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丹縣馬鈴薯產業重點工作


2020年山丹縣馬鈴薯產業工作以馬鈴薯主糧化為方向,以規模化生產為主導,以高效節水技術為重點,全縣種植馬鈴薯13萬畝,生產鮮薯38.3萬噸,建成原種生產基地0.1萬畝,一級種薯生產基地2.2萬畝,脫毒種薯普及率達到100%,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率達到30%以上,水肥一體化為主的新技術推廣面積0.5萬畝以上,馬鈴薯生產結構佈局更加合理,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專業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產加銷能力和產業效益得到明顯提升,為保障全縣糧食生產安全、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做出新貢獻。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狠抓核心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典型引領作用。根據區域優勢和馬鈴薯品種特點,以壟膜溝灌和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為主,配套測土配方施肥、節水抗旱品種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控、保護性耕作等綜合增產技術措施,建設地域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核心示範區3個。以一類地區的清泉鎮南灣村和郇莊村為核心,建立智能水肥一體化綠色生產示範基地1500畝,示範物聯網智能水肥一體化、馬鈴薯無人機防控、馬鈴薯施肥、點種、起壟、鋪膜、覆土、收穫“六位一體”全程機械化種植、脫毒種薯抗病增產等現代綠色農業綜合生產技術,輻射帶動清泉鎮和東樂鎮完成馬鈴薯種植面積0.7萬畝。以二類地區的位奇鎮二十里堡為核心,建立馬鈴薯壟膜溝灌節水技術千畝核心示範區1000畝,配套落實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保護性耕作等綜合增產技術措施,輻射帶動陳戶鎮、位奇鎮和老軍鄉完成馬鈴薯種植面積4.8萬畝。以三類地區的大馬營鎮馬營村為核心,建設馬鈴薯創新綠色生產示範區1000畝,總結“最少”水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綜合效益的綠色生產模式,輻射帶動大馬營鎮、霍城鎮和李橋鄉完成馬鈴薯種植面積7.5萬畝,促進全縣馬鈴薯產業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

2.依託土地流轉優勢,大力推廣高效節水技術。支持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及龍頭企業流轉土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在連片高標準農田生產基地優先配套智能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採用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將水肥一體化和馬鈴薯壟膜溝灌節水技術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機銜接,加大高效節水推廣力度,提升節水技術在我縣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穩定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提高水肥資源利用效益。

3.加大試驗攻關研究力度,提升綜合豐產技術水平。馬鈴薯綜合生產技術水平提升是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我縣馬鈴薯產業主糧化的關鍵,重點開展水肥藥一體化中早熟品種引進篩選、不同灌水次數、隔溝灌溉節水、化肥減量追施、有機肥替代化肥、有機肥不同用量、保水劑替代地膜、覆蓋不同降解膜、不同種植模式、覆蓋麥草試驗10多項。通過試驗研究,總結提升我縣馬鈴薯種植技術模式,為產業脫貧奠定科技支撐。

4.加強科技宣傳培訓,有效提升農民科技素質。

通過集中辦班、分散宣講、現場指導、印發資料、微信群等形式,舉辦縣級馬鈴薯技術現場觀摩及技術培訓班2~3期,通過培訓使馬鈴薯主產鄉村科技入戶率達到100%,重點產區馬鈴薯種植戶每戶每年接受2次以上集中培訓。培養馬鈴薯生產技術骨幹50名,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帶頭人等各類實用技術人才850人(次)以上。 (山丹農技中心:宋金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