因為這個時期,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所以,做一個愛自己勝過愛孩子的媽媽,才會有能力做一個溫暖有力量的好媽媽。


婆婆:不喂孩子自己先吃飯,真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不對嗎

最後,強迫愛孩子多過愛自己,這是父母放給孩子的“情感高利貸”。

想想看,你自己有多希望父母能有自己的生活,能夠很好地愛自己,照顧自己,捨得為自己花錢而不是隻給你,這樣你才能安心過自己的生活?

如果父母總是委屈自己,凡事以孩子為重,而內心深處又總覺自己為孩子做了犧牲,那隱隱的委屈和期待,對孩子而言才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那會成為孩子生命中最難以有勇氣去勇敢做自己的“情感枷鎖”。當父母愛你超過愛自己了,孩子,你怎麼敢不按照父母的期待過一生?

想想看,那些誅心的文章論調,諸如:

“父母尚在家苟且,你怎麼敢去追求詩和遠方?”

“爸媽在家省吃儉用,你怎麼捨得天天星巴克海底撈?”

“父母在,不遠遊,你卻一心要去出國追夢?”

……

有沒有人現在還被這樣的論調綁架?為什麼這種時候,很多人會覺得愧疚?因為,他們覺得父母太愛自己了,為自己付出太多了,必須給他們以回報,對吧?

有沒有人因為父母個人的喜好或觀念,不得不放棄了夢想,放棄了愛人?

你甘心嗎?即便你不甘心,但你的愧疚也會讓你失去主宰自己生活的勇氣。這就是無形的綁架。

所以,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大大方方讓孩子知道:

孩子,大膽去闖吧!因為你不是爸媽的續集,不是爸媽的番外,不是爸媽的全世界,你是你自己。

爸爸媽媽會愛自己,會照顧自己,因為我們也有自己的人生和夢想。你只需勇敢做自己,去展翅高飛追逐夢想,去大膽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如此,也不枉我們來人世走一回。

婆婆:不喂孩子自己先吃飯,真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不對嗎

我為大家推薦一套育兒書,"正面管教"系列叢書,包括《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哈佛家訓》、《捕捉兒童敏感期》、《好媽媽不吼不叫養育女孩》以及《好媽媽不打不罵養育男孩》,以便實現親子間的相互理解,實現輕鬆溝通。

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因而正確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該系列叢書旨在造就優秀的父母,讓孩子擁有一個更美好的童年與未來。

婆婆:不喂孩子自己先吃飯,真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不對嗎

婆婆:不喂孩子自己先吃飯,真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不對嗎

該系列叢書六本共計89元,換算下來每本還不到15元,還不到爸爸的一包煙錢,但這6本書貼近生活案例,能夠全面的幫助家長梳理問題,實在是物有所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