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珠寶》到《項鍊》,看莫泊桑筆下小職員婚姻的異同


從《珠寶》到《項鍊》,看莫泊桑筆下小職員婚姻的異同

情是生活中唯一美好的東西,但卻往往因為我們對它提出過分的要求而被破壞了。——莫泊桑

最近看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讀完其中的《項鍊》後,再讀其《珠寶》,發現了這兩篇小說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莫泊桑的《項鍊》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對於他的另一篇也與首飾相關的短篇小說《珠寶》不是很熟,《珠寶》發表於1883年,《項鍊》發表於1884年,僅相隔一年,被稱為姐妹篇。

《項鍊》講述小職員的妻子馬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幸的是項鍊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只好借錢買新項鍊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整整勞苦十年。最後,卻得知所借的項鍊是一串假鑽石項鍊的故事。

《珠寶》講述了一位科員朗丹發現妻子收藏的“假珠寶”是真的之後的心理轉變。朗丹曾覺得是自己擁有幸福家庭。妻子肺炎去世後,發現妻子愛不釋手的假珠寶是真的,

“真與假”在一瞬間全部對換了位置:假珠寶變成了真珠寶,真誠的愛情變成了虛假的愛情的故事。

《珠寶》和《項鍊》同為法國19世紀80年代的資產階級奢侈虛榮腐敗的社會背景下,同以首飾為引向,相似女性背景,讓我不禁將兩者聯繫在一起。想著對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

高爾基曾提出一個文學見解:文學即人學。

是指對人性和社會的詮釋,在社會的大背景下,用筆寫下了自己的對於人及人性的理解,反映社會真實的。記錄了創作者自身的人生經歷,還體現在作者對所創作的人物價值的肯定。比如,老舍的《駱駝祥子》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主人公都是他們結合真實經歷去塑造的人物形象。

《項鍊》和《珠寶》也是如此,是莫泊桑人生經歷的折射,兩篇小說雖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對夫妻間也存在驚人區別。


從《珠寶》到《項鍊》,看莫泊桑筆下小職員婚姻的異同

01

從相似的家庭出身到婚姻關係,以首飾為枝幹主導故事發展走向

《項鍊》和《珠寶》的女主人公她們有著許多不同,有著相似的原生家庭,婚姻背景狀況。

①相似的階級婚姻家庭背景

《項鍊》的女主人馬蒂爾德長得很漂亮,但因為出生低微,沒有任何一個方法使得一個既有錢又有地位的人認識她,瞭解她,愛她,娶她,只能“將就”著“和教育部一個小科員結了婚。

《珠寶》的女主人公佈朗太太父親早年去世。隨母親同住,生活清貧,母親指望她結下一門好親事,最後卻嫁給了一個科員。

從階級出身來看,這兩個家庭的出生,家庭組成背景都極為相似。他們是法國資產階級的底層人物,受著社會的奢靡腐敗的環境影響,女主人們都不滿意當下的家庭條件,都喜歡上流社會奢華的生活和珠寶首飾,都想通過他人獲得超乎本能承擔的慾望滿足。

從《珠寶》到《項鍊》,看莫泊桑筆下小職員婚姻的異同

②以諷刺手法,展現為首飾所困的婚姻生活

首飾的真假與否在小說情節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充分塑造人物、詮釋小說主題。

《項鍊》的女主人公在得到展現自己美貌的機會時,丟失了朋友貴重的項鍊,因此讓家庭欠下了十年的債務,馬蒂爾德也從年輕貌美變成粗糙婦女。

這十年,我一直在為這串項鍊欠債還債。你知道,這對我們可真不容易,我們本來什麼家底都沒有...

