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2)


白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2)

【2.2.4阿父師泉(阿耆尼國)】=>《慈恩》=>《西域記》

離開高昌國,奘師繼續西行約百餘里,來到阿耆尼國境(今新疆焉支)。

這裡有一名叫阿父師的名泉,在砂漠地帶的一座絕壁之上,崖高數丈,水自半崖而出,相傳曾有一段奇異的因緣。據說往昔曾有商侶數百人途經這裡時,水都用光了,一行人飢渴疲憊,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群眾裡有一位行腳僧,什麼東西也沒帶,一路上都靠大家供養過活,可是他一點也不緊張。

於是大眾中就有人建議:“這位出家的師父,我等一路供養他飲食,現在大家斷了飲水,他卻一點也不憂慮,也該叫他想想辦法啊!”

這說話的人,原本帶著責備的口吻,但沒想到這位僧人聽完,卻一口答應下來,並對眾宣示說:“你們欲得水者,先要禮佛,接受三皈五戒,然後我再為你們登崖求水。”

大眾雖然半信半疑,但眼看別無他法,只得依從他的話,全體向空遙禮佛陀,接受了皈戒。受戒完畢,僧人又教大眾,等他登上絕壁後,齊喚“阿父師為我下水!”。眾人等到僧人登上砂崖以後,就依教而行。不久,果然水從半崖湧出,大家無不歡喜雀躍,趕緊將皮囊盛滿泉水。可是等了許久卻不見僧人下崖,於是大家都登崖觀看,才驚見僧已端坐入滅。大眾雖然為此悲號不已,但也沒辦法,只得依照西域的禮法,在僧的坐處舉行火葬,並聚磚石為塔。

這塔至今依舊存在,水亦從此不絕,給行旅往來的人,帶來許多便利。此泉水非常奇異,不論旅人多少,水始終用之不盡;若無旅人時,則僅冒出些許津液。從此,這裡就命名為阿父師泉。

奘師與眾經過阿父師泉時,聽了這一段數百年前的求水因緣,無不感動異常,是晚就宿在泉旁,準備次日再出發西行,越過艱險的銀山。

【2.4風雪雜飛渡天山(跋祿迦國)】=>《慈恩》=>《西域記》

奘師離開屈支國時,國王又送了他許多駝馬及力夫,並親率僧俗等至城外送行。師等西行二日後,不幸於途中遭遇突厥盜賊二千餘騎。還好中途因盜賊起內鬨,繼而自相鬥爭散離,奘師等人才因此脫險,總算有驚無險。

又前行六百里,渡一小砂漠至跋祿迦國(舊稱姑墨)。停留一宿,繼續向西北行三百里,更渡一砂漠,才至崚山。

崚山(天山)在蔥嶺之北隅,山勢險峭,矗立雲霄,不見山頂,冰雪所聚,積而成崚,終年不解;仰望時,只見一片白皚皚的,看不到邊際。山峰橫於路側者,或高百尺,或廣數丈,因此蹊徑崎嶇,攀登艱阻。又加上狂風暴雪,奘師等人雖然穿著重裘,仍不免渾身發抖。想要煮食或休息,也找不到乾燥的地方可以停留。因此吃飯時,就只好懸鍋而炊;晚上睡覺,也只能把毛氈鋪在冰上,將就些休息。就這樣經過了七天七夜,總算度過了崚山,到達熱海南岸。在這次艱難的過程中,凍死的徒侶、力夫,大約有十之三四,駝馬尤甚。

【2.5過素葉城達可汗(西突厥)】=>《慈恩》=>《行狀》

奘師一行下山後至一清池,又云熱海(今伊西克湖),因其接鄰崚山而不凍,故得此名。周圍一千四五百里,東西長而南北狹,煙波淼茫,一望無際,不待起風而洪波數丈。師循海邊向西北行五百餘里,至西突厥,在素葉城巧遇葉護可汗正在此間行獵,於是奘師取出了曲文泰的介紹信,去見葉護可汗。

