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之間有什麼好的方法調節育兒觀念存在的差異?並在實踐中很好的落實?

育航KIDS


主要是時代造成的代溝問題,一般上一代的存在育兒誤區,下一代的又過於直接。就我的話:1.儘量參加了各類育兒專家(早教類、心靈成長類、醫學類、輔食製作)講座,每次我都把婆婆帶上,讓她也聽;2.下載各類育兒專業視頻app,教會婆婆使用,讓她遇到拿不準的就去主動查詢;3.自己也會和她一起逛書店,看育兒類書籍,有遇到和她存在異議的,就找書中專業的來解決。比如之前寶寶六個月的時候,他給孩子喝我們的肉湯,我就和她說一歲以前不要吃鹽,並搜索了諸多專業可信度高的回答,她就接受了。畢竟現在都是科學育兒,多方位信息可以利用。



胖爍爍的媽咪


這個問題,我現在太有資格來回答了


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家的情況,能幫助你更好的最後去落實這些問題

我是一個新手奶爸,目前寶寶70天,老婆產後我媽媽搬了過來了,和我們一起生活,月子裡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矛盾,因為多數關於寶寶的問題都有月嫂這個權威來解決,但是月子之後,慢慢的我們家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然後來給你說一下這裡面,我們遇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哪裡哈,觀念的差異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弄明白其中的原有,解決的辦法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觀念衝突

我跟老婆比較崇尚科學的育兒觀念,而且為了減少這種衝突的存在,在產前我也儲備了大量的育兒知識,但是我媽有一個絕招,包括我的丈母孃有時候過來,都是一句話堵死我,那就是我跟老婆是她們二位的成功案例,我跟老婆的方法還有待實踐,至少是在我們這個家當中還沒有驗證過,但是媽媽們的方法,成功的養大了我~無法辯駁~


嫉妒情節

我對著還是比較敏感的,因為我家裡父親過世已經幾年了,目前我媽媽一個人,可能我平時對她的關注也比較多,所以她但凡有一點波動,我還是能察覺到的~我跟老婆都是獨生子女,然後我媽媽現在就是一個人,我總有種她跟我相依為命的感覺,就是她對於我的依賴感還是比較大的,其實外地求學工作過的我們,生活而言還是比較輕鬆的,因為那不得不靠自己的幾年各種生活技能都已經基本鍛鍊到極致了~但是現在我媽總是在家裡和我搶著幹活,然後搶的多了,對老婆就是會有點怨言,見不得老婆使喚我~

家庭界限迷糊

我不知道這個怎麼跟你解釋,就是結婚後,我跟老婆是一個家庭,雖然媽媽現在一個人,跟我們一起生活,但是她要融入進我們這裡面來~或者如果父母都健在的話,那麼這就是兩個家庭,兩個團體,兩個靠血緣凝結在一起的團體~


其實主要的問題就集中在這三點裡面,


那麼如何解決呢?

首先避免爭吵,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跟他們解釋,聊天,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

只要我對老婆足夠的好,她就會接受我的意見,然後我給她提的要求是,帶娃的事情上,沒有對錯~長輩說什麼那就是什麼,哪怕不對,我們不要去直接指責他們,要耐心的去和他們講,我現在就是把我關注的一些育兒的app在我媽的手機上下載了個遍,然後把我關注的大V讓她全部關注一遍,逐步的同化她,現在的媒體真的爭氣,那有的標題都能把我媽嚇個半死~


關於嫉妒的情節,如果生活在一起,需要丈夫,多去關注婆婆,(這麼說好彆扭)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你的疏忽而讓婆媳之間產生了矛盾,要做到這一點不難,你時不時想一想,如果你不這麼做,那麼家裡面的那種硝煙,你的神經自然就繃緊了~