在小說的最後一句話,馬蒂爾德再見朋友,被告知她當年借的是串假項鍊,使故事極具諷刺意味,單線的故事敘述構思不落俗套。

《珠寶》本來故事開頭渲染布朗太太賢良淑德,喜愛假首飾,愛看戲,最後發現她不惜背叛婚姻,冷夜去戲臺暗通富人獲取更多的珠寶,最終感染肺炎逝世。布郎先生也為妻子的背叛,本以為的假珠寶實為真而人心大變,揮霍錢財,在第二次婚姻生活也不曾感到幸福。

那年輕的姑娘可謂窈窕淑女的典範...青年男士夢寐以求的結婚對象。她恬靜婉約,具有一種天使般貞潔的魅力,嘴角老掛著蒙娜麗莎式的笑意,那就像是她內心靈光的流露。

一團可怕的疑雲掠過他的腦海。莫非她有外遇?這麼說,其餘那些珠寶全是別人送的禮品!這時,他猛然覺得天旋地轉,似乎有巨物劈面坍倒下來...

故事的結尾經過真假珠寶的鑑定過程,人們才真正知道郎丹太太是什麼樣的女人,這足以讓前面所有人的評價成為深刻意義的“反諷”。

③錯位藝術的應用

錯位一般指離開原來的或應有的位置,錯位藝術讓小說與現實拉開距離形成藝術張力,從表面上看它是一種錯位,而在審美維度上小說達到了昇華。

《珠寶》中的珠寶真假之謎的開解,對朗丹是沉重地一擊,“真與假”在一瞬間全部對換了位置:假珠寶變成了真珠寶,真誠的愛情變成了虛假的愛情。

《項鍊》也是在這種真與假的錯位而產生的極端情境中演出一場人性的悲喜劇。假的項鍊也象徵著瑪蒂爾德之前所認同的生活價值的虛假。小說正是在真實和假定的置換和錯位中揭示出深刻的人性主題。


從《珠寶》到《項鍊》,看莫泊桑筆下小職員婚姻的異同

02

同中帶異:假珠寶真夫妻與真珠寶假夫妻


①真假婚姻關係

《項鍊》中,珠寶雖假,夫婦之間感情真,《珠寶》中,珠寶是雖真,夫婦感情卻是假

馬蒂爾德丟失了朋友昂貴的項鍊,對於清貧的家庭而言,是當頭棒喝。面對突出其來的災難,馬蒂德爾選擇放下面子,最重的是她的丈夫路瓦栽先生也表示共同面對。為寒風裡努力尋找丟失的項鍊。

他們馬上動手借錢,向這人借一千,向那人借五百...他打了不少借條,承諾了一些可能導致自己破產的條件。他與高利貸者以及各種放債圖利的人打交道,把自己後半輩子的生活都搭進去了....

尋找未果,馬蒂爾德驚慌失措的時候,他丈夫主動提出賠償項鍊並動用了父親留給他的遺產,還冒險簽了各種借約,之後兩人一條心還完債務。

現實生活中,不少夫妻會因為錢而反目,甚至會互相殘殺。而路瓦栽先生可以選擇和馬蒂爾德離婚,不至於讓自己搭上後半輩子。

最後,真假項鍊的真相揭開後,不免悲劇性,但這筆債務也間接成為這段關係的試金石,檢驗出了馬蒂爾德夫婦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相濡以沫的真感情。

在《珠寶》中郎丹夫婦的感情剛好相反。郎丹太太為照顧家裡只戴假首飾,其死後留下的假珠被鑑定真的。而郎丹的薪水是每年三千五百法郎,根本買不起這些昂貴的東西,妻子不工作還能讓家裡大魚大肉,最後真相大白是郎丹太太偷情。

薪水放在愛妻手裡,經她一調派,家裡的吃穿用皆富足有餘。而今,他一個人過日子,反倒拮据起來了。他很納悶,妻子怎麼有那麼大的本領,居然能夠讓他每天都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而他現在用自己的這些薪水,是怎麼也辦不到了。他借了幾筆債,像窮得走投無路的人那樣,老要為錢而奔波。

