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去月薪2萬的小公司工作,還是願意去月薪1.5萬的大公司?

海賊王頭號粉絲


為了幫助更多的朋友小編特地整理總結了5000份各行業的簡歷模板。快來私信我們領取吧!


對於很多人而言,比起生存還是毀滅更讓他們頭疼的應該就是到底是去一家大公司發展,還是去一家創業公司去磨練。


對於這種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油膩且圓滑的給你掰開揉碎了分析一大堆,最後再說一句“無論是哪種企業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喲”這樣無關癢痛的話。但是,今天我就想對各位應屆生說,沒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輕易的去創業公司,應為這樣公司太容易讓你丟掉前途。、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除非你可以找到那種有能一炮而紅潛力的創業公司(比如facebook,ofo這樣),初入職場的你最好還是要去大企業歷練。


大企業往往是業界標杆,可以為你的職業生涯背書


每一次的求職面試,無論是怎樣的形式,面試官最想要知道的就是你是否能勝任他所提供的崗位。一紙簡歷和幾十分鐘面試有時候可能還無法讓面試官對你有百分百的信心,所以他可能還需要一些“標籤”來對你進行考量,比如“985或211”、“知名企業”、“本土獨角獸”


我承認這種做法不見得十分科學,可是就是有許多的HR在這麼做。在剛開始做面試助理幫一些大型企業進行面試的時候,我見過許多小公司的出色人才,也見過二本三本的優秀畢業生。但職場就是這麼現實,大多數面試官尋找的不是最優人選,而是最穩當最不

會犯錯的選擇。


職場上,我們需要靠譜的背景幫我們背書。


馬雲、俞敏洪這樣的成功企業家都說過,學歷不重要,重要的是個人努力……聽到這個說法,我不禁發出槓鈴般的笑聲。


你去阿里的網站上看看,他們招什麼樣的人才,他們去哪些學校校招就知道了。嘴上說一套,身體依然是誠實的。考研輔導名師張雪峰在《演說家》上有一段關於學歷的精彩分享:

9-10月走進大學看看,什麼企業去齊齊哈爾大學招人,什麼企業去北京科技大學招人,什麼企業去清華北大招人。他們給學生多少薪水,去看看就知道了。所有企業都在說學歷不重要,但他們不會去齊齊哈爾大學招聘。他們說的都是假話!



除教育背景外,能給我們履歷背書的最核心的是工作經歷,包括企業以及我們在企業做的事情/項目。


想象一下,畢業後你進了麥肯錫,工作3-5年後,你決定看看外部機會,市場上大部分公司的戰略諮詢部都會願意給個面試機會了解你做過哪些項目。工作滿10年後,你在招聘網站上更新一下簡歷,電話就會被獵頭和企業HR打爆。


這是麥肯錫的光環,小公司給不了。初創公司啥時候能有這光環?等他殺成市場巨頭……舉個例子,知乎成立於2011年,打出響亮的名頭大約是2016年。也就是說2011年進知乎的小夥伴起碼要等4-5年——前提是你選的是知乎這樣風口上的優質企業。



同樣的,BAT之於互聯網;寶潔、可口可樂之於營銷;四大之於財務;美世之於人力資源,這些業內人士耳熟能詳的企業都有這種光環,可以成為我們絕佳的職業背書。


所以我們會發現,大公司跳小公司,很容易;反過來,很難;所以我們會發現,初創企業,也在網站/招股書上強調:核心團隊有BAT背景;所以我們會發現,那些口口聲聲學歷不重要的企業主,他們招人時也會要求本科學歷起步。


2.大公司學得更多


職場人常見的誤區是:大公司裡做螺絲釘;小公司裡做多面手,學得多,成長更快。鄉親們,這是碗毒雞湯啊。


有錢有資源的大企業不是傻子,如果小公司真的是人才印刷機,那大企業的首選不應該是招應屆畢業生,而是去小公司挖人才對。



讓我們反思一下:做得多做得雜,等於成長和提升嗎?


