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整村騰退“挪窮窩”

山丹:整村騰退“挪窮窩”

生態宜居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舉,“空心化”問題卻始終是關鍵進程中的最大壁壘和難題,如何破題?在空心化程度最為嚴重的山丹縣老軍鄉潘莊村,同樣的問題則顯得尤為突出。

老軍鄉潘莊村位於焉支山山麓的高寒冷涼地區,乾旱缺水、土地貧瘠的自然現狀讓原本1800多口人的村莊“空心化”率高達97%以上,屬於典型的“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從2012年被確定為全縣13個重點精準扶貧村之一後,搬遷成了打開脫貧缺口的不二之選。自2012年起,該鄉累計投入各類扶貧專項資金3500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土地整理、安全飲水等15項項目,讓潘莊村211戶沿山地區貧困群眾率先搬出了“窮窩窩”,住進了高標準易地扶貧搬遷住宅小區。

今年來,在山丹縣實施的生態宜居村莊建設中,老軍鄉牢牢把握住了這一關鍵政策機遇期,將潘莊村納入到了整村搬遷的範疇,通過政策的牽引力,讓剩餘的279戶群眾全部解開了思想“包袱”,達成“騰退復墾”的協議,實現了整村搬遷的壯舉,騰退復墾的高潮在全鄉範圍內迅速掀起,帶動了更多分散居住在高海拔區域的群眾,徹底從“窮故土”搬遷至高標準規劃的生態宜居村莊“新福地”。

搬得出既要穩得住還要能致富,這是搬遷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民生之舉。該縣在啟動“騰退復墾”項目之初,便率先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宜居村莊建設的實施意見》,對整村、整社搬遷至生態宜居村莊的群眾,每戶給予2萬元獎勵以及享受政府貼息的統一申請貸款,對自行拆除舊宅基地上建構築物騰退復墾的,每戶補助1萬元。同時,老軍鄉還根據本鄉實際,依託G312國道和G315旅遊公路穿境而過的優勢,提前高標準編制規劃出了可容納200戶搬遷群眾的生態宜居聚居點以及戶均1座的配套養殖小區。

政策的“壓艙石”和搬遷在望的新居,讓搬遷群眾看到了優越的廣闊發展前景,對“騰退復墾”的熱情瞬間暴漲。“現在的村子裡,路還是砂石路,出門半天都碰不到一個人,搬遷政策這麼好,我們不能拖了政策的後腿。”潘莊村五社村民李佔元,一開始對於搬遷疑慮重重的他,在看到實實在在的政策兌現和正在新建的生態宜居聚居點後,爽快的簽下了“騰退復墾”協議。

據瞭解,截至目前,該鄉申請“騰退復墾”的意願群眾達426戶,已拆除160多戶,退出宅基地6萬多平米。隨著一座座殘垣斷壁的舊房屋被“拔除”,閒置多年的就土地上又將恢復出新的生產力。負責該項工作的老軍鄉計生站長徐繼前介紹說,騰退出來的土地上,將根據實際情況,或納入土地整理項目恢復成耕地,或是種樹,儘量提高騰退土地的綜合利用率,絕不能讓閒置多年的空心土地再變成空白地。搬遷群眾也將隨著政策的牽引,匯聚在配套著完善基礎設施和致富產業園區的生態宜居村莊,搭上產業興旺的“快車”,為鄉村振興匯入磅礴力量。

通訊員 周軍 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