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课堂“全乱套”了

那一刻,课堂“全乱套”了

课堂探究,往往是课堂出彩,思维、智慧撞出火花的时候,当然,一旦控制不好节奏和局面,也是课堂大乱的时候。昨晚的数学课,就“乱套”了一回。

那是节复习课,主要进行《三角形》的章末复习。按程序,首先整理知识点,接着呈现典型例题,然后进入问题探究升华环节。本次探究的题目是:有一个六边形,截去一个三角形,内角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画图说明。”因为我班实行小组合作式学习,于是出示问题后,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其步骤是:首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统一结论,最后推荐代表上讲台汇报。这道题目涉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相关知识,关键在于要分类讨论,学生容易出错点就是可能无法考虑到所有情况。

接受任务后,课堂只安静了几分钟,然后各组就开始交头接耳了。最初只是窃窃私语,随着意见分歧的出现,有的组争论的声调陡然提高。我此时似乎是个“局外人”,就在小组之间游荡,有时跑到1组,听听他们的讨论,有时候又转到3组,听听他们的看法,他们居然完全无视我存在,看我一眼后继续进行热烈的讨论。这种场面,如果你满脑子的师道尊严,肯定当场就受不了,不过我觉得,所谓学生为课堂主体,就该这么操作。

进入小组汇报环节。按顺序,第一组代表上台,他们组讨论出两种情况:其一是过相邻两边划线,这样就比原来增加一条边,因此内角和增加180。其二是过两个顶点,划线,这样就减少一条边,因此内角和减少180。汇报刚结束,教室里有人喊了起来:“不对不对,还有一种情况”。我提醒,如果有不同意见,待会按顺序轮到某个组发言时,再补充。接下来第二组代表发言,他们在一组的结论基础上,补充了第三种情况,就是过一个顶点和一条边划线,这样边数不发生变化,内角和也不变。随后第三、第四组都同意了这个结论。其实此题的答案就这三种情况。估计后面四个组也会说同意第二组的结论,汇报似乎可以就此结束了。

第五组代表刚发言,其结论就让我吃了一惊,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提出还有第四种情况。什么?还有第四种?不可能吧!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说截去一个三角形,可能只剩四条边,因此内角和会减少360。这咋可能呢?有点新鲜,我示意他在黑板上画图。教室里静悄悄的,所有人屏住了呼吸,似乎都想看看到底怎么个截法。果然不同凡响,确实只有四条边了。不过有同学立刻发现了门道,喊了起来:“你画的是凹六边形”。其他学生立刻也跟着喊了起来。这种情况对不对呢?很快形成了两派意见,一种赞同,一种反对。我偷偷笑了一下,出现这种情况很好。我还不想这么早做评价,继续让剩下的小组汇报,六组、七组的汇报和二组相同。只有第八组,更冒出一个爆炸式的结论。他们觉得可能只剩下三条边,内角和减少540。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沸腾起来了,有表示惊奇的,有认同的,也有反对的,还有表示不可思议的。课堂在这一刻,真的乱套了。从汇报者的作图来看,依旧是凹六边形,划掉一个三角形,确实只剩三条边。


那一刻,课堂“全乱套”了

我甩出一个问题:“目前这个题得出了四种答案,各位同学,你们支持哪一种呢?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于是课堂进行到自由讨论发言环节。大多数人认可有三种情况。对于四组和八组的结论,各持己见,无法统一。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到了引起分歧的焦点: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六边形,是否可为凹六边形?对此学生纷纷发言,支持者认为题目里没明确指出到底是哪一类六边形,所以应该分成凸六边形和凹六边形进行讨论。反对者认为,不应该考虑凹六边形,具体原因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有个同学提出不考虑的理由就是:如果是n边形,将导致答案是无限多个,而题目应该是有限个答案。好家伙,考虑的很细致,我表示同意。不过仔细一想,这个理由并不充分,根本站不住脚。到底该如何考虑这个题目呢!于是我发表看法了。我首先对提出了多种答案的同学表示认可和赞同,指出学数学就需要有质疑的精神,有创新和发散思维,表扬了他们的积极思考。正在此时,有学生站起来打断我:“老师,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是应该只考虑凸多边形,因为初中阶段所说的多边形一般都是凸多边形。”哎!把自己欲说的给提前说了,双手一摊表示无奈。学生看我这个样子也会心一笑。我接着强调:“课本上有,初中阶段如果题目中没明确说明的话,一般就指的是凸多边形。”争论似乎意犹未尽,我笑着说:“这样很好,说明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分类的思想,如果还有看法下来我们继续讨论。”

那一刻,课堂“全乱套”了

今天的课堂秩序确实很乱套,不过我倒是习惯了。课堂就不能由老师一讲到底,应该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探究,讨论。所谓真理不辩不明,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唇枪舌剑,知识就可能被悄然掌握了。当然,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其度,学科也有各自的特点,如果完全让学生讨论探究,把教师凉到一边也不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必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