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崛起——第十一回 帝落誰家

功臣和宗室為了權利聯合發動了宮廷政變,徹底將呂姓外戚從大漢的權利架構中連根拔起,獲得了最終的勝利。自古以來,勝利者制定規則,而失敗者只能帶著叛亂者的身份遺臭萬年。先前功臣、宗室們在起事時說出了他們起事的理由,就是諸呂霸朝,欺君亂政,而如今諸呂已除,那功臣們是不是應該全心全意輔佐少帝劉弘呢?不管怎麼說 ,劉弘也是惠帝之子,名正言順的大漢帝王。然而,此時的大漢天下,根本輪不到劉弘做主。


在剿滅諸呂后不久,陳平、周勃等人便私下謀劃,怎樣對待現任皇帝劉弘。陳平行事一向滴水不漏,他絕對不會給呂氏東山再起的機會,因為少帝劉弘畢竟是呂氏所立,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在呂氏的照料下成長,難保將來不會為呂氏翻案。所以他們私下說道:“呂氏雖然已經滅亡,少帝要是將來掌權,我們就會被斬盡殺絕,不如選宗室中賢能的人立為皇帝。”顯然,功臣們的討論結果就是廢除皇帝劉弘,另立別的劉姓宗室為皇帝。


功臣們要廢皇帝,那宗室怎麼看呢?雖然此時宗室力量非常強大,但是有發言權的就只有兩人,這兩人就是齊王劉襄以及他的弟弟劉章。劉襄舉雙手贊成廢帝,他作為劉邦的長孫,早就想當皇帝了,不廢劉弘,皇位根本輪不到他。那劉章呢?劉章是一直沒將少帝當回事。之前劉章在未央宮外誅殺呂產時,身為皇帝的劉弘讓人帶著他的符節命劉章退兵,可是劉章不但不搭理劉弘,反而搶符節,通過皇帝的符節誅殺了呂更始。這樣看來,劉章、劉襄都想廢少帝劉弘,因為這樣既不用擔心將來皇帝報復,而且自己也有可能當上皇帝,何樂而不為呢?至於別的諸侯王,能夠說上話的就是楚王和吳王,但他們兩人,一個是劉邦的弟弟,一個是劉邦的侄子,都沒皇位繼承權,誰當皇帝都一樣,反正他們照當他們的諸侯王。


功臣和宗室都同意廢皇帝,那少帝劉弘只能怨自己命苦。廢皇帝自古以來都是一件大事情,必須有正當的理由讓天下臣民信服,不能說廢就廢。那功臣們找了什麼理由來昭告天下廢皇帝呢?當然,功臣們絕對不會說是因為擔心皇帝將來掌權報復而廢皇帝的,他們找到了更好的藉口。他們對外宣佈說道:“少帝劉弘以及濟川、淮陽、恆山王都不是惠帝的兒子,呂后用計將他人的兒子冒名頂替為皇子,殺了他們的母親,養在後宮,讓惠帝作為自己的兒子,立為後代,用來加強呂氏的力量。”這樣看來,為了廢掉皇帝劉弘,大臣不但造謠惠帝無子,還侮辱惠帝的智商,這種騙鬼的話,也就是忽悠忽悠百姓。不管怎樣,一封詔書徹底顛覆劉弘以及他幾個弟弟的血統,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失去了皇位的繼承權。


成功廢掉皇帝后,選擇哪個諸侯王來繼承皇位,就成為了功臣們討論的重點,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很多人認為劉章應該被選為皇帝,首先他作為劉邦的孫子,血統肯定沒有問題,更重要的是,此次剿滅諸呂,他居功至偉,又和功臣們有良好的關係,他當皇帝肯定眾望所歸。然而,劉章雖然有種種優勢,但問題的關鍵是他的親哥哥就是齊王劉襄,自然比他更有資格繼承皇位。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劉章在一開始就對皇位沒想法,他只想將他的哥哥劉襄推上皇帝寶座。在大臣商討帝位人選時,他當場提出立齊王劉襄為帝的主張。


有劉章的支持,再加上劉襄長子長孫的身份,很快立劉襄為帝的呼聲就一浪高過一浪。然而,劉襄終究沒有當上皇帝,因為有個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個人就是琅琊王劉澤。先前劉襄欺騙劉澤扣押他,而劉澤也藉機忽悠劉襄,說替他去長安奔波,為他爭取皇位。只能怨劉襄自己,竟然輕易相信劉澤,如此膚淺之人怎麼能當皇帝呢?


