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童年在快手迴響

作者 | 園長

3月14日晚上八點半,小河和他的朋友們如期在快手上開始了一場音樂會。畫面中的小河個子不高,一頭銀髮,手拿傳統絃樂器中阮,坐在直播鏡頭前邊彈邊唱。

歌詞是這樣的——

"盧溝橋,盧溝橋,盧溝橋上走駱駝。"

這場音樂會叫做《童年的迴響》,小河唱的童謠《盧溝橋》,就是他在北京的衚衕裡"找到"的寶貝,也是這場直播音樂會的第一首曲子。

小河是"尋謠計劃"的發起者,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保存併發揚民間童謠。參加這場音樂會的,都是小河的朋友——老狼,龔琳娜,安娜,鍾立風,低苦艾樂隊的劉堃……他們是演出者,也以童謠守護者的身份出現在這場音樂會上。

一群曲風各異、個性鮮明的音樂人,在接近三個小時的時間裡,唱起了同一種音樂——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童謠。


從衚衕裡出發的"尋謠計劃"


小河與快手共同籌備了這場直播演唱會,這也是尋謠計劃線上徵集童謠行動的開始。藉助快手直播,小河和身處世界各地的9位音樂人,共同接力完成了這場傳承意味濃厚的音樂會。

老童謠新編,在《童年的迴響》音樂會中,童謠是歷史,亦是旅程。

小河的《盧溝橋》之後出場的,是身在蘭州的低苦艾樂隊主唱劉堃,就是被某位南京市民寫進歌詞"我也不會給你劉堃的電話號碼"的劉堃。他和小兒子一起出場,唱蘭州童謠《森林裡的一棵樹》。西北漢子的嗓音,竟把一首童謠唱出了廣袤的蒼涼感。

劉堃唱過總是在清晨裡出走的蘭州,唱過路的盡頭和海的入口,但在快手直播唱童謠還是第一次。和他一樣"初入" 快手直播的,還有老狼,唱著《同桌的你》和《睡我上鋪的兄弟》影響了兩代人的老狼。

大約 20年前,在三里屯南街的河酒吧,安娜結識了小河、張瑋瑋等中國音樂人,民謠的烙印,也自此深深刻在了安娜的青年時代。安娜給音樂會帶來的是童謠《Donna Donna》,很多中國觀眾可能並不熟悉,但它曾多次作為背景音樂出現在電視劇中,比如熱門韓劇《請回答1988》。

"在屬於童年的歌聲裡,老狼變回了那個溫潤的少年,小鐘(鍾立風)則像個調皮的孩子。"一位微博網友帶著激動的心情看完了整場直播。尋謠計劃的這場音樂會,帶給了人們太多珍貴而美好的記憶。

清脆、素樸的童謠聲,把人們拉到童年,也用音符繪製出一幅長卷——北京盧溝橋上,有一群飽經風霜又造型各異的石獅子;蘭州黃河邊,森林中的一顆樹默默生長;大西南的山林溪水間,小孩子們正在摸螃蟹,追趕天上的鴿子。

這種由音入畫的魔力,是任何流行音樂和口水歌都不具備的。只有那些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韻律,才能讓聽眾產生穿越時空的畫面感。

"如今,我們對美的認知,失焦了。"

小河有一個公眾號"北京何歌手",他在微信推文中寫下了對音律之美的憂慮。"眼前充斥著太多信息的人們,卻沒有機會、也沒有途徑聽見(美好的童謠)。"

讓童年在快手迴響

北京的衚衕,是小河“尋謠計劃的第一站”圖源:Figure 攝影:PonyBoy

2018年,小河開始嘗試尋找"失落的"童謠。他不覺得這是一個類似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不是打撈和收集已經逝去的老物件,而是擦拭、打磨這些流傳於口耳之間的古老歌謠,讓它們在當代重新活起來。