的確,小公司裡一個崗位可能身兼數職,你既要寫文案,又要管運營,又要做設計,但本質上沒有一點是專精的,沒預算,沒培訓機會,沒團隊和供應商一起頭腦風暴,見得世面很有限,真正創新的玩法只能在朋友圈圍觀大公司的作品,根本沒法落地到自己公司。


不僅如此,經歷過小公司的小夥伴們回想一下,有沒有因為老闆的搖擺不定或反覆無常,做過很多無用功和雜務。做雜務能提升多少核心技能?


相反,大公司資源多平臺大,有培養新人的成熟體系,你能做的項目,管理的預算,合作過的團隊,都是專業性不足的小公司遠遠無法比擬的。


我一個HR朋友,從大企業跳槽到了小公司,和我分享過她的體會:


同事都說忙不過來,天天加班。我很想不通,200人的團隊,能有多複雜?我原先管幾萬人的團隊也不至於天天加班啊,講真,現在這點活我一週上3天班就能做完。


再說眼界,我一位做線上營銷的朋友,在公司管著數千萬的營銷預算,合作的是知名4A廣告公司,能玩的營銷方法,他們公司都第一時間嚐鮮。他雖然不是每個項目都涉及,但僅僅是開會時旁聽,就能收穫很多有趣新鮮的營銷技巧。他在面試時一開口,那就是給僱主普及知識。


而大公司提供給我們的眼界,小公司也需要,等有了足夠資歷後,跳槽去小公司,用我們的眼界和經驗幫助小公司成長,這是雙贏。一畢業就去小公司,老闆喜歡的是你不講條件的加班,是你鞍前馬後的勤快,但如果他的企業成長到新的高度時,他需要的眼界和格局,你提供不了。

3.小公司並不能讓你掙更多錢。

如今,有天使/風投支持的初創公司,也會時不時從大中企業挖人。大公司開1萬,小公司咬咬牙開1萬2。對於不少獨創北上廣的年輕人來說,2000塊也不是小數目,至少能管房租了。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真缺錢,需要錢補貼家用,那去吧。但也須有心理準備:小公司是咬著牙給你漲薪,對你的期待會更高;而且進去後的調薪力度也是疑問,畢竟你的薪資已經高過市場水平了。

如果你不缺這兩三千元稅前工資,最好在大企業磨礪3-5年,等到你30來歲再往市場上看機會的時候,各方面能力都提升到位,在市場上的話語權更足,更受關注和歡迎,薪資談判的空間也更大。

至於期權和財務自由,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大約是2年。這還是平均了同仁堂這樣的百年老店。剛剛畢業踏入社會的你有多大自信就看出未來10年的風口在哪裡?同時也清楚瞭解你加入的企業就是風口裡最出色的企業之一?


其次,和你同期畢業大約有900萬同齡人,你有什麼特別出色的地方,能夠讓創業者從自己手裡讓出期權給你?他具體給你多少?做滿一年鎖定多少?多少年可以兌現?行權價多少?這些細節老闆能說清嗎?你能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嗎?可別是口頭期權,不落到筆下吧。


《How Google Works》裡谷歌創始人的職場建議:

在職業生涯初期,能獲得的股權激勵很有限,因此 在正確的行業磨練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賭上自己的命運更加合算。在此之後,隨著經驗(以及年齡)的積累,挑選合適的企業變得越發重要。那時,股票在你的薪酬構成中所佔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應該將挑選公司放在優先位置。

對於職場新人來說,先磨練自身技能,再爭取財務自由的機會。次序不能亂。


職場新人對初創企業的誤區


1.以為大公司僵化,缺乏挑戰

首先,你得經歷大公司才知道現在的大公司是否僵化(不少大企業都在做扁平化改革);其次,大公司僵化可能會影響公司未來的業績(然而多半已經是業界翹楚了),但和你一個職場新人有毛關係啊?


