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维军:用“黄金果”铺就致富路 让“穷窝窝”焕发新生机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胡宏涛)望城村位于施秉东部,距施秉县城10公里,距镇远古城2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55亩,辖13个村民小组518户1948人。

2000年前,望城村有四句民谣“有女不嫁望城人,望城陋习害死人、有男不娶望城女,望城媳妇带坏你”,足以证明当时望城村很贫穷很落后,社会治安也很混乱,现在望城村又有了四句话,“闻得见花香,住得近新房,看得见产业,数得出票子”,这又反映了当今望城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写照。

曾维军:用“黄金果”铺就致富路 让“穷窝窝”焕发新生机

退伍不褪色 复原军人再返乡

1980年,17岁的曾维军从望城村离开,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1984年光荣退伍后,他下海打工,成为一名技术骨干。1998年,时隔18年后再次回到家乡,他发现家乡发展依然落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念头“留下来”。于是曾维军同志放弃优厚的收入,辞工回乡。2000年4月在群众的信任下代理村委会主任,2001年11月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曾维军:用“黄金果”铺就致富路 让“穷窝窝”焕发新生机

群众不积极 产业发展遇困阻

望城村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但经济收入一直上不去。曾维军凭借多年在外经历,通过研究、外出考察,毅然坚定一个发展方向——发展精品水果。但村里没有水果种植大户,未尝试过规模种植,当地群众对发展产业积极性也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群众没缺乏技术支持,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曾维军。

2007年,在多方打听下,曾维军从湖南引进水果种植能人,联合村党员,协调流转土地126亩,承包荒山174亩,带头种植油桃和黑珍珠葡萄。此后,葡萄基地就成了曾维军的办公室,每天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水果选苗亲自把关,水果施肥亲自督促,水果搭架亲自参与,风雨无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300亩荒山变得郁郁葱葱,硕大的葡萄和油桃挂满枝头,前来望城收购水果的商贩络绎不绝。葡萄亩产达5000斤,油桃亩产达3000斤,实现经济收入120万元。丰厚的收益,很快消除了群众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的顾虑。曾维军同志来不及分享收益带来的喜悦,又开始盘算下步计划,他意识到,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村民都富起来,才算富裕”。他便带领村“两委”成员不分白天黑夜开展工作,一方面挨家挨户动员,开组民会、田间会,宣传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向县、乡争取政策支持。此外,他还以村“两委”和大户为主体,牵头分别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户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发动群众入社成为社员,形成公私统分结合“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为水果的销售保驾护航。

通过不断摸索,全村建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4个,种植精品水果4070亩,发展农家乐28户,农家旅馆9户, 2017年实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0元,村集体经济112万元。

曾维军:用“黄金果”铺就致富路 让“穷窝窝”焕发新生机

改造不顺利 挨家挨户做工作

2012年望城村被作为州级基层组织精品示范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打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房屋风貌改造等项目建设逐渐增多,村里要处理的事物更加繁重。何家坝组作为打造的试点,在村庄整治工作中,为更好的规划建设,需对破旧房屋进行拆除,对影响建设的部分土地进行征用。于是曾维军亲自带头,将村“两委”成员分组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白天群众都要上山干活,只有晚上才能入户,晚上12点还在和群众抹嘴劝说便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为让群众放心,自己还掏出钱先垫付拆迁补偿费用。就这样,一栋栋破旧老房屋被拆除,一条条道路变得宽敞,一块块田地种上了荷花。

“我家老房子是70年代建的,因年久失修,房屋设计不合理,下雨的时候都要拿盆来接雨水。自从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在曾支书多次到家里宣传改造,现在破旧烤房拆除了,庭院绿化硬化,门口硕大的荷花吸引来了不少游客,让我们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了。这都得益于党的政策好,得益于我们有个好支书。”刚住进新家的村民肖建坤,面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豪地说。

村庄美了,人心齐了,农民富了,群众幸福指数更高了如今,望城村这片黄土地正在孕育着无限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