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中國書畫郵(ZGSHY0816)今天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書學》中評價道:“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他的境界,雖沒有伊秉綬的高,但比桂馥來的生動,比金農來的實在,在隸家中,不能不讓他佔一個席次。”可見何紹基的隸書在當時的重要性。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故世亦稱何道州。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猿叟。好遊歷,頗富收藏,精於文字、考據之學,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金石跋》《東洲草堂詩集》等,《清史列傳》有傳。何紹基是一位藝術造詣極為全面,詩、文、畫、金石都十分精通的大家。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隸書作品

何紹基作為一位身兼眾藝的書家,因書名太重,其他領域的成就往往被人所忽略。何紹基的隸書傳世作品不多,其中,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累葉》隸書長卷,結體寬綽自如,通篇顯俊邁飄逸之態,點畫豐腴勁健,為何氏典型的代表書風。但何紹基的隸書書風是否一直如此?還是有所變化?顯然任何藝術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何紹基的隸書亦是如此,他四十二歲為石卿所臨摹的《魯峻碑》就與此大相徑庭,該帖的用筆已方折為主,通篇大小一致,字與字之間有明顯的對比變化,而何氏六十二歲書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易林》隸書冊卻又是另一種風貌。由此可以看出,何紹基隸書風格的形成也是經歷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行草書作品

何紹基少年失怙,家境十分貧寒,家庭的負擔都落在了母親廖氏的身上。三弟何紹祺出生不久,廖氏便攜三子投奔舅舅廖先瑞處,廖先瑞“一寒諸生,且耕且讀”,家境艱難可想而知。雖家境不富裕,但廖先瑞也是在地方小有名氣的讀書人,有不少藏書,這為何紹基以後做學問、習書習慣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臨漢代隸書

在傳世的何紹基作品中,早年的隸書作品並不常見,何紹基42歲時為楊鐸所臨《魯峻碑》,是目前見到的他留世最早的隸書作品,何氏臨作跋雲:“……石卿索拙書,餘不見碑版者將一年矣,於分書尤初學執筆者,徒以其不鄙棄我,試寫此紙奉政,聊為相憶之助耳,紹基並記。”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日記

除此之外,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的《日記》中也記載道:“子貞現臨隸字,每日臨七八頁,今年已千頁矣。近又考訂《漢書》之訛,每日手不釋卷。蓋子貞之學長於五事:一曰《儀禮》精,二曰《漢書》熟,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傳於後。以餘觀之,此三者餘不甚精,不知淺深究竟何如。若字,則必傳千古無疑矣。”曾國藩《日記》中的記載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有關何紹基臨習隸書的記載,在此之前,雖何氏收藏、走訪漢碑等活動多有記載,但習隸的記載卻寥若繁星。雖然說何紹基在識字的過程中肯定涉及過隸書這一字體,但從傳世的作品和記載中來看,何氏真正開始重視隸書,並作為日課進行學習,確實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臨漢代隸書

何紹基對隸書的學習除了臨習,也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和題跋的工作,在何紹基的《東洲草堂詩鈔》中均有收錄,如作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跋漢司徒殘本拓本》《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道光二十四年(1844)跋《崇樸山藏華山碑四明本》、跋《史晨饗孔宙後碑》、跋《史晨後碑宋拓本》,考證文章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記江氏劉熊碑雙鉤本》,咸豐四年(1854)考《樊敏碑》《高頤碑》,等等。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題史晨碑

更有意思、的是,在何紹基的書法學習中也有經濟利益的活動,從何紹基題《四明本華山碑為崇樸山作》中得知:道光二十五年(1845)阮福以泰山秦碑拓本及宋拓《華山碑》拓本押銀。阮福是當時著名的收藏家,收藏頗富,何氏唯獨相中此兩件拓本,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何紹基對隸書的喜愛。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隸書作品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隸書作品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隸書作品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隸書作品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何紹基隸書作品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疫情猖獗,祝您健康!!!

文章均源自作者原創稿件及互聯網篩選,精編整理公益分享。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註明來源。若因客觀條件所限未知原始出處或作者的請原創人與我們編輯聯繫及時標註或刪除。

中國書畫郵(ZGSHY0816)2020.3.15歡迎添加關注!

沙孟海:“何紹基各體書,隸書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