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京東模式”建設安全高效物流體系

在3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高杲指出,未來一段時間,要著力推動建設安全高效的物流運行體系,進一步增強物流業應對外部衝擊和服務國民經濟的能力。“政策措施還涉及加快健全應急物流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貨物運輸結構調整、提升現代供應鏈水平等方面。”

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動脈,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一場疫情大考,暴露出了我國物流體系的短板,加快建設安全高效的物流運行體系迫在眉睫,在此次戰“疫”中表現出色的京東高效供應鏈物流模式可以作為參考。

國家郵政局日前發佈的《2020年2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指出,京東物流、郵政、順豐等企業疫情期間一直保持正常運營,在特殊情況下實現了整體服務不斷網、時效有保證。不難發現,這幾家企業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自建物流,物流的執行力更堅決,更能發揮團戰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物流並非單純的物流企業,而是從企業物流轉型成為物流企業,因其電商背景而具有更加先進而強大的供應鏈物流優勢。

現代供應鏈物流理論認為,供應鏈物流應具有兩種類型的競爭優勢:反應優勢和成本優勢。反應優勢指的是具備需求變化反應能力,或是具備供貨需求反應能力,或是同時具備這兩種反應能力所產生的競爭優勢,要求企業具備對大幅度變動的需求量的反應、滿足較短供貨期的需求、提供多品種的產品、滿足特別高的服務水平要求等能力。

事實證明,京東物流具有領先的反應優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京東第一時間捐獻了包括100萬隻口罩在內的物資,首批物資從出發地到武漢當地醫院只用了半天時間;從廣州將鍾南山團隊捐贈的100臺呼吸機送到了急需醫療物資的漢口醫院,京東物流也只用了一天時間。此外,《2020年2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還指出,京東物流聯手多家企業打通高效救援供應鏈,通過蔬菜專線、生鮮綠色通道、平價菜直配等寄遞新模式,有效緩解農產品滯銷與城市農產品供給不足雙重難題。

實際上,非常時期充滿不確定性,對供應鏈物流而言是嚴峻的考驗:一是演變為區域突發以及區域向周邊擴散模式,物流資源從分散式向單點集中,在完成全國範圍內日常物流服務的同時,需要兼顧重點區域的應急供應鏈服務;二是供應鏈服務本身具備特殊性,非常時期的供應鏈服務往往與日常服務不同,特殊物品運輸、特殊載具管理、特殊人員要求等等,需要具備全供應鏈服務能力;三是道路等相關因素限制,原有供應鏈服務受到一定限制,需要集中更多其他資源滿足應急需求,需要較強的物資儲備能力、運力資源協調能力。京東物流經過多年電商物流的熬煉,大促期間的物流供應鏈服務已經具備很強的規律性,一方面訂單預測、運力資源調度等已經有了精準模型,另一方面無論是技術能力還是人員操作經驗都相當豐富,應對能力強。這是京東物流具備反應優勢的深層原因。

再看成本優勢。京東從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系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於物流成本的考慮,當時中國的物流成本總體佔到整個GDP的18%還要多,成本太高“吃掉”了企業的利潤。歷經10年發展,2017年京東物流正式形成獨立品牌。目前,京東物流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小件、大件、冷鏈、B2B、跨境和眾包(達達)六大物流網絡的企業,憑藉這六張大網在全球範圍內的覆蓋以及大數據、雲計算、智能設備的應用,京東物流打造了一個從產品銷量分析預測,到入庫出庫、再到運輸配送各個環節,綜合效率高、算法科學的智能供應鏈服務系統。在京東發佈的2019年財報中,全年淨服務收入中來自於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的佔比也從2017年、2018年的16.8%、27.0%大幅增長至2019年的35.5%。從費用端看,主要由倉儲、配送、客戶服務和支付費用構成的履約費用率處於下滑通道,並且隨著訂單規模的持續增大,邊際成本持續降低,將會釋放更大的利潤空間。

京東物流的成本優勢來自對運力資源的合理統籌,這種統籌能力在應急物資運輸上更是難能可貴。比如在短鏈上,具備直達武漢市內醫院、慈善機構資質的車輛,完成一站式送達,減少中轉;不具備武漢市內行駛資格的,以高速口、火車站為集散中心,以最少的搬運次數完成貨物交接。在共生上,京東物流與中鐵快運、順豐、中國郵政等行業內企業共享運力資源,實現物資運輸效率的最大化。

作為社會供應鏈基礎設施,供應鏈能力是京東物流籌集物資、整合運力、服務各方運輸需求,最終實現物資及時運送的重要保障。除此次疫情外,京東曾在5·12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長江中下游的颱風及洪澇災害等大災面前,發揮全供應鏈能力、技術優勢以及組織協調和團隊執行力,高效響應、有序調配,已經成為國家應急體系的重要保障力量。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