你要做的是迅速掌握業務知識和技能,首要考慮的是培訓、晉升、加薪制度是否健全。職場人只有在工作5-10年後才會逐漸體會到僵化體制對自己職業發展的負面影響。不要杞人憂天。


此外,誰說大企業缺乏挑戰?大企業只是在面對挑戰時成熟的應對機制,所以外界看起來波瀾不驚,正是這種完善的應對機制是缺乏經驗的職場新人需要學習的,與其去小公司收穫被虐出來的教訓,不如在大公司學習應對挑戰的機制,並享受戰勝挑戰的喜悅感。



2.以為小公司靈活,行動快


小公司確實靈活,確實快。然而靈活不見得是好事。初創公司多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很多時候創始人都不知道方向在哪裡,只能東一榔頭西一棒的靈活騰挪。這對於職場人來說,想法多變的老闆和缺乏固定的戰略方向已經是噩耗。


如果攤在職場新人頭上,就會變得手足無措、甚至打擊我們的工作熱情:老闆安排A計劃,你花了一週時間做好準備,老闆說:嗯,先放一放,我們還是做B計劃吧。你什麼感受?



3.以為做初創企業的早期員工有紅利


大部分時候,即使你真選對了企業,你並不能堅持到紅利真正產生的時候。隨著公司的成長變革,新人進入、部門調整、併購收購,創始人都未必能留下來(喬布斯都被趕出過蘋果),何況一個普通員工?


期權,本來就很難給到剛畢業的新人。就算給你,就算公司發展一帆風順,公司一年融資一次不算慢了吧,4年才到D輪。上市?A股排隊排三年,美股港股也並不容易上市。你套現的日子遠著呢。



4.認為已經入坑,退出就吃虧了


能不能賭?能。是不是划算?我們心裡可能也大概清楚。很多時候,出色的小夥伴已經在初創公司荒廢了大量心血精力和青春年華,覺得付出巨大,走不划算,所以還抱著賭一賭的心態再等等。


心理學家做過研究,人們賭馬時,若當天虧損較多,快結束時常會將賭注下在希望不大的“馬”上。 因為他們試圖挽回損失。他們不是根據以前的結果或對未來的預期做出下注決定,而是根據當天自己已有的損失而做決定。


已經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沉沒成本。希望大家做職業發展規劃時,要從現在著眼,不要根據已經投入的資源做不理性的決策。


以上。


天津香草招聘


首先,在做這兩個選擇的時候,不能單純比較純粹的崗位薪資,而是要綜合考量兩家公司的薪酬福利框架。

通常大公司會有更有誘惑力的福利保障體系,例如五險一金都是按照國家規定來繳納,有很多大公司還提供額外的補充住房公積金。

還有的大公司給員工提供商業保險,在醫院看過門診的都可以報銷;免費的食堂員工餐和班車、出差更優質的差旅環境以及報銷標準等等。

而小公司則可能提供更“靈活”的交金政策,例如採用一些辦法“避稅”,讓你拿到手的現金更多。這兩者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還是看應聘者本人更喜歡那種收入構成方式。

其次,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所做的選擇也不同。

年輕人,尤其還沒有成家立業的時候,會很看重薪資的高低,畢竟還在資金積累階段,能多掙錢是最重要的,而且因為年輕,也不是特別在意所謂的平臺穩定性,因為還有很多機會去嘗試和折騰。

而如果是35歲左右的女性,很多因為要照顧家庭,要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平衡,所以更願意選擇大公司,平臺相對而言更加穩定。

而且給月薪2萬的小公司,要做的工作內容比起1.5萬的大公司肯定會多一些,加班也很可能在所難免,所以如果要相對輕鬆一點,不想用時間來換錢,那麼就選擇1.5萬的大公司。

再就是要評估公司給個人職場的發展機會和培訓的機會,兩者相差有多大。

如果大公司平臺非常好,有很完善的發展培訓系統,以及晉升通道。

而小公司是完全榨取個人身上的價值,不會提供更多的培訓和學習機會,那麼對於想學習和發展的就業者而言,還是要長遠來看,選擇對未來更有利的大平臺更妥當。


獨角獸工場


我又要拿出這張經典的圖片了:

光看表面情況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要去了解隱藏在地下的那些東西。

很多朋友都覺得應該去月薪2萬的小公司,畢竟錢多嘛,誰會和錢過不去呢?

