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扎,让绿色向深山迈进

青海新闻网讯 2017年,省州下达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国土绿化目标任务666.7公顷,完成2846.6公顷,仅此一年就完成了过去五年的规划目标任务。

2018年,省州下达尖扎县国土绿化目标任务1333公顷,已完成2393公顷。

这不是一组简单的数据,而是在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下,尖扎全县上下万众一心,荒山植绿的大担当、大作为。

1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年降雨量只有350毫米,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前些年,该县荒山造林从未间断,但因气候干旱,投入不足,成活保存率极低,由此陷入“种树不见绿,造林不见林”的怪圈。

现如今,站在昂拉山顶向下俯瞰,漫山遍野绿树葱葱,在蓝天白云衬映下,铺天盖地的绿色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震撼。环顾四周,满山满坡的油松、山杏、青海云杉,行道旁的青杨、榆叶梅,让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县林业局局长达于云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近5年来的国土绿化情况,他对满岗、仁才、南山、洋江、坎加、贾加六个片区播绿多少亩、种了什么树如数家珍。

一路走走停停,一道道旑旎清秀的乡村风光美不胜收。在昂拉乡洋江片区,我们眼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清灵俊秀;在能科乡德欠村,远处错落的梯田,一畦畦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绿色的麦苗层次分明;再往前走,漫山遍野的馒头花、马莲花开得绚丽烂漫,德欠草原平坦辽阔,绿草如茵。

能科乡党委书记多杰多旦告诉我们,“5年前,山上还是缺林少树,光秃秃的,这几年县上大规模绿化,让荒山披绿,水秀山请,风景宜人了,来玩的游客也多了起来,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发展乡村旅游这件事儿了”。

2

不信尖扎绿不植,以壮士断腕的决绝,下定决心要让尖扎绿起来!为此,尖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革新理念,提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绿色造特色,以环境造优势,稳步推进黄河沿岸国土绿化工作。

为了使国土绿化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林长,负责造林绿化六个片区,县级领导为各造林片区的林长,包片包干包成活,把任务落实到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层层领任务,级级落责任,做到每个片区有人管、有人抓、有人植、有人浇。

面对经费、道路、灌溉这些棘手的问题,县政府大胆决定,整合水利、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2.87亿元,县政府筹措9000万元,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投资1200万元建成绿化项目道路120公里;投资9432.35万元,建设引水口8处、提灌站2处、蓄水池49口,安装400KV变压器2台,铺设灌溉供水主干管道338.17公里,供水分支管道76公里。

人心齐、泰山移,仅仅两年,全县共有3万多人次投身到国土绿化中,参与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部分群众甚至投身义务植树的洪流中,形成了人人出力、人人作为的新气象。

3

在绿化工作中,随时随地破解遇到的难题,也打开了领导们的工作思路。就在去年,2800公顷国土绿化的购苗成为难题,“能不能让贫困村参与绿化造林呢?”由此引发了“贫困村集体创办苗木合作社”的思路,11个贫困村的育苗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由县林业部门与苗木合作社签订供苗协议,做到苗木自产自用,既解决了贫困村产业选择难的问题,又有效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也为今后国土绿化提供了稳定的供苗渠道。

护苗育苗见成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化树种结构”的原则,尖扎县林业部门大力推广油松、青海云杉、青杨等良种壮苗和乡土树种,苗木成活率高达90%以上。这两年,仅造林投资就达8640万元,每亩造林成本达到2000元,实现了高标准造林的目标,各片区还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有效保证了造林的质量。

俗话说得好:“三分造林,七分管护”,栽树难,管护更难。时逢2017年旱情严重,县上及时启动抗旱保苗工作预案,投入资金187.5万元,组织千名干部群众应急保苗。此外,尖扎县政府还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尖扎县造林绿化管护办法》,把造林绿化管护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考核,实行“一月一检查、两月一评定、一季一考评”,为后期管护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

就在今年夏天,以“农耕文化·生态休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尖扎遍地开花,展现出惊人的魅力,涌现出德吉村、城上村、直岗拉卡村、德欠村、古什当村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基地,绿水青山正在加速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

尖扎县国土绿化,保护生态结出了丰硕成果,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成果,还有精神文明的成果。

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明显提高。爱绿、植绿、护绿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成为爱家乡、爱家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表现;干群关系更为密切;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共同维护尖扎的生态环境,在美化家乡的劳动中互助友爱,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