嗯,希望對你能有幫助,最後總結一下,就是婆媳之間的問題我覺得主要還是在我們這些做兒子的身上~所以寶媽們如果看了,多和老公溝通下吧


打怪升級ing


婆婆和我們在育兒觀念上差別很大,不是說她們那個時候養育孩子的方式不正確,而是放在現在他們的育兒行為有的會不科學、不健康、不被歡迎。

婆媳關係自古以來就是人際關係中比較難相處的,尤其是在照顧寶寶上,經常出現這樣的矛盾。其實好多時候好多事情婆婆就是按照她們那個時候的做法來,我覺得因勢利導,仔細給她們分析,她們是可以聽進去並且能夠接受我們的新觀念的。

離我生大寶還有一個月的時候我回婆婆家待產。婆婆心靈手巧,買的尿布做的一塊塊的,洗的乾乾淨淨,等待孫子出生。還勸我說,咱們的孩子可不能用尿不溼,那東西不透氣,孩子多難受。我答應著但心裡並不認同,一天到晚的洗尿布大人受累不說,孩子也跟著折騰的睡不好啊。

在出生之後用了沒幾天尿布,我就成功讓她接受了紙尿褲。我先是買了一提尿不溼告訴她是我同學家孩子用的,當時買多了號碼小了給我寄來的,我試試不好用就算了,用了幾天後,她不用一天沒完沒了的洗尿布了,另外孩子晚上不用被一次次折騰起來換尿布了,我和孩子還有我婆婆都有了更充足的時間休息,我婆婆看著屁股也沒事不紅也不起疙瘩,嘀咕著原來這東西也透氣啊,隔天竟然和我公公去市場給我兒子買尿不溼去了。

其實婆婆也是一心為了孩子,但是有時候就是方法不對。我覺得我們不要和他們爭吵,創造機會讓她知道你做的對寶寶是更有利的。



羅羅羅羅羅


婆媳關係總是在家裡有個小寶寶後,更容易引發矛盾。家裡一地雞毛的事太多,而兩代人育兒觀確實存在差距。我有幾個小建議,希望對樓主有用:

1、首先是婆婆與媳婦在帶娃娃這件事持什麼態度?婆婆喜歡帶孩子還是不願意帶孩子,這點很重要。如果是一個“享樂型”奶奶,那麼日常生活中會少一點觀念上的糾紛,因為少搭手,但是父母會辛苦一些,對待孩子需要親力親為。

那麼,媽媽可以和外婆合力帶娃,如果外婆這邊不能幫忙,也可以請阿姨,實在不行,只有媽媽辛苦一點。

2、如果奶奶屬於“愛孫心切型”,那麼也是有利有弊,老年人願意幫一把,父母可以輕鬆一些。但是弊端就是,在孩子的問題上可能埋下導火線。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覺得媽媽心態上也分兩種情況。如果媽媽也是在育兒上“強勢型”,不願意按老年人的方式來,那麼我們可以自己的孩子自己帶,至於怎麼帶就像上面說的,可以找外婆或者阿姨甚至獨立帶。不管婆婆還是媳婦,做得少閒話就少一點,多一點體諒和感激。

如果媽媽是“不操心型”,那麼就對奶奶多點放心和關心,還有感激,她幫你省下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因為帶孩子也是很辛苦的,我們少點抱怨,哪怕有些方面對方沒做好,年輕人也應該多一點體諒和包容,畢竟兩代人在文化和觀念上差距很大。

3、如果寶媽不得不上班,將孩子交給奶奶。那麼多在生活上關心孩子的成長,提高陪伴的質量。如果出現了分歧,我們也要選擇好的方式去解決,可以通過老公在中間協調做工作,因為婆婆一般會聽兒子的話嘛。不可直接硬碰硬或者冷戰,最後“兩敗俱傷”,老公左右為難。

總之,小孩的成長不僅離不開父母,也需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關愛,不是誰的私有財產。育兒方式我們雙方可以摸索、討論和商量,怎麼好怎麼做,沒必要為了一些瑣碎的小事臉紅脖子粗。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慢慢修正,但孩子幸福的基石來自於家庭,家庭的和諧關係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作為父母這也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