看到劉襄即將可能被立為皇帝時,劉澤當即說道:“不可,齊王劉襄的舅舅駟鈞很兇暴,是個大老虎。之前呂氏篡權幾乎讓天下大亂,現在又要立齊王為帝,這不是再扶持一個呂氏集團嗎?”劉澤畢竟是劉邦的兄弟,他的話自然分量很重,很快立劉襄為帝的呼聲變得微弱起來。


劉襄最終沒當上皇帝,難道就是因為劉澤之故,顯然這種說法很難成立。因為在眾臣紛紛爭論之際,有兩個人一直沒有表態,這兩個人就是陳平和周勃。顯然,這兩個人才有最終的決定權,只要他們沒有點頭,誰的呼聲高都沒用。


陳平、周勃二人作為此時大漢中央最高決策層,他們不輕易發表意見,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領導。自古以來,領導一般在召開討論會時,都是輕易不發表意見的,直到所有下屬將意見全部討論出來,他們再來決定。如果下屬選擇的方案和他們相同,他們則順水推舟,選擇同意;如果下屬意見和他們的不統一,他們則藉口說所選方案還需完善,讓大家重新討論,直至和他們預想的一樣。領導們這樣做就是用最民主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獨裁選擇,這樣既可以包容所有建議,又可以讓自己的方案行使起來阻力最小。即使將來有人反對,也可以直接堵住他們的嘴,理由也很正當,直接吼一句:“當初這個方案你是同意的,你現在又有意見,當初怎麼不提出來呢?”如此一說,任何反對派都啞口無言。看來領導不輕易發表意見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一直到今天,都百用不爽。

大漢崛起——第十一回 帝落誰家

漢丞相——陳平


陳、週二人不吭聲還有另外一個重大的原因,那就是劉襄並不是他們心中選定的人。為什麼呢?劉澤給出了答案,就是說劉襄的母族過於強大,怕成為第二個呂氏。其實劉澤的說法只是說出了皮毛,最關鍵的一點劉澤沒有說出。當然,劉澤就算知道,他也不敢說出來。想要找到問題的答案,必須從此次政變的原因說起。功臣和宗室發動政變,就是因為呂氏擅權,侵犯了功臣和宗室的利益,違反了劉邦的白馬之盟,所以功臣和宗室聯合幹掉了呂氏。政變成功後,到了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了,功臣和宗室在此次政變中出力差不多,自然是各取一半。所謂的勝利果實就是呂氏倒臺後的遺產,主要是朝政掌控權和四個諸侯國。朝政掌控權很好解釋,四個諸侯王國就是呂國、梁國、趙國、燕國。按照劉邦的白馬之盟,非劉氏不能稱王,那這四大諸侯國已經是宗室的囊中之物了,尤其是呂國,已經被劉襄拿下了。按照這樣分析,朝廷控制權歸功臣,四大諸侯國還給了宗室,剛好使得功臣、宗室各佔一半,都不吃虧。


然而,如果劉襄為帝,功臣們別說一半,恐怕都直接回家養老了。原因在於劉襄的實力太過強大,而他本人也是年富力強,血氣方剛。此時劉襄坐擁偌大的齊國,有自己的一套獨立行政班子,其中不乏駟鈞、魏勃、祝午這樣的智謀之士。如果劉襄當上皇帝,恐怕朝廷所有的重要崗位都要被齊國舊臣取代,功臣們即使想反抗都沒用。因為劉襄內有一批親信大臣,外有劉章、劉興居等人支持,功臣毫無反抗之力。


顯然,劉襄不能代表功臣們的利益,那選誰呢?劉襄作為劉邦的長孫,如果他不滿足條件,那劉邦其餘的孫子就不用再考慮了,只能從劉邦的兒子中尋找,這樣也名正言順。等等,劉邦還有兒子活著嗎?劉邦一生共留下八個兒子,這在開國皇帝中,不算多也不算少。要說這八個兒子,那命運實在太慘了。首先長子齊王劉肥,一直被呂后打壓猜忌,最終英年早逝,算是善終了;二子就是惠帝了,他的死呂后肯定要負責;三子趙王劉如意,直接被呂后毒死;四子就是代王劉恆,我們接下來的主角;五子是第三任趙王劉恢,因為被呂后打壓,殉情自殺;六子是第二任趙王劉友,被呂后幽禁餓死;七子淮南王劉長還健在;八子就是燕王劉健,劉健算是被呂后給嚇死的,他唯一的兒子也被呂后毒死。這樣算來,劉邦六個兒子的死因,都和呂后有關,呂后這個後媽真是太恐怖了。


