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句話?

資深吃瓜群眾群頭


觀文,是以自己的喜好、欣賞水平來決定對文章、文人的評判。於是,眾人眾說法,只可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若把水平相近的放在一起比較,實在也難分高下,充其量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則已。

習武,實力高下就容易評判了,只要按統一標準,讓參比兩者相互比試,一定會分出高低。因為標準的設定,可根據需要延伸:如時間不夠,再延;局數不夠,再延。也可根據瞬間休克原則制定首負告敗、核心命中等規則。只要衡量標準一致,就一定可分出勝敗,而勝敗則無第一贏與第二贏之說。

如在拳壇,對抗中的勝負者區分不受平時印象左右,不為顏值傾斜……

而在詩界,名望會為作品加分,親情會使點贊暴增……

綜上所述,“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就好理解了,“武”唯一靠實力,“文”還需講究軟實力,尤其需“拉攏”觀眾之心。不是嗎?




天高雲淡17


之所以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一、關於文無第一:首先,學無止境,意思是指學業上是沒有盡頭的,只有奮進不息。俗話說:學有所長,術有專攻,意思是學問再大的人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也不會比別人優秀,就連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說:文無第一。

二、對於武無第二,我認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來說習武者通過比拚,最後還站著的人為第一,而沒有第二,因為不管第二還是第幾都躺下了。

但廣義上來說第二是存在的,那就是對“放下”以及“境界”的認知,佛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這方面的意思,比如楚留香與無花和尚的那場比武,當時的楚留香已是公認的天下笫一,但在與無花和尚的比鬥中一直苦戰卻無法取勝,並且漸見敗跡,直至險象環生,突然,在楚留香剌出毫無勝算的一劍之時,無花和尚雙手合什,一動不動,任憑那一劍刺進身體,楚留香驚詫地問無花為何?無花說道:“我要那第一有何用?”隨倒地身亡。試問:誰是第一?

再比如:獨孤求敗打遍天下無敵手,實在找不到對手,只好隱居山中,久居不出,於是,江湖傳言,第一都不見了,何來第二,這也是“武無第二”的又一種解釋。


襄陽郭大俠


個人理解,文無第一的意思是文章有很多種,有人擅長寫散文,有人擅長寫記敘文,也有人擅長寫議論文等等,他們之間無法做比較,除非有人精通各種文體,從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做到,比如李白,在寫詩能力超群卓絕,可是他仍然沒有被稱為唐詩第一人,同時代還有很多大師比如杜甫,對於有些特定格式的詩,李白也不敢說處於奪冠系列。

再比如說武俠泰斗金庸,可以說是武俠第一人了,可是古龍在某些方面仍然可以另開一片天地,仍然可以寫出金庸書裡沒有的東西,然而武俠第一人也僅限於武俠,還有那麼多類型的作品金庸也並沒有涉及,想想那麼博學的金庸也只能佔領文學世界的一小部分,就明白文學世界是個多麼大的天地了。所以說文無第一。


武無第二就相對好理解一些,文章就像一個藝術品,不好估價,而武力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擊敗對手,無論是練拳擊、散打、太極,甚至是排兵佈陣,要求只有一個,戰勝對手,否則就與武功無關,那叫健身、叫活躍思維。


文瑾說茶


關於“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話似應分開看。其意思是指比武定勝負易,而以文會友則難分高下了。 後半句好懂:拳腳之下見功夫。而前半句則要有前提,及水平相當的情況下。 昔日白居易與友人就“石頭城”做詩,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先成,白看後說“我等還在找龍角,他已得龍珠了”,眾人遂罷筆。“文無第一”到是無從在此情況下談起了。 由此看,對於同時到達文學頂峰的文人們自然難說孰高孰低,但某些高低還可見一見;而那些只在半山腰和山腳下的人來看,高低是顯而易見的。

古人云:"文人相輕,武人相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意思是,武功雖然有很大的門派之爭,但是到底誰第一,出來打一下就知道了.高手之間過招,一般點到即止,然後相互都非常佩服,成為了好朋友!而文人之間的口舌之爭卻難分伯仲,因此由於各個門派各執一詞,誰都不服誰,最後不歡而散了!

