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撰文︱欧阳言多

事情是这样的:

某天,室友回到寝室,眉飞色舞地跟我说:“你知道吗?《庆余年》里面的那个XXX其实是神庙的XXX!是个超级大boss!”

我是一个已经追不动热点和热剧的老干部,所以并不知道XXX是谁,也不知道她在说什么。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老干部向年轻人发问:“怎么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庆余年》,很好看吗?”

“真的很好看!”

“那我有空看一看。”

“你快去看嘛,XXX特别XXX,最后他还……”

“停一下,你好像一直在给我剧透?”

“emmmm.....”

次日,上午刚把《罪与罚》开了个头,还在感叹这本书好厚啊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啊。结果中午看《告别圆舞曲》结尾的时候,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的主人公)干的事儿,在这儿被米兰·昆德拉抖落得明明白白。

突然就把《罪与罚》看完啦~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不由得想起今年上半年,《权力的游戏》播出最后一季 ,随着一集一集的放送,剧情步步推进,我正在紧张又兴奋地推测(瞎猜)着最后到底是谁坐上了铁王座。突然,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了“铁轮椅”的图片暗示结局,大概是这张⬇️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暗示铁王座归属者的生理特征,所以很容易猜到

可真是太气人了!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容易剧透的评论文本

人为什么会因为剧透生气?

如果把对剧情的认知和解释看作是我们拥有的一项权利,这项权利可以带来自主、自发地去探索到新事物或者获取新信息的乐趣,同时也是全身心地沉浸在剧情氛围里的美好体验。

如果阿加莎·克里斯蒂每次都在开篇就告诉读者谁是凶手,每个伏笔也都被提前挑明,那后面的拨云见日只会叫人觉得索然无味。

剧透剥夺了被剧透者自主探索的权利,因此令人恼怒。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这种对“提前告知”的排拒态度不只是为了让人享受乐趣。

剧透其实是一种评论文本,即“关于文本的评论”,是一个符号文本生成之后、被接收之前所出现的评价比如关于某个作品或作者的新闻、评论、八卦、传闻、指责、道德或政治标签等。

评论文本会影响文本接收者对符号文本的解读,这种影响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带来的往往是负面效应。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通常会引发社会大众的热烈讨论,司法审判的过程中就需要排除舆论这一评论文本的压力,避免舆论影响司法公正,防止造成媒介审判和舆论审判。

评论文本的影响也不尽是负面的,比如《庆余年》的故事背景,虽然包含了些许剧透,但如果提前知道了故事背景,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也能对剧情的把握更加准确,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再比如新闻评论作为典型的评论文本,写作目的便是帮助社会大众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意见的整合。

评论文本是在文本生成之后才出现的,因此评论文本对先出文本所产生的影响被视为一种“逆影响”。观众常常在观影之后阅读一些影评,这些影评甚至会重塑观众对影片的评价;《红楼梦》的成就逆向改变了后世对《金瓶梅》的评价;文艺复兴众多艺术作品的光辉照亮了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智慧。我们在解读先出文本时,常常会参考后出的评论文本,尤其是评价性评论文本。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可见或不可见的契约——伴随文本

评论文本影响着接收者对符号文本的解释,是符号发送过程中的附加因素,这些伴随着符号文本一道发送给接收者的附加因素,被称作伴随文本

评论文本只是伴随文本中的一种,对所有伴随文本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三大类,具体可见下表:

<table><tbody>

显性伴随文本

副文本、型文本

生成性伴随文本

前文本

解释性伴随文本

评论文本、链文本、先后文本

/<tbody>/<table>

伴随文本看似复杂,但只要利用某一符号文本来说明这一整套的伴随文本,便能很快明确这些术语的内涵。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以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影视作品《庆余年》为例。

副文本可被称作文本的“框架因素”,比如标题、作者、序言等伴随因素《庆余年》播放时显示的导演姓名、演员名等都是副文本。对《庆余年》导演的了解,必然影响到对这部作品的看法。主张“文本中心论”的新批评学派提倡从文本出发做出解释,不依靠伴随文本,而被新批评学派首先排除的就是副文本。正如许多评论者和部分观众都主张

关注作品本身,好的演员和导演并不代表其所有作品都是优质的。

型文本也是一种“框架因素”,它更强调文化背景所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最明显的就是文本的体裁归类体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表意和接收方式。《庆余年》的电视剧和小说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仅是因为在改编时做出的调整,而是观众对电视剧和小说的接收方式就有差异。例如电视剧中需要依靠人物对白来推动情节,而小说中会运用大量对白以外的文本来显示剧情的发展,观众不可能在两者上做到完全一样的理解。

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在此文本之前的本文,广义的前文本可以包括全部的文化史《庆余年》的前文本可以是电视剧史,也可以是国内之前所拍的所有古装剧。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会有来自前文本的文化语境压力。

《庆余年》的评论文本,那就是你在看的时候,各种评论性的文本都算

,也包括一直被我吐槽的剧透!

链文本可以当做以某种形式被链接到文本中的一些附加因素,比如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另一篇文章。此刻《庆余年》就是这篇文章的链文本。

先后文本指代两个本文之间的特殊关系,比如仿作、续集、后传《庆余年》的小说就是电视剧的先文本,电视剧就是小说的后文本。

伴随文本对符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符号都需要这一整套的伴随文本作为支撑,这是符号文本所携带的社会约定,是文本和文化之间所签订的解释契约。

以后看《庆余年》的时候记得复习“伴随文本”知识点哦!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1.《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赵毅衡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视觉︱欧阳言多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