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刊文:点赞科技抗疫战场的上海尖兵!

3月16日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题为《抗疫路上科技尖兵》的稿件,详细盘点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的上海硬核科技,为尊尚专业、精准施策的上海科研精神点赞!详见️↓


《瞭望》刊文:点赞科技抗疫战场的上海尖兵!

◇在基础科研上长期布局、坐冷板凳,是这次战疫中上海科研屡有突破的关键
◇“传染疫情什么时候会来,不会听人类的意愿。我们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无备。”

最早向全球公布并共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最早一批拿到检测试剂盒的欧盟医疗器械许可证,目前已与十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启动国际合作……

疫情当前,对于正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上海而言,这是检验科研突破力的一次实战演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上海将全力以赴开展科研攻关,努力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科技力量、上海力量。


科技利器一线战疫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面临突发疫情,上海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工作组和专家委员会,启动应急科技攻关专项,聚焦临床救治、流行病学研究、检测试剂研发、药物和疫苗研发、器材和装备等领域,广泛调动科研和临床优势力量,加快推进科技攻关,为科技战疫贡献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为加快疫苗和有效药物的研发进展,上海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地与病毒奋战:

1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最早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随后,官方宣布与世界卫生组织共享该序列。1月28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与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mRNA候选疫苗研发工作,第一批小样已于近日送达国家有关部门开展药效实验。

《瞭望》刊文:点赞科技抗疫战场的上海尖兵!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与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战略库与干细胞技术临床转化平台”课题子任务——mRNA合成平台成果,快速推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1月29 日摄)丁汀摄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测定新冠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分率晶体结构,提供给科技人员开展新药研究。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两个P3实验室成功分离了共计4株新冠病毒毒株,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活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创新成果在实战中凸显战斗力。


到3月6日,人工智能“援兵”已上线助战一个多月。由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依图科技研发的人工智能影像系统,采用创新的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术,在2~3秒之内就能完成定量分析,该系统已在上海和湖北、浙江等多地一线医院应用,极大提升了精准定量分析的效率。

《瞭望》刊文:点赞科技抗疫战场的上海尖兵!

上海市公卫中心医生在使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评价系统”

疫情初期,包括方舱CT、消毒机器人、防护鼻罩、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负压救护车等在内的不少“上海制造”,已24小时服役一线。

“疫情突发,上海第一时间就成立了科技攻关工作组,在诊断技术、疫苗、药物研发、流行病学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有些成果已在一线起效。”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表示,通过启动科技应急响应机制,上海紧密对接防控和临床一线,优势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国际合作开放创新,既为科学抗击疫情提供了支撑,也为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夯实了基础。


专业精神、科学施策是制胜法宝

“在家把病毒闷死”“上海的发热门诊是110家,北京是76家,新加坡是800家!你说人家是佛系,你搞笑呢,看上去佛系,人家是武当派”……在全国“吸粉”无数的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金句频出,金句背后,是专业数据和专业精神。


《瞭望》刊文:点赞科技抗疫战场的上海尖兵!

3月2日,《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正式公布。90%的治愈率、近一个月没有轻症转重症的案例,宝贵经验都凝结在30多位专家一个多月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里。

张文宏表示,临床治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背后有大量科技支撑。“譬如说控制感染用于危重症病人身上时,你能想到的先进检测手段,我们都能用上,关键是让临床医生第一时间知道是哪种细菌出现的感染,用什么药物最有效。只有科技足够的支撑,才能完成对每个环节的精准救治”。

疫情,是对一个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大考。上海在多次传染病防治过程中都坚持集中收治、科学施策,严格沿用“小汤山”模式。

疫情暴发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两个星期建设了一个隔离式、规范标准的发热门诊。门诊内,充分采用无感式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系统、5G远程会诊机器人、自动送药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智能辅助设施,尽可能减少医患交叉感染。

《瞭望》刊文:点赞科技抗疫战场的上海尖兵!

5G智能医护机器人,可以作为医生的“替身”部署在隔离病房内,同时支持多方接入,实现跨院区、多学科专家会诊。

院长郑兴东表示,未来这一门诊可以作为全健康管理中心使用,形成“平战结合”的公卫事件应对体系。“传染疫情什么时候会来,不会听人类的意愿。我们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时无备”。

在这样的实战中,上海力争把应急攻关、联合攻关中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为健全完善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张全说,“我们希望能从机制上进行总体安排,不是零星、单个的合作。”为此,上海第一时间明确202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会优先支持针对新冠病毒研究的合作项目;将有关新冠病毒研究的政府间合作项目支持范围扩大至全球。


“全球悬赏”面向未来


任务急难险重,科研能快速顶上,并非一朝之功,考验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积累。在基础科研上长期布局、坐“冷板凳”,是这次战疫中上海科研屡有突破的关键。

此次战疫中,上海光源为研究病毒微观世界打开一双眼,超算中心成为疫情基因解码的计算“超脑”……这些基础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上海一直在“大手笔”投入。

《瞭望》刊文:点赞科技抗疫战场的上海尖兵!

为抗击疫情,“上海光源”特别开通的“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项课题”绿色通道。


同样,在产业布局上也是快人一步、先人一招。

疫情中,上海部分行业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但新经济、新产业却呈现出更高的“抗疫性”。在线问诊、远程医疗成为需求爆发点,在线教育、数字娱乐回到风口,生鲜电商需求旺盛,哔哩哔哩、喜马拉雅、盒马鲜生等上海信息企业紧抓机遇,一季度营收增速较快。

截至目前,上海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三大先进重点产业已基本实现100%复工。经济转型的韧劲,在疫情中得以充分显示。

哪些应用能从战时可用转到平时必用,这是上海科技产业发展正在思考的问题。

2月7日,上海市经信委开始向社会征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仅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就累计征集了300多项;2月15日,“一网统管”防疫专页上线,发挥上海信息化建设优势,利用“全数据”精准防控疫情;2月19日,上海市科委出台“新十条”科技应急措施,再推快速启动应急攻关专项,面向全球“悬赏揭榜”,助力科技抗疫。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介绍说,疫情期间,一批有价值的高科技产品助战一线,例如消毒机器人、无人送货机器人等。“通过实战,我们累积了一批新的应用和场景,都可以为将来产业转型方向提供经验”。目前上海已经在征集更多的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这些宝贵经验将在以后用起来。

下一步,上海将研究制定全市在线科技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无人经济、在线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方面,前瞻布局新兴市场需求,重塑产业发展格局,为疫情过后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能蓄力。


《瞭望》刊文:点赞科技抗疫战场的上海尖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