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容易明白也最容易糊涂的问题

我是谁?这是一个最容易明白也最容易糊涂,最易回答,也最不易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人有两重属性。

人有自然属性,无非是姓甚名谁,年龄,牲别,职业,经历等等,是履历表中的那些项目,每个人都很明白,也容易回答。

人还有社会属性。人与社会中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你在什么位置,有多少斤两,如何从对这些问题的准确把握中,考虑你的言行和作为,这就是一个难于明白,不易回答的问题。所以人们常用"你以为你是谁?"来对人盘诘。

我 是 谁___ 一个最容易明白也最容易糊涂的问题

一般来说,那些饱受挫折的,境况不顺的弱者和地位较低的小人物,容易迷失自我。

比如京剧《法门寺》中的贾贵,当主子赐座时,他竟说:"站惯了,不会坐。"奴才当久了,在主子面前,坐都不会了,不是把"我"给弄丢了吗?

所以清代的袁玫就写了一首诗《苔》。诗中写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是说,苔藓开的花朵虽然只有米粒般大小,同样可以像牡丹花一样认真的开放。这是提醒地位低下的小人物,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和自尊。

那些在社会生活中一帆风顺,没有受过挫折,和那些地位比较高,有所作为的人,容易自视过高,甚至自我膨胀。这会把自身置于非常尴尬,甚至危险的境地。所以人们说:上帝让谁灭亡,必先让谁膨胀

《容斋隨笔》的作者,宋朝人洪迈,敏感地觉察到这个问题,就写了《周亚夫》一篇,探讨了周亚夫之死的真正原因。

周亚夫,历来是将军们崇拜的偶像,"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这副以周亚夫作比的联语,曾成为多少军营的门联。就是因为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军功太过突出。

洪迈指出,汉景帝即位的第三年,吴、楚、赵、胶东、胶西、淄等七国联合发动叛乱,吴王刘濞甚至自称东帝,全国为之震惊。汉景帝派周亚夫率兵平叛,周亚夫出兵不久,就平定了叛乱。功劳可为不小,后人认为,没有周亚夫,就没有西汉的天下,也正因为此,平叛五年之后,周亚夫就升任为丞相。

可是周亚夫最终却死于非命。洪迈认为汉景帝虽然说不上是一个贤仁的君主,可也不是一个喜好杀戮士卿大夫的人,为什么却忍心杀了有不世功勋的周亚夫呢?洪迈说:"我曾私下探求这件事情的根源。"

洪迈发现"周亚夫为人怎样,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没有明确记载。"可想而知,当朝人记当朝事,如果说他为人很好,他是被景帝所杀,如他没有劣迹而说他不好,不合"信史"原则,一部史书的"信",才是其价值所在。不记戴,说明周亚夫起码没有劣迹。那么周亚夫死于非命的真实原因,只能从其所作所为中去看。

我 是 谁___ 一个最容易明白也最容易糊涂的问题

当初汉文帝任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营,(今陕西咸阳西南),文帝到细柳营慰问军队,守军却不让他进去。待文帝派特使手持诏书,周亚夫才让军士打开了边门,(注意:是边门,还不是正门)。

如果说是守在边界要塞,隨时可能发全紧急军情,也许有情有可原,而细柳营只距京城长安几十里路程,这样做就过分了。况且,让文帝进了军营以后,一行人不许在营内骑马奔跑。周亚夫只以军中礼节与文帝见面,而且还以自己是身穿盔甲的军人为由,不行跪拜之礼。

这不符合当时的君臣礼节,文帝当时失颜变色,还了礼就离去了。在千军万马之前,使皇帝受制于手下的将帅,周亚夫高傲自负,目无君主,可见作大到什么程度。

据其他一些史料看,周亚夫的高傲自负,还不止这些。汉景帝要废栗太子,周亚夫死顶;

窦太后要封自己的亲戚,周亚夫说他们无功,不能授封,死抗;

匈奴王降汉,景帝为收买人心,要将他封候,周亚夫说,这样背主求荣之人,不配封候,并以辞职相对抗。

周亚夫让景帝难堪,景帝也想为难一下他,于是让儿子刘彻作陪,赐食于周亚夫,只给他一大块没有切割的肉,还没有筷子。

周亚夫让管酒席的宦官拿筷子来,宦官不予理睬,周世夫免冠而退,说走就走了。汉景帝对儿子刘彻说:"你看这样愤愤不平的人,将来能待奉少主吗?"

汉景帝老了,看看儿子刘彻只有十几岁,担心儿子即位,驾驭不了这个目无君主的老臣,为了儿子扫清执政的障碍,决心杀掉周亚夫。

我 是 谁___ 一个最容易明白也最容易糊涂的问题


皇帝要杀人,不愁没有理由,而最能置人于死地的,便是谋反。周亚夫的儿子收集了几十套盔甲,原本是打算将来给父京作陪葬的,却成了周亚夫谋反的证据。

周亚夫被逮捕时,还认为事情终究会有个清白,可是到了廷尉府,方知景帝的真实意图,于是在狱中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周亚夫大口吐血之时,一定是认为自己的冤枉比天还大,可能至死也不明白,他的死只不过是没有弄清"我是谁?",一味的膨胀自我,妄自尊大。

"你以为你是谁?"这问题,最好不要等别人来问,自己应当时时问得请楚,尽管不是太容易弄明白,但是又不能不明白,不管你是谁。

当然对于一般人,一般事来说,不明白不至于小命不保,但终是有可能为自己平添坎坷,平添难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