小河的第一站是北京的衚衕。把兒歌《盧溝橋》唱給小河聽的,是一個79歲的北京大爺。聽著老人家京味濃郁、一板一眼唱出來的古樸旋律,童謠的魅力瞬間擊中了他。

"強忍著淚水,沒有流下來。"到現在,小河還記得初次聽到《盧溝橋》的場景。

在北京的衚衕,小河還收穫了更多驚喜。看著老人們信任的眼神,他覺得"這件事情是可以做的。"

從那時起,小河就想把尋謠計劃從北京地區的"一次性"項目,變成一個持續進行的計劃,對全國各個地方的童謠,都進行發掘和新編。

讓童年在快手迴響

尋謠計劃現場,小河和團隊一起為阿姨們伴奏

2019年7月,小河和尋謠計劃團隊去了杭州,繼續尋找存留在老人們記憶深處的童謠。杭州有個"中國最好的老年公寓"隨園嘉樹。小河發現,在那裡生活的老人"老應有老的帥,老該有老的美",生命的力量與莊嚴,讓他深深讚歎。

讓"老"的東西恢復生機,也是尋謠計劃想做的。

"我們想做的是通過我們的尋找,讓更多的人重視童謠、發現童謠、傳播童謠。"小河說,"這是個接力和活化的過程。"

"打破偏見"的音樂人


在尋謠計劃推進過程中,小河和他的團隊也找到了更多"接力人",越來越多圈內朋友看到了尋謠計劃的努力。不止因為小河,大家還想來聽聽尋謠計劃,究竟找到了什麼樣的寶貝。

很快,小河有了把尋謠計劃搬到線上,藉助直播和短視頻更好地傳播、發掘童謠的想法。

這次,給他驚喜的是短視頻平臺快手。

入駐快手的時間不長,小河很快有了"打破偏見"的感覺。使用快手沒幾天的他就發現,對於在線上尋找和傳播童謠來說,"快"和"全"正是快手的優勢。

有像他這樣的音樂人,也有普通人;有大爺大媽,也有年輕人。小河發現,快手可以"瞬間讓你知道,遠方的當下什麼事正在發生",並且"什麼人都有",各行各業的千百種生活和細節,在他面前一覽無遺。

讓童年在快手迴響

在快手,尋謠計劃的視頻作品獲得了數百萬播放量

在快手籌備這場直播的時候,小河對快手的體會也在漸漸加深。"我自己都成了快手的'日活用戶'了。"

一些業內朋友在快手上傳的、細心剪輯過的精緻內容讓小河感到熟悉,普通人發佈的"沒有審美""沒有技巧",但"真實"的短視頻,更讓他觸動。"快手就是把現實放大了,然後推到面前給你看。"

看多了快手,小河也對美本身產生了反思。

"我們對美的理解,有的時候可能也狹隘了。"在他看來,快手上的部分內容,本身可能很粗糲,很樸素,不符合傳統的美學觀念,但小河覺得,那些內容"是我們觀念以外的另外一種美,更廣義上的、更超越所謂美的東西。"

小河特意提到了快手用戶"朝陽冬泳怪鴿",覺得怪鴿的表情"挺震撼",很有意思。他覺得,讓自己的視野開闊一點,"看看不一樣的文化"還是很重要的。

除了真實、豐富的內容,快手直接、平等的用戶氛圍,也讓小河對在這裡傳播和發掘童謠信心滿滿。

小河舉了一個細節做例子。有網友看到他的髮型,會直截了當地問"是不是染的?""是不是帶了假髮套?"也有網友更加不客氣,問他"幹嘛把頭髮弄成這樣?"或者"這個假髮套看著挺假的。"

但小河並沒有生氣。他覺得,快手網友說話"特別生活",不會因為對方的名氣而"恭恭敬敬",更不會一口一個老師,"這種感覺特別爽。"

"快手的特點,就是人們把東西記錄下來,分享給世界。"小河認為,快手和尋謠計劃的內在特質十分契合。

讓童年在快手迴響

尋謠計劃執行過程中,小河和老人們在一起

在尋謠計劃中,一個典型的"流程"是這樣的:請會唱童謠的老人先唱一遍,再讓有著當代審美的專業音樂人調整和改編,並儘量保存老人記憶中的曲調。之後,現場參與者一句一句地合唱,最終形成了一件多媒體作品——有文本,有韻律,還有演唱者的畫面,更有生命力。