但是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坑啊,你都瞭解嗎?

1、朝令夕改。

小公司的特點就是不規範。(記住這句話)

面試老闆開兩萬,過了一個月,老闆心情不好說你能力不行,工資降到一萬五,看你能怎麼辦?要麼接受,要麼滾蛋,你就很被動了

2、死亡式加班。

有的小公司799模式(一週上7天,每天早9點到晚9點),一個月工作360小時,給2萬,算下來20000/360=55.56元/小時。

大公司985模式(早9點到晚8點,一週5天),一個月工作242小時,給1.5萬,算下來15000/242=61.98元/小時。

所以從時薪上看,大公司反而是有優勢的。

而且你的考慮到那種加班特別多的公司,對身體的影響真的大。

拼命加班才幾個錢,把身體搞壞了能買幾天的藥?

3、工資扣稅。

表面上看小公司比大公司多了5000元。

實際上20000月薪扣完五險一金和個稅只剩13550,而15000月薪扣完五險一金和個稅只剩10591,所以實際上小公司只比大公司多了不到3000元。

而這3000元也不是好拿的,拿剛才的例子來說,要多工作118個小時,也就是每天多工作四五個小時,才能拿下這3000元,真的划算麼?

這個時間本可以用來陪家人,或者用來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做個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開發個副業什麼的。

4、帶不起的豬隊友。

在大公司的時候,你身邊的人跟你一樣優秀,所以團隊銜接很順暢。

但是當你跳槽到一家小公司,同事的能力就良莠不齊了,有些豬隊友會嚴重限制你的能力發揮和職業發展。。

教他吧,他學不會,不教他吧,他給你shi一樣的作品,這讓你有苦說不出,最終也難逃黯然離場的結果。

5、小公司的死亡率太高。

小公司的死亡率很高,一年死一百萬家,而且存在週期很短,平均壽命2.5年。

兩年半之後,你又該何去何從呢?

如果這些坑你都不在意,那你就去小公司吧。

我是無良HR,關注我,最新的職場觀點將不斷為您推送。

無良HR


這個確實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行。

首先,這個要看你的需求和公司給你的價值的匹配。

不要只看個短期的,也要看長遠的,不要因為撿了芝麻,丟西瓜這種事情。


1.看你個人興趣。

假如,你自己是想出來當老闆,那麼,我覺得可能小公司會比較適合你。因為小公司,你就相當於參與創業了。


小公司本來就是創業公司,他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管理非常細小的分支,他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去做更多的事情,有的人可能既管銷售,又管運營,還管點雜事。


但如果,你只是想做一個打工仔,那麼,你就可以去大公司漲漲見識,然後掛靠一個比較好的背景。以後,你換公司的了,出來打工了,那麼就可能會獲取比較大機會。


你的興趣在於老闆,自由職業,還是什麼。

當然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加班情況也不一而足,這個問題太寬泛了。還是要看你具體的公司的,情況


2.人文環境。

就是你同事是什麼水平的人。

假如這些小公司的人水平都很牛逼,比如清華大學畢業的,或者他本身能力就非常非常強的話。

其實小公司更多的還是看老闆。


老闆牛逼,自然聚集在他身邊的人,就是物以類聚的人,那麼你自然也許能夠學到很多東西。

還有就是,老闆的價值觀和你是不是符合的,是不是你認同的,那麼如果你認同的你才可能幹的下去,才能夠收穫更多的東西。


大公司也要看公司的文化價值觀,是不是符合你的價值觀,如果,你是一個講究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文化,而這個公司卻只是想著賺錢利潤,那麼你就很可能和他的價值觀格格不入。


