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怎麼有個陝西的營?

陝西是個省,秭歸是個縣。

秭歸曾經有個叫陝西營的地方,一聽到這個名字就聯想到陝西省。

這個地方在秭歸很有名,當地有幾個政府機關移民搬遷後,還曾保留過以陝西營為名。

從長江南岸原沙鎮溪古鎮沿青幹河上行約2公里,在青幹河與鑼鼓洞河交匯處的地方就是陝西營。

秭歸怎麼有個陝西的營?

陝西營

陝西營原來是一個小村莊,經過慢慢發展,逐漸形成大的集鎮,後來成為秭歸西部重鎮沙鎮溪的重要門戶。

陝西營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呢?

據光緒二十六年《歸州志》記載,“明季流寇之亂,有陝西官軍在此紮營,故名陝西營。”明末清初,張獻忠部將姚天動(人稱“搖天動”)、黃龍等十三人,號稱“姚黃十三家”,曾在沙鎮溪西部營盤嶺紮寨,在沙鎮溪、兩河、磨坪一帶與清軍及地方武裝進行鬥爭。

同治二年,清政府調來鎮壓姚黃起義的清軍是陝西的軍隊,當時就紮營在青幹河與鑼鼓洞河交匯處。從那個時候開始,當地老百姓就將此地叫做“陝西營”。

陝西營原為金沙公社駐地,1985年撤銷公社後,由原沙鎮溪與陝西營兩個鎮區組成沙鎮溪鎮,鎮政府設在陝西營。

秭歸怎麼有個陝西的營?

原金沙公社機關

沙鎮溪鎮政府坐落在街的中心位置,靠公路邊是政府大門,裡面是政府綜合大樓,兩旁是辦公樓,形成一個四方形的政府小院。

秭歸怎麼有個陝西的營?

沙鎮溪鎮機關牌匾

陝西營集鎮只有一條獨街,這條獨街也是通往長江邊港口的必經之路。街長不足1公里,多數單位沿公路佈局,居民房不規則的建在其後面,可謂見縫插針,雖然顯得有些凌亂,參差不齊,但還是別有風味。

街上過往行人和運煤車絡繹不絕,沿街兩邊搭滿了各種帳篷地攤,商販們的吆喝聲和過往車輛的汽笛聲不絕於耳,整個街上生意紅火,熱鬧非凡。

秭歸怎麼有個陝西的營?

搬遷前陝西營老街

街的西邊有一座跨越鑼鼓洞河的石拱橋,叫陝西營大橋,是秭歸西部的交通咽喉,所有人流物流都要從橋上通過,可以說是一條生命通道。

據說,當年清軍到此駐紮,隔著鑼鼓洞河往來不方便,領軍副將李東山令人在鑼鼓洞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橋方便調遣軍隊。《歸州志》關於此事有記載“陝西營,同治二年,候補副將李東山在此建過橋。”

秭歸怎麼有個陝西的營?

解放後,李東山建的陝西營橋年久失修。1960年,政府在原址上建成了一座3孔石基木面公路橋。不料,剛修好的橋樑不到兩年,1962年7月即被洪水沖走。當年12月,政府再次興建公路石拱橋,落成後的陝西營石拱橋全長66米,寬6米,高8米多,主拱淨跨36米,1964年4月建成通車。此石拱橋質量上乘,直到拆遷時依然完好。

橋西頭是一座三面環水的小山,被兩條彎曲而又險峻的溪河夾在其中。公路順著兩條小河邊向上遊方向延伸,一條是通往巴東縣城的公路,一條是通往兩河口、梅家河和磨坪的鄉鎮公路。

秭歸怎麼有個陝西的營?

陝西營原貌

三峽工程移民搬遷,新鎮在大嶺坡上拔地而起,陝西營舊鎮沒了。

那個曾經熱鬧繁榮的美麗小鎮,永遠消失在浩瀚長江水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