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卻又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司馬炎建立的西晉與苻堅建立的前秦在形勢上如此的相似:都佔據了中原地區,都控制了長江上游的巴蜀,都面臨一個看似軟弱無能、內亂不止的東南偏安政權。但兩者意圖統一天下對江左的政權發起征伐時卻發生了截然相反的結局。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司馬炎可以順利的統一天下,而苻堅卻最終失敗,甚至使前秦快速分裂,最終走向滅亡呢?

一、西晉消滅孫吳之戰

公元二七二年,晉武帝司馬炎採用羊祜之策,任命益州刺史王濬在巴蜀之地起造戰船。在充分準備、平定內亂以及一系列人事任命之後,於公元二七九年冬按照羊祜遺策以杜預為帥,採取“順流而下,水陸並進”的戰略方針發兵二十萬,分兵六陸向孫吳發動了統一戰爭。其中杜預從襄陽起兵攻擊江陵,並直接南下佔領荊州南部和交廣兩州;王濬從巴蜀起兵,乘戰船順長江而下直撲建業;其他王渾等四路從各地進攻長江沿岸各地,並向建業、武昌等地靠近。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西晉滅吳的過程示意圖


吳軍駐守各地的軍隊在聽到西晉進攻的消息後便有大量逃亡,兼以部分將領懼戰,造成孫吳的防線潰散極快。在各路伐吳軍的策應之下王濬的水師以極快的速度向建業挺進,在利用火爐烤江破壞了孫吳佈置的鐵索橫江之後,與各路軍隊一同包圍了孫吳的首都建業,迫使吳末帝孫皓出降。孫吳滅亡,司馬炎建立的西晉完成了統一全國的目標

二、前秦伐晉:淝水之戰

公元三八三年,苻堅建立的前秦在統一了中原並佔領巴蜀後為統一全國,集中了全國絕大部分兵力向南方的東晉發動進攻。與西晉滅吳相似,前秦也採取了“順流而下,水陸並進”的方針,以多路軍隊分頭並進,以淮河流域為主要攻擊方向,並從巴蜀派水師順江而下,意圖一舉滅晉。前秦軍勢極盛,苻堅認為這支軍隊可以

“投鞭斷流”,即每個人將手中的馬鞭投入長江就可以將其水流阻斷。甚至“寢不暇旦”,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統一。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苻堅十分迷信強大的武力


東晉軍隊在充足準備的前提下,雖然失去了一些城池,但將前秦的大軍阻礙在洛澗,並斷絕了淮河渡口,最終兩軍在淝水隔河對峙。東晉主將謝玄集中了七萬兵力,在前秦軍尤其是苻堅的錯誤估計下跨河對前秦發動進攻,趁前秦大軍沒有完全集結時一舉將十五萬大軍擊潰,苻堅親弟符融也在該戰中被斬,史稱

“淝水之戰”。苻堅在向北方逃亡時聽見鶴的叫聲誤以為是追兵趕到而驚慌失措,又將山上的草木晃動看成追兵的身影,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

苻堅在該戰中損失了大量主力部隊,也給了前秦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以爆發的機會。原其他少數民族的貴族慕容垂、姚萇等迅速起兵叛變,使原本統一的中原地區再次分裂。苻堅本人也在兩年之後兵敗身死,前秦至此滅亡。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前秦苻堅的多疑無疑也是失敗原因之一,“草木皆兵”的典故即來源於此


三、西晉與前秦統一戰爭結果不同的原因

西晉與前秦在對江東地區進行軍事行動時採取了類似的戰略方針,前秦的軍隊數量和對手的軍力對比差距又比西晉時更具有優勢,最終的結果卻是西晉順利統一,而前秦兵敗淝水、旋即整個政權崩潰。究竟是為何造成了兩者如此懸殊的結果?

1、西晉與前秦的內部政治環境不同

西晉是司馬昭主持滅蜀後由其子司馬炎篡奪曹魏建立的,在司馬氏奪取曹魏政權的過程中同中原地區的士族達成了普遍的政治同盟關係,從而獲得了士族集團的支持。雖然士族集團內部因為互相爭功等原因一度對伐吳存在爭議,但

晉武帝司馬炎利用政治手段最終彌合了內部的分歧,使其統治階級內部對伐吳形成了統一的意見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晉武帝司馬炎對於內部的整合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的


前秦的內部政治環境相比西晉卻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苻堅繼位之初即重用王猛,利用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並申明法紀、興修水利、注重文教、崇尚儒學,使得前秦獲得了中原地區知識分子和底層人民的擁護,並恢復生產、增強國力,為前秦最終統一中國北方打下了經濟基礎。

但是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苻堅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個人較為仁慈的性格為前秦埋下了巨大隱患。許多被消滅的割據政權首領和貴族都在投降後得到了苻堅的重用,即使在暴露了野心後苻堅依然使用,這不僅使得前秦的軍事力量極易被分裂,也造成了支持苻堅的漢人大臣和本族氐族貴族對苻堅產生了不滿。而最終苻堅打敗後北方各地區的各族貴族紛紛起兵叛變,造成了前秦的內外交困和最終滅亡。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失去了王猛輔佐的苻堅似乎失去了判斷能力