記錄和傳播,是尋謠計劃的關鍵一環。在快手的支持下,尋謠計劃搬上快手的節奏也很快,尋謠計劃的快手賬號裡,已經有了幾十條短視頻。小河和團隊過去兩年的成果,也在快手上被更多用戶看見。

這要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快手的"守護瀕危音樂計劃",一項針對瀕臨消失的民族、非遺、童謠等音樂形式和音樂人發起的公益計劃。通過流量扶持和多種形式合作,快手幫助這些優秀文化內容,被更多人看見和喜愛。

"尋謠"在快手


在《童年的迴響》音樂會中,與小河連麥共同表演的,還有一群來自大涼山的彝族歌手"拾光者合唱團"。儘管很多人聽不懂他們的歌詞,音樂的美還是超越了民族和語言的界限,在快手,他們有超過10萬粉絲,很多視頻的播放量高達數百萬。

晚上八九點,這群孩子的身影會準時出現在快手直播間裡。雖然沒能站到舞臺上,這個小小的合唱團還是穿起了民族盛裝,或是合唱團的"制服"——一件簡單的深黑色短袖T恤。他們稱呼直播間的觀眾是"家人",每次直播,都是一次給家人的盛大演出。

每天都有數千人守候在手機旁等拾光者開通直播,其中大多數是涼山彝族的鄉親們。他們愛聽拾光者賣力的演出,真情流露的直播,這是屬於涼山人的記憶,也是整個文明的財富。

2019年,拾光者得到了來自快手的扶持。這個短視頻平臺不僅是他們展示自己的窗口,也成了幫助這群孩子走得更遠的幫手。藉助快手,拾光者這個小小的合唱團,從原本的鄉村教育烏托邦,一步步進化成了邊遠地區的孩子們追求夢想的標誌性符號。

在快手的幫助下,小河接觸到了拾光者合唱團。

"這就是音樂存在的一個最重要的實際證據。"知道了大涼山深處的這群孩子,小河很是感動,"音樂能改變人,改變人的命運,我是真心覺得在快手上有好的音樂人。"

在快手,還有很多拾光者合唱團這樣的幸運兒。

陝北說書牧彩雲、怒江春龍歌、崑曲鄧婭暉、河南豫劇潘漢秋、黃梅戲大彬彬……從這一長串地域色彩濃厚的名字裡,人們幾乎可以拼起完整的中國版圖。不論是豫劇、崑曲、黃梅戲,還是散落在大西南、大西北廣袤田野上的地方民歌,在快手的視野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遺珠,都值得被仔細收藏。

讓童年在快手迴響

快手上讓“怒江春龍歌”和“陝北說書“ 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快手龐大用戶基數帶來的豐富內容生態,讓再小眾的文化,都有適合生存的土壤,重新找到了再次發展的雨露陽光。

一份快手在2019年發佈的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報告顯示,15萬名用戶發佈了至少5條以上的非遺內容,其中超過一半的人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

過去,"非遺"的傳承始終是個難題,民間老藝人都找不到感興趣的年輕傳承人,最終造成脆弱的傳承鏈條崩裂,古老的記憶就此湮沒於塵埃中。在快手,"非遺"能夠被更多人看見,也有了更多保存下來的可能。

對於小河與尋謠計劃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好消息。快手上保存瞭如此之多的歌謠和韻律,一定有相當多值得他們發掘和再造的。

"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快手的方式,去連接它的老鐵們。"小河期待著用快手記錄、發掘童謠,"人兩條腿能走到的地方太有限了",在他和尋謠計劃到不了的地方,能有更多用戶把這些寶藏收集整理起來。

在小河的設想中,音樂會《童年的迴響》只是"一個開頭、一個呼籲",他想聽到更多的童年歌謠,在快手上得到挖掘和迴響。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商務合作聯繫微信號 | yunlugong

網站 | www.ciweigongshe.n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