3.發展前景。

其實我個人還是偏重小公司。

當然,要看老闆。


如果你會識人,那麼,你就能夠判斷出這個公司的前景。

因為,小公司能夠給你帶來很多提升的可能。

大公司相當於把你打造成螺絲釘,讓你喪失了很多可能性。


現在這個社會變化太快了,一個行業,一個職業都可能隨時被淘汰,不如看看自己,到底能夠為市場帶來什麼,與小公司合作,鍛鍊自己技能來的實在。


貓黍說


=^_^=理論上來說像這種情況的話你肯定得要分析一下實際情況才能夠作決定的!這個就和我們幹工程的一樣的套路,如果是去大公司的話一年應該是可以上12個月的班,一年的收入應該就是18萬穩穩當當的,而相對於小公司來說的話,業務上相對來說比較少也許只有一個項目的情況之下給你出了這個價格,如果這個項目相對的來說只能做個半年的話,你肯定就虧大了!因為工作相當的難找,工作不穩定是最主要的因素,如果是讓你幹半年就下崗讓你耍半年的話,你覺得哪裡比較靠譜呢?

=^_^=相對於其它的行業來說也應該差不多,因為公司小的話他的業務量肯定沒有大公司的多,而且他的用人機制一般都是由老闆一個人說了算,且相應有員工應聘和解聘不像大公司那種比較正規,隨時都有可能讓你下崗失業這也是挺正常的現象......臨到最後你就會覺得:看起收入高的小公司其實根本就沒有大公司的環境穩定和靠譜;也許最終你會明白——很多人都競爭去大公司的道理所在!


Wang王顧左右而言他


如果貪圖眼前利益,可以去小公司。如果考慮未來發展,雖然錢少一點,還是要去大公司。歸根結底是,做人要有格局,做事要有眼光。



我就是從大公司辭職出來的,發自肺腑的說,大公司在培養人才方面做的非常不錯。我的很多老同事離職後,去中小企業都是中高級管理,待遇頗豐。這幾年,我也接觸很多中小民企,小企業的高管大都來自大公司。客觀的說,中國中小企業管理非常薄弱,家族化起步,達到一定階段以後,面臨發展的瓶頸,而企業現有管理能力解決不了企業存在的問題,於是不惜重金從大公司招攬人才。

為什麼要去大公司,主要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一,平臺好。大公司一般管理比較規範,制度化、流程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做的比較好,是一個非常好的個人成長平臺。大公司的平臺就是一塊金字招牌,在大公司鍛鍊幾年以後,身價立刻倍增。這就是小公司的中高級管理者大都來自大公司的原因之一。

二,學知識。大公司的培訓體系很健全,無論是崗前、在職、內培、外訓都很多。可以這樣說,在大公司,如果做管理工作,可以接觸系統的管理知識。如果做技術工作,可以學習前沿的產品技術。而這都是自己將來安身立命的資本。

三,拓視野。一個人將來事業發展如何,視野很關鍵。在大公司,無論是管理思想還是知識架構,那都是小公司無法比擬的。在大公司,知識是系統化的,視野是前瞻性的。工作幾年以後,有了一定的經驗沉澱和視野拓展,跳槽到小公司,中層幹部是起步標配。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確定兩個公司是在同樣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最好是在同一個城市,這樣才能做出比較和選擇。

在同等的社會環境下,小公司月薪2萬,大公司月薪1.5萬的工作,我選擇去小公司工作。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小公司能給到高出大公司百分之三十幾的月薪,說明小公司的實力與發展前景是很不錯的,給我的工作職位也會比大公司的高。當然薪水越高,工作自然越重,付出與收入通常是在正比的,更能發輝個人的潛能,更能體現個人價值。


第二點,大公司分工明確細化,一個人負責一方面的工作。而小公司一個人可以負責多個方面的工作,更有利於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在小公司工作能讓自己學習到更多方面公司運行的知識,為自己將來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點,大公司人才濟濟,競爭異常激烈,其中自然少不了思想不正的人搞不正當的競爭,不利於學習與成長。小公司會對能力好,工作積極努力的員工重點培養,更有利於有能力努力工作的人的成長。


所以我覺得想成就一番事業,特別是想創業的人都會選擇月薪高出大公園百分之三十幾的小公司工作。


天門木星


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毫不猶豫地區大公司!