稀笑媽媽


婆媳關係是個永恆的話題,處理方法也不少:

第一:孩子的爸媽對孩子的事搶先動手做(搶著做,做在前面);不要事事等著老人做,老人做的越多我們看不上眼的越多😂。

第二:孩子爸媽把自己看的育兒書,遇到的好視頻,也轉給奶奶看;嬰童店的媽媽課堂、幼兒園的家長課堂,帶著奶奶一起參加,一起成長。👍

第三:奶奶對孫子孫女沒有壞心,要信任她;平時多關心她,給給零花錢、買買衣服,報名旅遊等等,哄老人家開心,讓他們知道兒媳的好,相信兒媳,聽兒媳的。😄

第四:工作日讓奶奶幫忙帶孩子;節假日自己帶孩子

第五:對孩子的事不要過於緊張,“條條大道通羅馬”,有時教育方法不一樣,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沒有絕對的對錯,遇到分歧各退一步。👌

第六:孩子爸是中間人,敏感話題要爸爸來講,做到公平公正,做好緩衝工作。😂

第七:如果實在無法溝通,太不愉快,可以嘗試分開住。國外很多家庭都是年輕人自己帶孩子,而且還三四個孩子,不是也過著嗎。😂

希望能幫到你,祝你家庭和諧幸福!


兒童散學歸來早


首先,婆媳之間需要彼此互相理解,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婆媳不和諧是一個長久的問題,尤其是家裡有了小孩後更是如此,要想婆媳相處地稍微融洽一點,那麼"理解"這兩個字就非常的關鍵。對方彼此之間要明白對方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想給寶寶最好的教育,並沒有存在惡意。

其次,婆媳育兒觀點不同時不妨各讓一步,偶爾嘗試對方的方法。

當婆媳有分歧時,可以嘗試一下對方的方法幾天,如果行不通,再恢復原狀,或者想更好的辦法。比如彼此之間可以到書本上去尋求答案,或者到育兒專家那去諮詢經驗。婆媳之間要經常溝通,不要把氣憋在心裡,覺得自己委屈。

再次,充分發揮寶爸的作用。

婆媳之間觀念出現分歧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這個時候最好寶爸能夠起到一個調解的作用。寶爸可以在家裡定期舉行一些家庭會議,然後針對育兒的問題大家一起進行一些討論。大原則的問題一但定下來,那麼全家人必須遵守。寶爸平時私下裡也要學會安慰自己的媽媽和老婆,幫助她們及時宣洩不良的情緒,防止婆媳之間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阿邦育兒


一般說婆媳好像天生的有隔閡,無關個人品質的好壞。

剛結婚時兩個人都愛著同一個人,有醋意,接著又都愛著孫子,醋意又加深。

但婆媳關係要靠雙方努力的去調節,但有時不是一個人努力的,需要丈夫這個角色來做為,兒媳婦也要不計較,尊重老人,但在原則上要堅持,特別是孩子教育問題,關乎孩子的一生。如何能科學教育孩子,也能影響到婆婆的改變:

1、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老人是看護,整體規劃是父母,如到哪個階段了,需要爬行鍛鍊、不能餵飯,兒媳婦以身作則,溫和的和婆婆聊這些養育中事,多做示範,兒子一定要堅定的站在為人丈夫、父母這一方,生活不能和稀泥;

2、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主力,如輔食自己做好讓老人喂即可,孩子生病了自己負責喂藥看護,閱讀時間父母陪讀,早教班規劃等;

3、對老人錯誤的教育方式,先肯定對的,再委婉指出,平時多表揚老人,肯定老人的優點;