可汗身著綠色綾袍,前額纏著一丈多長的素綢,兩端拖在背後。隨從的二百多位官員,也都穿著錦袍,拖著長長的髮辮,環繞在可汗的左右。此外還有許多兵士,穿著羊毛短襖,各拿著不同的武器,有的坐在馬上,有的跨在駱駝上,大小旗子隨風飄揚,真是威風凜凜。

可汗見了曲文泰的信,知道奘師要去西竺求經,高興地說:“我現在要到遠處狩獵,兩三天內就會回來,請法師先進城安歇。”隨即派了一位近身侍臣護送奘師回宮休息。

兩三天後可汗打獵回來,立刻派人引奘師入可汗所居的大帳,帳上裝飾金花,眩人眼目,諸大官在帳前排成兩行。奘師走近大帳三十餘步時,可汗出帳迎拜,並傳語慰問,延請入坐。

這突厥國原本奉祀火神,為表對火神的尊敬,皆不設床桌,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因為木頭為可燃之物,內含火種,故敬而不用。)但為了對奘師表示敬重,仍為他準備了一張鐵床,再敷上舒適的墊子,請奘師升座。接著,可汗才引漢使和高昌王的專使進帳。高昌王的專使遞呈國書及信物、禮品後,葉護可汗欣喜萬分,即請他們一同入座,並賜以葡萄美酒享用。隨後的佳餚雖多是肉類,但亦不忘為奘師另外準備素食。餐後可汗請奘師說法,奘師為他們解說五戒十善及波羅蜜多解脫之業,並勸勉他們愛惜物命。大家聽後均歡喜信受。

葉護可汗聆師法益後,留奘師多住了幾天。這期間,他勸師最好能中止印度之行,因為那邊的氣侯炎熱,他怕奘師經不起高溫,會熱出病來。而且那邊的人既黑又醜,並且粗野無禮,實在不適合奘師前往。奘師聽了之後,害怕又發生像高昌王那樣的事,馬上回答說:“為了朝拜聖蹟,求取經法,任何煎熬我都不怕,請可汗不必為我擔心。”可汗見奘師心意堅決,無法阻撓,就不再多說。但為盡地主之誼,仍然熱情的邀請奘師多住幾天,四處參觀。

奘師在突厥停留期間,看到許多奇異的風俗陋習,既迷信又愚蠢,於是建議可汗要善加教化百姓。可汗於是乘機請求法師慈悲,普施法雨。奘師為他們開講五戒及八正道,讓許多頑愚的人,因此感化向善。

奘師離開突厥的那天,可汗特地找了一名精通漢語的少年,封為摩咄達官,讓他帶著介紹信及豐厚的供養一批,護送奘師到迦畢試國。

【3.亞洲十字路口(630年,29歲)】=>《慈恩》=>《行狀》

【3.1開蒙誘俗颯秣建】

【3.1.1事火歸正(窣利地區、奴赤建國、赭時國、窣堵利瑟那國,事火歸正:颯秣建國)】

奘師一行人離開突厥,向西行四百餘里,抵達千泉名勝。(這裡數百里內,既多池沼,又林木茂盛,氣候涼爽,是可汗的避暑勝地。)自千泉再向西行一百五十里到達怛羅斯城,往西南走二百里到達白水城,再往西南走二百里到達恭御城。接著往南走五十里到奴赤建國,往西走二百里到赭時國,再經窣堵利瑟那國,最後到達颯秣建國。

颯秣建國的國王和百姓都信仰拜火教,不信奉佛教。雖然有兩座寺院,但從沒有僧侶住持,如果有路過的客僧想要投宿 ,胡人就拿火燒逐,不許停住。因此奘師到時,國王雖然也接待他,但不是出自內心的歡迎。可是經過一個晚上,奘師為他們解說人天因果與恭敬三寶能增長福報的道理以後,國王很是歡喜,從此態度大變,不僅請授齋戒,接待也更慇勤了!