有句老話講“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意思是說,水平再接近的武林高手,總可以通過比賽較量 出輸贏,而同樣優秀的文章,卻很難決定誰更勝一籌,因為沒有公認的清晰明確的可以量化的評價標準。


翁子涵


這個很好理解,文章跟繪畫一樣,屬於藝術精神文化類載體,不能用具象某一標準去判定高低上下,誰也不敢自詡文章天下第一,就拿李白蘇軾來說,也只能說是在詩詞裡面頗有建樹,最多也就拿個“最佳貢獻獎”了,你有你心中的李白,他有他心中的杜甫,所以從古至今就有“文無第一”這一說。



“武無第二”剛好和前面說的文章相對,屬於具象的,可操作的,有結果性的。這就有了評判的標準,一般按傳統武術來說,創始人和掌門人大多數情況代表了本門本派最高的武術成就。如果再橫向來說,武俠小說裡的“武林盟主”一般代表了天下第一的功夫。如獨孤求敗墓碑所刻: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 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以上就是本人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淺薄理解,希望對你有用。


知聞是你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句話放在競技的角度來看,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此話怎講呢?

首先,“文”不單單僅指的是“文章”,而應該是“文藝”這個大範疇。因為,每個人的性情、際遇、遭際不同,因此,對文藝類型作品的感受也就自然不同。常言說得好“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永遠是在合適的時候需要合適的文藝形式來表達,“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能在大家興高采烈的時候讓大家欣賞悲悲切切的文藝形式,還要大家說好;更不能在大家都悲痛欲絕的時候讓大家觀看歡呼雀躍的文藝形式,也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文,或者“文藝”更多的參照於環境、心境以及時勢發展的情況,因此就很難有絕對的第一之說。

而“武”就不同了。

如果不是用來強身健體,而是放在競技領域來看,不管你是跆拳道、空手道、峨眉派、武當派、少林派,還是虎拳、蛇拳、猴拳、醉拳、泰拳、散打,在沒有特定的規矩之下,站到擂臺上,誰先倒下,誰就敗了。由此看來,哪兒來的“第二”之說?!

你覺得你是“第二”,結果被人家上來一記重拳“KO”了,那你就是“第三”了,剛好,你覺得你是“第三”了,結果又被另外一個人一個掃堂腿給滅了······所以說,在競技領域裡,“第二”是沒有意義的。

文藝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武術還是“奮勇爭先”的好。就像大家都知道的超級計算機一樣,永遠都在比說的計算速度是最快的,而不是說我不是最快的,我是“老二”。話說,“老二”在我們的語境中,並不是什麼好詞。

我是重慶潤貝文化,但願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懂音樂的玎璫虎


為什麼說文無第一?因為文學是屬於精神,屬於思想,我們有句古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無法在一個很短的時間通過一張嘴巴把所有的道理講明白,所以任何文也都只能代表一種思想,和自己看到的一方面,很難去說誰第一誰第二。為什麼武無第二呢?這個就更明瞭,誰是天下第一兩人打一架就行,這個可以通過比武,定個輸贏,一看便知


安說三國


文不爭第一,武不爭第二。

因為文人沒法用一個標準去評判高於低,每個人角度不一樣,就會出現偏差,就像兩小兒辯日,連孔子都回答不了,你說到底誰高誰低呢。

但武術,就能設定一個標準,比如設個擂臺,誰把誰打下擂臺就贏,誰把誰打趴下就贏,這裡面可以有很多標準可以指定。所以武術可以爭出第一來。


孺藝觀世界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文無第一”我覺得是在文化領域上沒有第一第二之分,因為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文也包含了很多的領域,文學,醫學,科學家,物理學家,歷史學家等等,你不能說他們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因為每個人垂直的領域不同,各有所長,各有千秋,每個人在自己的領域都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第一,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每個人也都能成為老師。

“武無第二”我覺得武學是一個動,斗的過程,既然要動,要鬥,那必然要有第一和第二之分,人們都追求第一,也都會記得第一名,就好比說奧運會,人們只記得劉翔得第一,確忘了跟他一起比賽時的第二是誰,因為在武上,人們永遠追求的是快,更快,第一,沒有第二,這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鑽石人生童童


文無第一,指的是文章沒有頂峰,同樣一個命題,能寫出各種各樣的文章,第一隻是相對而言。至於武無第二之說,則是因為格鬥,如果你是第二,那你就是失敗者,失敗者是什麼?是你學藝不精,沒有吸收武術的精華,悟性差。因此武術追求第二,等待你的將是失敗,失敗意味著什麼?傷殘、 殞命。所以,文無頂峰,武術追求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