4、兒媳婦要足夠優秀專業,個人能力也是贏得教育權的基礎。


迷你教師


樓主你好,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婆媳相處的關鍵點還是你老公,考驗你老公的說話技巧,老公和你婆婆溝通的時候不能一味地去指責你婆婆,這樣老人肯定心裡會不舒服。假如你覺得老人這樣對孩子不好,你完全可以讓你老公從別的方面去和你婆婆說,比如你老公可以說今天從網上看了一篇文章,說這樣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危害,不能一味地說是你說的,這樣老人心裡肯定會不舒服。

但凡你老公能有理有據的說出個所以然,不過分偏袒你,也不讓你婆婆覺得娶了媳婦忘了娘,只要你婆婆覺得你老公說的有道理,大家都還是為了孩子好,問題自然就解決了,也更加利於婆媳關係的改善。



熠熠媽媽


婆媳關係一直以來是中國最難解決的關係之一,網絡段子上甚至出現過這樣的段子。

兒子:媽,昨天帶來的幾個女孩子中,有一個是您未來的兒媳婦!

媽媽:是穿藍色衣服那個吧?

兒子:媽,您怎麼知道!

媽媽:因為我看她最不順眼。

似乎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直覺,中國電視劇裡不乏反應家庭關係倫理的,但是婆媳關係始終是大家熱議的焦點。

  不過,問題的實質還不是大家庭,而是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反過來說是戀子情結。俄狄浦斯情結是奧地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提出的,但國內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更嚴重。

  因為,傳統中國家庭是失衡的,親子關係是核心,夫妻關係是配角。在這種模式下,母子關係幾乎必然重於夫妻關係。也就是說,對於一個媽媽而言,兒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託,丈夫最多排在第二位。

  這樣一來,兒子一旦結婚,就意味著做媽媽的將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託,這種巨大的喪失恐怕沒誰願接受。不甘之下,婆婆免不了展開一場和兒媳的爭奪戰。

  必須強調的是,婆媳關係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困擾性話題也有一個前提:公公婆婆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相反,假若是岳父岳母和女兒女婿一起生活,那麼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麻煩將被岳父和女婿的困擾所取代。

  因為,夫妻關係是親子關係的配角,這一傳統不僅造成了媽媽戀子,同樣也造成了爸爸戀女。一個女子,因和父親的關係太緊密,並且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時間超過和丈夫一起生活的時間,最終令丈夫離她而去。

  大家庭並不是問題,假若大家庭尊重小家庭的獨立性,並且,公公婆婆彼此相愛,他們的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那麼即便公公婆婆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婆媳關係也不會成為問題,因為婆婆失去的只是自己生命中第二重要的人,那是可以承受的。同樣的,岳父岳母假若彼此深愛,那麼,他們和女兒女婿住一起也不是問題。 

 


思雲媽媽說


教育孩子這件事是應該正確對待的。如果爺爺奶奶帶孩子多的話,我建議兒子和兒媳可以給老人報個專業的育兒班,或者從各個渠道收集一些育兒專家的講座,讓爺爺奶奶學習一下正確的育兒觀念。

老人對孩子,只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要什麼買什麼;所有老人可以做的事決不讓孩子動手;對孩子言聽計從;不能讓孩子磕到碰到,限制他們的活動區域等等。

但這些都存在著很多弊端。比如,要什麼買什麼,一旦你滿足不了他時,那他就會大哭大鬧,甚至在地上打滾。這些小時候一定要教育好,不然等到大了,父母再去幹涉、管教的時候,他一定會找爺爺奶奶這把大傘撐腰。我老大女兒就是這樣,在家裡她奶奶最好說話,每次你不讓她幹啥,我管教她時,她都要找奶奶。比如,她想看電視時,我不讓她看,我會限制她看電視的時間。然後就會去找奶奶,奶奶很容易妥協。孩子要比我們想象中的聰明,他很小都能看懂大人的表情,也就是察言觀色,知道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誰能滿足他。

所以,建議家裡的帶養人都可以多看一些育兒方面的知識,有條件的話一定要想辦法讓我們的父母也學習正確的育兒知識,當老人和你統一戰線時,家庭教育就好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