反觀郎丹,生活中只管享受,對郎丹太太喜歡假珠寶和看戲頗為不滿,不願陪伴關心少之又少,妻子死後,假珠寶為珠寶時,反而不厭煩看戲了,這麼看來郎丹先生所謂的“幸福”婚姻的本質也就顯示出來了。

從《珠寶》到《項鍊》,看莫泊桑筆下小職員婚姻的異同

②婚姻中,兩個女性形象對比

一個救贖,一個沉淪。

《項鍊》中,馬蒂爾德經過十年的艱苦磨鍊,最終從不切實際的幻想中走出來,重獲新生的自我。

不僅僅改變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她的精神。雖然瑪蒂爾德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於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白白的增加煩惱,但是在經歷生活磨難後,殘酷的現實讓她清醒,實現自我救贖。

《珠寶》的朗丹太太虛偽,為了自我私慾淪陷喪命,看著不露聲色對丈夫無微不至的“愛”與“體貼”成功實現了對丈夫的欺騙。郎丹夫人對自己丈夫的感情,其實是她一手製造的假象,至始至終都是一場欺騙,可以看出郎丹太太的狡猾,對其婚姻的忠誠也不攻自破。

最後郎丹太太也栽在自己慾望漩渦裡,化為虛無。

③人生命運說與婚姻本質說

《項鍊》的主旨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看似在說當下社會的腐朽,但作者面對馬蒂爾德虛榮時,已經進行合理化,通過最後的結局,以及作者不斷對命運的反問,“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作者目的並不是肯定或否定哪一個瑪蒂爾德,而是藉此強化了連人物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命運的戲劇性。

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鍊,她現在是怎樣的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

給毫無思想準備的瑪蒂爾德和讀者當頭一棒,戲劇性地揭示出人在命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也是莫泊桑悲觀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

旨意一點極小的事就可以使人由無變有,又由有變無,人的一切理想、追求、憧憬和虛妄最終不過是復歸於無——虛空,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再看《珠寶》對的主旨只是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的墮落,人性與金錢抨擊就顯得太單薄,小說的結尾,郎平開始第二段婚姻也不幸福,再加上作者的親密關係“終生未娶,有三個私生子,只供養不承認”,結合表現了作者對對婚姻生活的悲觀。

郎丹在前一段婚姻看似幸福,生活也“好像過得很闊綽”,真相大白後,原來自以為幸福的婚姻帶給他的只有欺騙、恥辱,好在他後來“有錢了”,應該享受到有錢帶來的幸福了,但是,第二段婚姻仍帶給他“許多痛苦”,雖然妻子“很規矩”。

前後兩段婚姻對比揭示了作者最後想要表達內心,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他對婚姻生活的看法,婚姻的本質就是痛苦。無論所娶的女人是規矩的還是不規矩的,脾氣好還是不好,都各有各的痛。所以婚姻生活最終帶給人的都是痛苦。


從《珠寶》到《項鍊》,看莫泊桑筆下小職員婚姻的異同


03

結語

莫泊桑出生在沒落的家族,一生坎坷,處在社會底層的他看遍了小人物們糟粕,也鍛造了他的寫作風格,缺乏樂觀的元素,飽含悲觀主義批判色彩的手法。

《珠寶》和《項鍊》同為莫泊桑代表作,相似背景和人物特徵下也同屬於作者兩段人生經驗。藉助真實的形象、精妙的手法,一個複雜的社會,把不同意識形態的人與社會的絕望和虛無表現出來。

看似簡單短小的小說,卻蘊含了人生的真諦和社會真相。《珠寶》是展現現實生活中的畸形的婚姻家庭,否定了墮落的人生追求。《項鍊》則是從現實生活的反面來塑造瑪蒂爾德形象,渲染命運的無常。

故事都與首飾有關卻給以讀者不一樣的感悟,就像左拉在莫泊桑墓前所說的:“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遠是發人深思的。”

也印證莫泊桑的那句“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詮釋兩篇小說的主題再為不過。一件事情的發生往往可以改變一個人人生之路的方向,她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使人墮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