既然大臣們要從劉邦的剩餘兒子中選人繼位,那隻能選四子劉恆或者七子淮南王劉長了。從“立長”的角度看,劉恆有優勢,但如果考察別的因素,劉恆甩開劉長不知道幾條街。只講一點,就可以讓功臣放棄立劉長的念頭。因為劉長是呂后養大的,這就是他能夠逃脫呂后毒手的原因,呂后至少養育了劉長十五年,就算是養條狗,也會有感情的。


劉長的母親是趙國人,當初劉邦經過趙國時,趙王張敖選了一個美女送給了劉邦,這個女子姑且稱為趙姬,劉邦笑納了。或許是因為劉邦害怕呂后,他一直將趙姬放在趙國。一年之後,趙相貫高等人在柏人縣陰謀刺殺劉邦,事情敗露後,劉邦將趙國君臣全部抓捕歸案,其中就有趙姬,此時趙姬已經身懷六甲。


趙姬在獄中對獄吏說:“我曾受到陛下寵幸,已有身孕。”獄吏深知事關重大,如實向上稟報,劉邦正在氣頭上,沒有理會趙姬的申訴。趙姬的親弟弟趙兼看著姐姐身陷囹圄,便重金拜託審食其,讓他通過呂后的關係救救趙姬。呂后當時就因為戚夫人的事一頭惱火,如今又聽說劉邦在外面又有一個女人,醋意大發,不肯向劉邦為趙姬求情,而審食其就作罷。


趙姬覺得自己很無辜,在生下劉長後,心中怨恨而自殺身亡。獄吏抱著劉長送到劉邦面前,劉邦後悔莫及,下令呂后收養劉長,並在趙姬的老家,趙國的真定縣厚葬了趙姬。淮南王英布謀反後,劉邦遂立劉長為淮南王,讓他掌管昔日英布領屬的四郡封地。劉長自幼喪母,一直由呂后撫養長大,他對呂后感情至深,但他一直怨恨審食其,恨他當初沒有盡力救他的母親。有一個諸侯王惦記著自己,這也註定了審食其難以安度晚年。


功臣們廢少帝劉弘,就是擔心他將來反攻倒算,為呂氏復仇,但如果立劉長,那將來還是危險。那隻剩下了唯一的選擇,那就是代王劉恆。劉恆作為劉邦的第四子,不是呂后撫養長大的,但他竟然躲過了呂后時期的大清洗,看來這個諸侯王一定有過人之處,至少對陳平那一套明哲保身之道瞭如指掌。


劉恆之所以能活下來,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母親薄姬。薄姬原本是魏王魏豹的老婆,劉邦將魏豹打敗後,薄姬作為俘虜送到了長安織布坊當女工。魏豹死後,劉邦有一天心血來潮,跑到織布坊去參觀,無意中發現了薄姬,便將她收進了自己的後宮。或許是劉邦太忙,自從將薄姬納入後宮後,一年多都沒去看過她,顯然,劉邦已經將薄姬徹底遺忘。


眼看著自己即將成為活死人,薄姬決定自己想辦法。薄姬年少時有兩位好朋友,管夫人和趙子兒,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她們三個在一起,玩起了和陳勝一樣的約定,那就是“苟富貴,勿相忘”。此時,管夫人和趙子兒都被劉邦納入後宮,而且非常受寵,她們得知薄姬如此遭遇,便將薄姬的狀況告訴了劉邦。劉邦一聽,憐香惜玉之心頓起,當天便召見了薄姬。薄姬等這個機會已經等了一年多了,她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薄姬見到劉邦時,說道:“昨天晚上,我夢見一條龍伏在我的胸部。”這句話大獲劉邦之心,當晚劉邦就留宿薄姬那,之後薄姬就懷孕了。


