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擡不起來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我知道它是經典,卻不知道,我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看到它。它是電影《人到中年》。

我知道他們辛苦,卻不知道,除了抗疫救災,他們平時也累得抬不起手來。他們是醫生。

上映於1982年的《人到中年》,改編自諶容的同名小說。影片通過講述中年眼科醫生陸文婷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表現在特殊歷史時期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況,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

影片上映後,同時獲得金雞獎和大眾電影百花獎,也就是說,它既贏得了專家肯定,又贏得了觀眾口碑。

《中國電影史》評價說:《人到中年》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陸文婷"這個典型人物形象。

如果說當時影片要表達的是整個知識分子群體,但經過這場抗疫戰鬥,女主角陸文婷的醫生職業,會給觀眾帶來更大的震動。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1、 成為一名好醫生有多難

醫學院的學生入校第一課就是宣誓:"健康所繫,性命相托。我志願獻身醫學,刻苦鑽研孜孜不倦,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它來自2400年前神聖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是行業道德倡議書,是對人類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的要求。

而陸文婷的身上,不僅具備職業素養,更有國家責任。上班第一天,導師問她為什麼要選眼科。她說:"我們國家的眼科太落後了。"她的責任感和目標,得到導師的讚賞。

但光有豪言壯語沒用,一個合格的醫生,需要長期專業訓練。陸文婷首先要開始4年住院醫生實踐,每天24小時待在醫院,並且在這4年裡不能結婚。

好朋友姜亞芬形容這樣的生活:"簡直受不了,簡直是修道院!"但陸文婷卻安之如怡:"那我們就一起修道吧!"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學醫就像一條漫長的"修道之路"。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用整整一集講述一個醫學生畢業後的經歷。剛剛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錢逸維,在經過10年理論學習之後,還要在醫院進行兩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接受更為嚴苛的臨床輪轉訓練。之後才能正式成為一名專科醫生。

陸文婷工作18年,成為全國最好的醫院裡最好的眼科大夫。但因為學歷問題,她既不是主任大夫,也不是主治醫師,只是一名最初級的住院醫生。每月拿著56塊半的工資,一家4口擠在12平米的房子裡。

沒有學歷僅有實踐,就無法晉升,也無法享有更好的待遇。不管在《人到中年》裡陸文婷生活的1979年,還是在《人間世》裡被記錄下來的2019年。

《人間世》第二季裡,上海新華醫院兒科ICU的朱月鈕醫生,她工作中的好搭檔,因為學歷不夠無法繼續晉升而被迫離開。朱醫生有學歷,也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但仍然要發表一定數量的高質量論文,才能爭取更好的待遇。

學歷、經驗、科研,這三者對於一個優秀的醫生,缺一不可。

一名優秀的醫生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人間世》朱月鈕醫生

2、 醫生需要備受崇拜

特殊時期特殊職業,讓人到中年的陸文婷面臨巨大生活壓力。她不僅是醫生,也是妻子,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那個時代,"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陸文婷是最好的眼科醫生,卻沒錢給兒子買雙白球鞋。

工作太忙,女兒發高燒哀求媽媽回家,她才肯放下工作。可心裡卻始終在想著病人。看兒子給自己買來燒餅又急忙上學的背影,陸文婷的眼淚掉了下來。

陸文婷的心都在工作上,家裡的事都扔給了丈夫傅家傑。為此,傅家傑無法專心投入自己的科研項目。面對這些,陸文婷感到非常內疚,甚至會產生一種想法:"也許我不該成家,因為我無力承擔家庭的責任。"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同樣的困境在2019年的朱月鈕醫生身上同樣存在。她沒有上下班的時間概念,有時為了一個病人幾天不回家。她的病人都是孩子,但她承認,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間太少了。

但無論現實怎樣艱難,醫生都會牢記自己的誓言。"刻苦鑽研孜孜不倦,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長期高強度工作累垮了陸文婷。她在一個上午連續做了三臺手術之後倒下了:心肌梗塞生命垂危。

醫生的工作強度一般人無法想象。在《人間世》裡,心臟病專家瑞金醫院的葛均波教授,做手術竟然做到手抽筋!最終實在無法緩解,才由別人頂上。

還有一位醫生,因為腳踝扭傷,竟然一條腿支撐站了8個小時完成手術。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人間世》葛均波教授

醫生在挽救他人的健康,但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健康。就像陸文婷的丈夫傅家傑說的:"除了抗疫救災,平時醫生也是累得手都抬不起來!"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們再次見證了醫生非凡無私的品質。如果抗疫是一場戰爭,那麼,醫護人員就是冒著炮火前進的勇士。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只要生命還可珍貴,醫生這個職業就永遠倍受崇拜。

但他們面臨的困境依然沒有減少。

如果說,《人到中年》裡,陸文婷遇到的是繁重的工作和窘迫的生活之間的矛盾,那麼現在的醫生,更多面臨的則是醫患矛盾帶來的威脅。就在這次疫情爆發之前,北京楊文和陶勇兩位醫生的遭遇,讓整個醫生群體遭到巨大打擊。

上海抗疫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喊出了所有醫生的心聲:"醫生要有免於被傷害的權利。"

如果醫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誰來保護我們的健康?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3、 潘虹塑造了熒幕上最美的醫生形象

潘虹並不是陸文婷的最初人選。導演從鄭振瑤,到黃梅瑩,最後才選定當時只有26歲的潘虹。

接下角色,潘虹沒有進攝製組,而是拿著劇本住到醫學院,天天跟著醫生上手術檯。三個星期後才進組開始拍攝。

在飾演這個角色的過程中,潘虹下了很大功夫。她找到了這位普通醫生身上最大的特點——"忍"和"韌"。

忍受高強度的工作,忍受對家人的愧疚,忍受有些患者對自己的不公正對待。陸文婷把常人不能忍的都忍下來了。但她的"忍"不是認輸不是屈服,而是為了醫生的職責。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陸文婷對朋友姜亞芬說:

"為了能上手術檯,我什麼都能忍。"由"忍"產生的"韌",讓她成為最好的眼科醫生,讓無數人看到光明。這是新時代知識分子身上散發出的偉大魅力。

陸文婷外表平凡內心高尚;外表柔弱內心剛強;外表隱忍內心堅韌。潘虹找到了自己和角色的內在精神聯繫,在氣質上找到了契合點。

陸文婷是一位"安靜的像一滴水"的女人。潘虹用眼睛充分表現出角色的這一特質。影片使用"微相視覺"作用,一次次把鏡頭由遠及近,對準潘虹的眼睛,工作時的眼睛、回家時的眼睛、垂危時的眼睛、學生時代的眼睛、戀愛中的眼睛……觀眾被一次次拉進陸文婷的眼睛裡,走進角色的自我,瞭解她的內心,感受她的心情。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憑藉陸文婷這一角色,潘虹獲得1983年"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有評論認為,潘虹的表演,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質樸美和崇高美的統一;現實美和理想美的統一;外表美和內在美的統一。"

潘虹塑造了熒幕上最美的醫生形象。衝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則譜寫出這個時代最華麗的篇章。他們不是叱吒風雲的英雄,更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他們的不平凡隱藏在厚厚的防護服裡,隱藏在把面頰壓出勒痕的口罩後面,隱藏在對家人的牽掛中,隱藏在對病人的全力救治中。

《人到中年》:除了抗疫救災,醫生平時也是累到手都抬不起來

傅家傑稱讚妻子的話,可以用來讚美每一位平凡的英雄:"你的工作能使無數人恢復光明(健康),那就是一首最美的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