2、戰前準備工作的不同

西晉雖然僅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滅亡孫吳,且發動戰爭前內部意見始終不統一,但在西晉政權內部對於發動進攻孫吳的準備早已開始。早在司馬昭進位晉公並圖謀伐蜀之初,就制定了“伐蜀之後三年修養,順江東下直取孫吳”的計劃。之後司馬昭的突然病故打亂了部署,但司馬炎在取魏而立時就開始計劃大一統的豐功偉績。

其後長達十六年的時間內,司馬炎一直為消滅孫吳在做準備,無論是軍事部署還是物資準備上。其實際戰略方針和具體步驟都是由位於對孫吳軍事前線的統帥、十分熟悉孫吳實際情況的羊祜所制定的,是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且對於孫吳有著絕對的針對性的。而後的戰爭過程也印證了羊祜制定的戰略方針是切實可行且十分準確的。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王濬在蜀中利用近十年的時間準備戰船


反觀前秦苻堅對於東晉的進攻,前期僅是使用重兵打開了荊州與揚州的門戶之地,之後便認為東晉的軍事實力軟弱可欺,於是聚集全國之力對東晉發動總攻,並沒有實際的、具體的戰略構想和對東晉充分了解後的完備計劃

,完全是靠著軍隊數量的眾多企圖一舉消滅東晉。所以當遇到東晉有力的阻擊後便開始驚慌失措,前線被擊敗後又引發了全軍的崩潰。

3、西晉與前秦投入的軍隊素質和針對性不同

西晉對孫吳發動總攻時所使用的兵力在二十萬以上,與當時孫吳全國的總兵力大致相當。但西晉在發起總攻前已經有針對性的訓練了大批水軍並配備以相應的戰船,且使用的陸軍也極具針對性。西晉所使用的軍隊都是常年征戰的百戰之師,日常軍備訓練和實戰經驗豐富,加上對孫吳兵力部署的熟悉,所以能夠做到快速進軍、分進合擊。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訓練有素、歷經百戰的西晉軍隊


前秦苻堅投入的兵力將近百萬,主力也達到了八十萬之巨,東晉前後使用的兵力在十萬左右,淝水決戰時投入八萬。雖然有部分史籍對前秦是否真有如此巨大的兵力感到質疑,但至少也在六十萬以上,雙方的兵力對比差距是十分巨大的。但前秦所使用的軍隊大多是臨時徵招的,且都是倉促間所聚集。從軍隊的徵招到出征實際時間不到兩個月,不可能對軍隊進行系統的訓練,甚至可以說大多數士兵都沒有得到訓練。所以在淝水前線兩軍真正對決時,後方將領朱序高喊一聲“大軍敗了”就引起整個軍隊的潰敗。

4、面對的對手情況不同

西晉所面對的孫吳因為孫權晚年的昏聵和連續的政治變動已經出現了統治根基的動搖,加上末帝孫皓繼位後窮奢極欲和濫用酷刑,無論是底層人民還是士族官員都與統治者離心離德,內部叛亂更是不止

。所以西晉可以迅速的擊潰孫吳並將其消滅。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前秦的軍隊大多數是由臨時組織起的平民組成的


前秦所面對的東晉當時正處於恢復期,東晉孝武帝司馬曜雖然貪圖享樂,但前期所倚重的大臣謝安度量恢弘且擅於調和各方

,經過一系列的斡旋行動使得東晉內部的各方政治勢力尤其是士族內部團結為一體。在面對前秦時沒有因為內耗和君臣不諧而發生分裂。所以東晉可以統一協調力量對抗前秦

5、雙方統帥的個人能力

西晉在消滅孫吳的過程中使用的將領可以說都是一時之選:制定總體戰略的羊祜十分熟悉孫吳的情況,個人軍事能力在當時也是佼佼者;伐吳時的杜預、王濬、王渾等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且軍事才能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下得到了體現和發展,對於孫吳也因為長期在前線對戰而十分熟悉。陸抗死後孫吳當時的決策層中已經沒有可以軍事才能顯著的人才,在前線抵抗西晉大軍的統帥張悌雖然忠義可嘉,但軍事才能不高,錯誤的估計了雙方實力對比,造成了重大的戰略失誤。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謝安恬靜的性格也是其成功的原因


前秦所面對的東晉一方統帥為謝安、謝玄等人,他們在戰前就敏銳地察覺到前秦可能發動的進攻,所以提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並積極訓練軍隊,甚至發動了民間力量。戰爭過程中其軍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可以利用戰機迅速做出正確決定。而前秦的最高統帥

苻堅在王猛死後已經變得剛愎自用、狂妄自大,不能聽取其他人的意見,一意孤行的在沒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發動戰爭。戰爭過程中又沒有明確戰略方針,基本屬於全憑個人感覺進行,不僅貽誤了大量軍機,也在決戰時犯下了致命失誤。

結語

西晉的司馬炎和前秦的苻堅雖然在發動消滅江東割據政權時所處的大環境相似,但雙方的實際情況有很大區別,而司馬炎與苻堅所做出的實際選擇也有很大不同,最終造成了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兵敗身死兵的不同結局。


《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中國大歷史·魏晉南北朝史》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大形勢相似的情況下,為何司馬炎統一天下,苻堅卻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