漢高祖五年,薄姬生下皇子劉恆,但這並沒有給薄姬帶來什麼寵愛,劉邦的所有寵愛幾乎都在戚夫人身上。漢高祖十一年,年僅八歲的劉恆被立為代王。這並不能說明劉邦有多喜歡這個兒子,反而說明劉邦沒將這個兒子當回事。原因很簡單,此時劉邦所有皇子都被封為諸侯王,而劉恆的封地最差,居然在代地,和匈奴當鄰居,幾乎是所有人都看不上的地方。比如當初劉邦將哥哥劉喜封為代王,就是害怕匈奴,棄國逃跑的。這樣看來,薄姬是劉邦不喜歡的妃子,而劉恆也是劉邦不怎麼在意的兒子,封國又是最差的地方,三者在一起,使得劉恆成為劉邦時期命運最慘的皇子。


然而劉邦死後,劉恆竟然時來運轉。因為呂后掌權後,對皇位有威脅的皇子就大力壓制,甚至直接毒死了劉如意。而劉邦的那些寵妃呢?一個個都被呂后幽禁起來,不讓這些命婦跟隨兒子回到封國,只有薄姬除外。呂后心裡還是比較同情薄姬的,作為女人,深知獨處深宮中的那種悽慘,於是將薄姬放回了代國。薄姬和劉邦的其它夫人相比,那日子過的叫一個舒適,因為不管怎麼說,她是代國的太后。

大漢崛起——第十一回 帝落誰家

漢高祖劉邦——長陵


惠帝死後,呂后臨朝稱制,作為劉邦所有存活兒子中最大的一個,劉恆肯定成為了呂后要防範的目標。劉恆給當時所有人的感覺就是,這個王爺是一個弱智。雖然劉恆已經成年,但在呂后眼中,她是瞧不上劉恆的。既然呂后瞧不上劉恆,自然認為他毫無威脅。劉恆的代國也沒有齊國、趙國那樣富庶,不但在北邊極寒之地,黃沙漫天,連水都缺,而且還有一個不友好的鄰居——匈奴。要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是因為代地條件如此之差,以至於呂后都看不上,就沒有對劉恆下手。


作為陰謀家的鼻祖,一般人是很難逃過呂后的眼睛的,即使這樣,呂后還時不時的試探一下劉恆。劉恢死後,呂后就派人對劉恆說:“代國條件太差,又有匈奴威脅,要麼將你封為趙王?”連續三任趙王都慘死,明擺著呂后看上了趙國,如果劉恆說,“好,我就去趙國當國王。”那可能真的會導致劉邦的五個兒子在一年之內死光的慘劇。劉恆不知道是故意的地還是真的比較傻,他對使者說:“代國我住習慣了,我就幫助朝廷防守邊疆。”這樣的回答,呂后非常開心,一開心就放過了劉恆。


也就是說,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劉恆是一個平庸之輩,那他有沒有什麼閃光點,或者說優點呢?如果翻遍劉恆的履歷,是比較難找,但也不是沒有,至少有一個,那就是劉恆是一個孝子。劉邦施行以孝治天下,劉恆作為劉邦的兒子,孝順也很正常。但劉恆的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的母親薄姬臥病在床三年,身為代國國君的他,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的服侍母親。俗話說的好,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劉恆並沒有這樣,更難能可貴的是,薄太后喝的所有藥,他都親自嘗後,確定沒有問題後,才放心的讓母親喝下去。他可是一個諸侯王,為母親以身試藥,所以他的親償湯藥被選入弘揚孝道的故事集——《二十四孝》。


不管是呂后還是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劉恆是一個平庸甚至愚笨的人,他唯一的優點就是一個大孝子,僅此而已。顯然,此時的劉恆和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根本沾不上邊,甚至連常人都不如,如此膿包的人,連呂后都看不上眼的人,功臣們會立他為君嗎?然而,讓人詫異的是,在否決了劉襄為帝的主張後,立即有人說道:“代王是高帝在世諸子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為人仁孝寬厚,太后薄氏一家謹慎溫良。立長原本就名正言順,更何況代王又以仁孝而聞名於天下呢?”這個主張剛一提出,立即得到陳平、周勃等人的認同,隨即大家決定立代王劉恆為帝。


陳平、周勃等人同意,說明他們原本就想立代王劉恆為帝,而大臣們也措辭婉轉,將劉恆的愚笨說成仁厚,終將劉恆推上帝位。然而大臣立劉恆為帝這件事,邏輯上有一個很大的矛盾,他們選皇帝,不選能力強的劉襄,反而選擇能力弱,甚至呆板的劉恆,難道大臣們不想選一位明主嗎?