可是,奘師有兩位隨行的小沙彌,卻不知道這裡的風俗,仍跑去寺院禮佛,結果遭人拿火驅逐。於是沙彌逃回宮,把經過告訴了國王。國王很生氣,下令拘捕肇事的人,並且當眾砍斷他們的手。奘師不忍,急忙勸阻。國王於是遵從奘師的意思,免去他們斷手的處罰。

從此全國上下對奘師都非常恭敬,並紛紛請求皈依三寶。奘師於是權充寺院住持,在當地啟建法會,剃度僧眾,使許多事火外道紛紛棄邪歸正,把不良的風俗慢慢改善過來。

【3.1.2出鐵門峰(屈霜尼迦國、喝捍國=東安國、捕喝國=中安國、伐地國=西安國、貨利習彌伽國、羯霜那國=史國)】=>《慈恩》=>《西域記》

離開颯秣建國後,奘師一行人繼續向西行三百餘里,至屈霜尼迦國。復經東安國、中安國、西安國、而至史國。再向西南去二百里,又入山路,路險難行,只能一人通行,又沒有水草,這樣的走了三百多里,至鐵門峰。

這鐵門峰或稱塞鐵門,是當時西突厥最險要的關塞。因山壁狹峭,而崖石多屬鐵礦,故順著地形之便,在此造了一個鐵門,並於其上懸掛鐵鈴,此即鐵門峰命名的由來。

【3.2新後耽夫立新君(睹貨羅國,新後立新君:活國)】=>《慈恩》=>《西域記》

經過鐵門,就進入睹貨羅國。再走幾百裡渡過阿姆河,即到活國,此為葉護可汗的長子咀度設(設是官職的名稱)的封地,其妻可賀敦為高昌國王的妹妹。這位高昌王妹自從聽說其兄有書信託奘師帶來以後,便日夜翹首等待,只可惜未能等到奘師抵達,便先病逝。奘師抵達時,恰巧咀度臥病在床,無法親自迎接,見到來自高昌之書信後,一時悲喜交集,哽咽不能自己。咀度對奘師說:“弟子見師,歡喜萬分!希望師能稍留一些時日,等我的病稍愈時,自當陪送師到印度去。”

不久,來了 一位婆羅門僧人,為咀度誦咒,眼見病已漸除之際,卻不幸被其新娶的年輕妻子毒殺。咀度死時,高昌公主所生的王子還很年幼,於是就被前兒特勒篡位,自立為設,並以新繼母為妻。

奘師因遇到這不幸的國喪,只好在那裡多留了一個多月。在這期間,與一位曾遊學印度,在蔥嶺以西被推崇為法匠的沙門達摩僧伽交往。這位高僧起初對奘師很傲慢,其門徒對師亦輕視。可是後來奘師僅就小乘教義婆沙等問題,與他辯論,便使他折服。從此便與奘師相見歡喜,門徒亦多生慚愧,處處譽贊奘師不已。

喪期滿後,奘師向新設官辭行。新設官告訴奘師說:“弟子所管轄的地區中,有一縛喝羅國,北臨縛茤河,人多稱其為小王舍城,聖蹟極多,師不妨前往觀禮一番,然後再南去印度。”就在奘師準備啟程前往時,恰巧縛喝羅國有僧侶數十人,因聽到咀度去世,特前來致意。彼此相見都很高興,奘師便趁機請教前往印度的路,他們立刻邀請奘師同行,並建議他從縛喝羅國南行更便捷。奘師心裡想,這真是因緣巧合,於是就採納他們的意見,立刻向新設官辭行,隨著僧侶到縛喝羅國。

【3.5.2論道五日】=>《慈恩》

迦畢試王信奉大乘教法,很喜歡聽聞經論,在奘師結夏安居前,特地恭請他與般若羯羅法師主持了一場講經論道法會,座中並邀請該國的大乘三藏法師多人參加。這些與會法師都是彼國的權威,惟所學大小各別,不能精通;雖精於一理,終偏有所長。只有奘師,遍識眾教,隨其來問,各依部作答,無不誠伏。這樣的論道,持續了五日方散。國王非常歡喜,以純錦五疋,特別施供奘師。

奘師在沙落迦寺安居過夏後,同行的慧性法師因重為睹貨羅王邀請,故與法師辭別。奘師離開迦畢試國後,再向東進六百餘里,越黑嶺,入北印度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