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营镇:打造“产业+旅游+生态”新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五营镇:打造“产业+旅游+生态”新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五营镇在抢抓春耕生产,推动整流域、高标准建园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结合区位优势谋划精品旅游路线,让群众搭上旅游顺风车;结合国土绿化实现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一系列举措让五营镇打造出了“产业+旅游+生态”的乡村振兴新格局,真正实现了让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高质量发展。

五营镇:打造“产业+旅游+生态”新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眼下,在秦安县五营镇龙头山流域的5000多亩土地上,刚刚铺下的地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由八大员、合作社社员、群众组成的突击队正在加紧种植优质大红袍花椒,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而谁能想到,这5000多亩土地在去年的时候还是长满野草的撂荒地。 五营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三山一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安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结合脱贫攻坚和龙头山流域实际、以及群众发展果椒产业需求,提出了“流域治理引凤筑巢,小花椒做成大产业”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努力达到“栽下去、长起来,卖出去、富起来”的目标。

五营镇:打造“产业+旅游+生态”新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龙头山流域栽植优质大红袍花椒,预计三年即可收益,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镇果椒产业整体发展,同时在途经龙头山流域的蔡四路8公里沿线高标准栽植行道树,形成产业生态景观多元化发展格局,整流域辐射蔡仁、薛李、陈峡等5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近万人。 正在种植花椒的五营镇麻沟村村民高根顺说:“年轻人走了,留下了老人和娃娃,都没人务(农),都成了荒山。从去年开始,经过五营镇镇政府的中心安排,周围的护林园,割掉了所有的荒草,种些花椒树,让我们老百姓也能受益。”

五营镇:打造“产业+旅游+生态”新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五营镇是典型的劳务输转地,人少地多成为现实矛盾。为增强脱贫实效,建立长远机制,五营镇政府经过认真谋划,通过采取三变改革、建立龙头合作社、联合社等措施,将沉睡的土地盘活,闲置的资源整合,用去年一年的时间在该流域建成了花椒产业生态示范园。为了弥补花椒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今年又在这5000多亩花椒园里套种了金银花等中药材,往日的撂荒地又变回了淘金田。 今年以来,五营镇党委、镇政府在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的同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盯因疫情影响不能外出务工的剩余劳动力,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稳定增收上,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开展建设林下经济工作,在龙头山流域内,发展金银花、七月菊等短平快林下经济,实现了花椒林结果前周期内的辅助经济收入和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的目标。

五营镇:打造“产业+旅游+生态”新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咱们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调研采取了种植金银花、七月菊和九月菊这三种菊花为主的这样一个模式,这样栽下去之后,咱们老百姓当年就可以收益,增加农民收入,预计第一年每亩就可以收益3000至5000元,第二年可以收益6000到8000元,主要一个目标是‘一年有变化、两年有收益、三年打一个翻身仗’。” 五营镇镇长王志军满怀信心的说。

五营镇:打造“产业+旅游+生态”新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为了确保产业园项目建设取得实效,针对后期管护力量薄弱的实际,五营镇采取“合作社+党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了秦安县五营镇龙头山产业生态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花椒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为主营业务,以金银花、九月菊种植、加工为辅,组建合作社党支部,吸纳党员致富带头人,引进原始启动发展资金,农户入社参与经营的日常管理模式。根据农户自愿,以土地、劳动力、产业资金等“三变”形式入股合作社,进行折股量化,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加工、销售,收益后按占比分红。目前,吸纳会员460户,贫困户260户,土地入股327户763.2亩,其中贫困土地入股131户305.7亩。这将为巩固贫困户脱贫成效,增加产业收入提供持久的组织保障。

五营镇:打造“产业+旅游+生态”新格局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五营镇龙头山流域距离大地湾F901遗址仅又8公里,具有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天优势。结合中药材种植,五营镇政府蓄力建设生态景观长廊,打造出除桃花以外的赏花经济,开辟出乡村旅游线新路线。 我县是林果大县,拥有蜜桃、苹果、花椒等主导产业,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正是鉴于这样的基础,五营乡通过打造卧牛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龙头山花椒产业示范园为一体的生态经济体,带动辖区内5个村的369户贫困户脱贫,通过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