我看到好多回答裡說什麼看哪家公司的的前途好,守信用,老闆對員工好,哪個工作更開心,這都是屁話,你在沒有進入公司真正的工作一段時間,你怎麼會知道這些?難道你去一個個問公司的員工嗎?你認識誰啊?

我在五百強外企、政府單位、民營上市公司,和創業小公司都幹過,我建議毫不猶豫選大公司。為什麼?

第一、這錢你能拿多久?

工作的穩定性問題,這是大家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小公司和大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是不一樣的,我看過很多小公司,在順風的時候收益很好,公司員工工資也很高,但是一旦行情不好,或者競爭加劇,立刻就不行了。而大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無論是資金、人脈、還是後臺方面,都要更牢靠,活下來的機會更大。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公司都沒了,還討論什麼2萬,還是1萬5啊。

第二、大公司的積累,會讓自己增值。

在職場中是這樣的,人從高平臺到低平臺是簡單的,但是從低平臺到高平臺就非常難,所以選擇大公司,是給了自己未來更寬的路。

比如你從工行,農行這樣的大銀行跳槽到城商行,太搶手了,要從小銀行跳到大銀行,除非你有關係,否則不要想了。不要聽什麼小公司更鍛鍊人,大公司只是螺絲釘這樣的說法,月薪1.5萬的大公司崗位,絕對價值不低了。

第三、格局多大,就能走多遠

你想要走多遠,就得有走多遠都格局。總的來說,小公司出來和大公司出來的眼光是不一樣的,比如在騰訊,阿里巴巴,你看到的是整個互聯網,但在一家小互聯網公司,你看到,可能就是眼前能夠賺點錢的小天地。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我都提倡去大公司。幾年以後,當你值3萬5萬的時候,是新的一輪選擇,那時候你的世界又是另一番。

我是職場達人傅一聲,剖析職場針針見血,歡迎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傅一聲


1.這個就得你自己去判斷了,小公司也好大公司也罷,你首先得去分析,這個小公司的前景怎麼樣,小公司以後的發展走向怎麼樣,如果小公司前景好以後會有很大的機會成為大公司的話推薦你進去小公司,因為小公司發展的好你就發展的好當小公司成為大公司以後你身價也會跟著水漲船高的。如果你分析看不到小公司的前景可以找一些相關的人士瞭解一下看看,最好是搞到一些數據,比如市場盈利融資等這些方面,完全可以分析出來的。如果沒前景果斷大公司。

2.大公司的話因為一切都進入軌道了比較成熟,你去了大公司說實話沒有太優秀的表現你可能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能拿1.5萬的月薪,大公司人才濟濟或許有一天你會被淘汰掉,在大公司你的成長速度會遠遠低於小公司的。

3.如果選擇都困難,你就從你能得到什麼這方面考慮,充分分析一下,到底在哪個公司對自己未來發展有幫助你就去哪個公司

我是北極星以北的x希望大家多多關照


北極星以北的X


根據所處的就業階段吧。若是才畢業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肯定是去月薪1.5的大公司了,重在積累。如果是工作了幾年羽翼已經豐滿,肯定是去月薪2萬元的小公司,力圖發展。

5千元的薪資差別,在房價高企的今天,對於改變我們個人的經濟狀況,早已變的杯水車薪了,根本不是我們要考慮的主要對象,而我們真的需要考慮的是哪份工作對我們現階段的成長更為有益。

畢業之初,最重要的是學習與積累。這個時候,大公司所具備的高度、視野、技術、資源、眼界、管理經驗等等肯定遠非小公司所能比擬,大公司一定是一個比小公司更適合學習和成長。

而羽翼豐滿之後,更需要的是發揮與施展。此時,在小公司則更容易獲得重視和發展空間,更容易施展自己的才華。

總之,在大公司學,到小公司用,然後把小公司做大,這是很多事業有成的人的成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