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乡城县:人才支撑六大战略举措 助力乡村振兴

杨东 人力资源报记者 刘继英

近年来,乡城县坚持“争取增量,做优存量”工作思路,采取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方式,统筹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实施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支持一批返乡创业人才、互派一批优秀干部人才、遴选一批本土专业人才、培养一批乡村匠艺人才、建设一批智力帮扶平台“六大战略”,带动加大对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力度,初步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初见成效,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着眼于解决乡镇专业化领导干部匮乏问题,开展专业化干部人才遴选,实现多个乡镇领导班子中有一名专业化领导干部。加大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招录力度,新招录急需紧缺选调生7名,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名,“985”本科毕业生1名,招聘33人进入乡镇公务员、乡村医生、乡村教师、乡镇农技人员队伍。依托服务基层项目,选派26名“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人员到乡镇、村(社)服务,在服务单位编制和按岗位设置管理规定设置空缺岗位内招聘工作人员时,按有关规定考核聘用连续两个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基层服务人员。落实招才引智政策,通过特聘借用、兼职、技术推广、科研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讲学和返聘离退休专家等柔性引才方式,引进65名以医疗、教育、财务、农牧、旅游、新媒体等方面专家为主导的领军人才、实用人才。

支持一批返乡创业人才。着眼于推进农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牧旅游发展新动能,实施能人返乡创业计划,与在外能人建立密切联系,引导2名能人回乡、项目回迁、资金回流。实施本土大学生回乡创业支持计划,对身怀创业项目或意向的大专以上毕业生给予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支持,培养2名大学生为乡村经济发展带头人。2名返乡人员利用资源禀赋,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特色旅游、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特色经济。

选派一批优秀干部人才。着眼于借智借力加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步伐,选派25名优秀干部人才到县级部门、乡镇交叉挂职,选派31名基层优秀干部人才到省州机关、泸州、佛山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选派19名科教文卫人才到基层服务。实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计划,选派3名旅游管理人才到省、州及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运用好校地合作协议,选派12名规划建设、水利水电、特色农业等专业人才和61名基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媒体专业人才到校地合作学校开展培训。

遴选一批本土专业人才。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本土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教师订单培养计划,培养13名免费师范生到我县工作。实施“三优人才”培养计划,评选86名财政、教育、卫生、农牧、交通、文化、广电、旅游专业人才并每月给予300-800不等的岗位津贴。开展家庭农牧专家指导计划,大力实施葡萄、苹果、藏猪、牦牛等职业农牧民培养,培养各类职业农牧民9户;开展乡村治理人才培训,培养乡村治理人才20名。实施“康巴英才”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培养计划,新培养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员12人。

培养一批乡村匠艺人才。着眼于传统技艺传承,实施“工匠计划”,挖掘出7名活跃在民间传统工艺、现代实用技术、唐卡绘画、手工木雕、疯装制作等领域掌握特殊技艺的能工巧匠。加大雕刻、唐卡、疯装等匠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培训5名乡村匠艺人才,开展“乡城工匠”评选计划,2019年评选出10名在全县有影响力的特殊匠艺人。

建设一批智力帮扶平台。着眼于深化拓展科技人才服务基层平台,深化拓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以对口援建为契机,引进泸州福兴医院等24家企业单位与我县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深化拓展校地院地企地合作平台,与攀枝花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四川电力学院等院校、泸州市人医、四川能投集团等建立“1+3”对口帮扶关系,促进项目建设、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构建人才智力帮扶长效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