這麼說吧,仁弱的漢惠帝和雄武的漢武帝,大臣們想侍奉哪位皇帝?如果讓中國歷史上所有臣子選擇,他們其中的九成以上都會選擇漢惠帝,原因就在於惠帝仁弱,利於控制,而漢武帝呢?漢武帝當政近五十五年中,任用了十三位丞相,其中三人被他處斬,三人被逼自殺,還有多人因罪罷免,連百官之首的丞相都如此,更何況別人呢?簡直是官不聊生啊!


說到底,如果皇帝由官員推舉,他們肯定會選擇仁厚的,甚至笨蛋都沒事,因為這樣的皇帝好控制,朝政由大臣們說了算,至於皇帝本人,只要負責裝門面和繁衍子孫就可以了。按照這個邏輯,那一切疑惑迎刃而解,相比於劉襄,劉恆顯然就是最合適人選,後臺薄,能力弱,又仁厚,還孝順,簡直是上天給功臣們安排這樣的皇帝的。


功臣以這樣的標準選擇皇帝,談不上道德問題,只是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劉恆恰好就是所有方面的交集。此時,作為百官之首的陳平,大漢帝國的臨時當家人,他選擇立劉恆,除了方便控制外,他更想達到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千百年來,所有名相都想要創建的制度——虛君實相。


何為虛君實相?皇帝是名義上國家元首,負責祭祀、傳代、宗族內部問題處理等事情,而丞相是政府首腦,掌管國家行政大權。但是,這樣的制度也有一個問題,皇帝任用丞相去統領百官,處理朝政,但是也擔心丞相權力過重,架空君主。這就是為什麼東周時期,各個諸侯國出現了丞相取君主而代之的情況。因為丞相既管人事,又管監察,還管軍事。秦始皇掌權後,認為丞相權利過大,壓過皇權,便設立副丞相一職,又叫御史大夫,專門負責糾察官員不法行為。御史大夫很多時候可以直接升為丞相,這樣一來,丞相只能小心謹慎,奉公守法,防止被御史大夫檢舉;而御史大夫為了能當上丞相,也會努力工作,去挑丞相的毛病,這樣就達到了相互制衡。為了更好的控制朝政,秦始皇又設置了太尉一職,專門管理軍事,不問政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就是“三公”,這樣將當初丞相之權一分為三,三者相互制衡,實現了皇權與相權的平衡。


劉邦建立大漢朝時,完全採用了秦始皇創建的這個制度,他在外征戰時,朝政都是交給蕭何負責。漢初實行五日一朝,丞相將一些國家大事在朝堂向皇帝稟報,而別的時間,丞相都在自己的相府辦公,百官有任何事情,都找丞相處理。顯然,漢初的制度就是典型的虛君實相。然而,呂后登基後,對劉邦留下的那些規則擅自破壞,人事任命擅自更改,完全架空了丞相陳平。陳平賦閒之時,一直在想,呂氏之亂究竟為什麼?根本原因就是皇權太過強大,相權已經難以制衡。有此想法後,作為大漢的頂級政治家,他認為國家要想穩定發展,必須使皇權和相權相互制衡,這就是陳平在呂氏族滅後的感嘆。


從來都是皇帝選擇臣子,如今卻輪到了功臣們選擇皇帝,作為丞相制度代言人的陳平,必須保證相權穩固,不能成為皇權的奴隸,這樣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陳平的想法非常好,他的確也做到了。然而,一個能在呂后手下存活十五年的諸侯王,一個讓所有智謀之士都看低的人,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劉恆,呂后看不起他,陳平看低他,這隻能說明劉恆的權謀勝過陳平、呂后。真正聰明的人,是別人發現不了他的聰明,外表憨厚,內心堅韌,劉恆就是這樣的人。


既然眾臣都同意立代王劉恆為帝,陳平便派人秘密前往代國都城晉陽通知劉恆。那劉襄怎麼辦呢?人家可是率領二十萬大軍在齊國邊境等消息,如果劉襄什麼都沒得到,說不定他直接派兵來搶。同時,一向謹慎的劉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皇位,他會怎麼辦呢?請看下回——代王入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