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

jessica宣


因為會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會更聰明!

許多家長都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只需要好好學習。為人父母將最重要的企盼賦予子女,比如智商、情商等。唯獨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則被普遍輕視。但其實讓孩子自己學會做家務事,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

當你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而生活上的一切都在包辦的同時,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機會和平臺也被你剝奪了。

從腦神經理論來說,家務勞動是很有效的多感覺聯合訓練。就是調動了聽覺、視覺、感覺三個系統共同參與,讓不同的腦區產生更多的鏈接。這樣一種多感覺聯合訓練,對提高大腦整合學習能力極其有利,訓練越多能讓大腦變得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就是這個道理。

美國心理學家威蘭特的一項長期跟蹤調查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其長大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前者也比後者的工資高約20%,而且婚姻更幸福,更不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讓孩子幫忙做家務的好處:

①幫助孩子分類歸納能力的發展

②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③增強孩子的責任感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要和家人一起勞動,互相關心,從而增強孩子的責任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許多事情,從而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孩子做家務的時候,父母千萬別說這幾句話:

孩子的能力有限,很多時候不僅沒幫上忙,反而添了不少亂。這時候媽媽一定不能心急,要保持耐心,珍惜孩子的付出,時刻以表揚和 鼓勵為主。千萬不要說以下幾句話。

“你看你,做事這麼慢,我有這時間早做好了”
“別人家孩子像你這麼大的時候……”

“算了算了,你不要做了,還不夠麻煩呢。”

你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會讓他做家務、怎麼樣才能做好、誇孩子的進步等等,但一定不要拿別人家孩子怎麼樣,去指責孩子。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沒有勞動經驗的孩子更加幸福,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強。

所以,各位家長,請不要再“心疼”自己的孩子,是時候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了!在教他做家務的時候,提升他的自信心,千萬別說太多指責他的話,不然他只會牴觸做家務,或者因此變得沒有自信。

你家孩子會積極做家務嗎?


唐唐雲學堂


先說說我自己的一些經歷和心得吧。

我媽媽是非常勤快和賢惠的,這麼多年家裡一直被她整理得乾淨、整潔。即使家裡條件一般,但從小我也沒幹過多少家務,在家的“地位”和我爸一樣高。

因為我和我爸都被我媽照顧得太好了,以至於在上高中之前,我對家務都沒有概念。

直到初中畢業,中考後的那個夏天我回了一趟老家,讓我的觀念有發生了大的轉變。


在老家時正好遇到了很早以前的小學同學,多年未見於是去她家住了幾天。她家經濟條件非常不錯,住的是五層小洋樓。原以為她家裡可能會有1、2個保姆做飯、做家務,然而並沒有。

同學家裡一共三個孩子,她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哥哥和我們一般大,弟弟當時在上小學。暑假她的父母忙著上班,因此家裡午飯是同學的哥哥做,而打掃房間是他們三個分攤著做。

最讓我佩服的是每天早上,全家人的衣服都是由洗衣機洗好後,然後由我同學從負一樓地下室提上五樓房頂晾曬,每次都是滿滿兩桶衣服!

我曾經試著幫同學提一桶衣服上房頂,結果同學走樓梯走得飛起,我在後面累得氣喘吁吁.........

那一次的體驗讓我意識到,做家務這種事情無關家庭條件好壞,也無關是男生還是女生的問題,主要是父母的觀念和意識問題。


因此,現在對於我三歲的女兒我便有意識的培養她這方面的能力。如果你要問我,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動手能力更強

從小就能夠做各種家務勞動的孩子在動手能力方面會更強於那些不做家務的孩子。因為在做家務的時候,不同的家務勞動會鍛鍊到不同的身體部位,尤其是手的靈活性。

2、做事更有條理

孩子可能一開始做家務時動作比較慢,而且做事也不夠細緻。但是堅持讓孩子做下去,他能思考怎樣將家務做得又快又好,找到竅門。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做家務有計劃有條理,對於別的事情也更善於思考。

3、責任感更強

我們經常會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更願意主動做事情,不會害怕麻煩。因為一旦開始做家務,他會更有責任感,將這個事情做得更好更完善。

4、更能理解珍惜的含義

“明明剛拖過的地板,又被孩子踩髒了.....

剛剛收拾好的玩具又被孩子弄亂了.....

辛苦做的飯菜被孩子撒了一桌子,連地板上都是飯粒......”

經常做家務的孩子更能明白珍惜的含義,知道拖過的地板要換上乾淨的鞋子,不然地板白拖了;玩具玩好了自己要收好,不然弄亂了很難整理;媽媽辛苦做的飯菜一定要好好吃,不然待會擦桌子、掃地很麻煩


更多孩子成長問題,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滿熊閱讀館(或滿熊閱讀)。

滿熊閱讀|專注0~6歲兒童繪本租賃

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strong>


滿熊閱讀


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同時也是一名媽媽。讓孩子做家務,不僅僅能減輕家長的負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理自立的能力。


我家孩子剛剛兩歲半,平時我在做家務的時候,他都會跟著我一起。比如我在掃地拖地到時候他也會拿起掃把,拖把在那裡亂掃。我洗衣服的時候他也會過來幫你搓搓衣服。炒菜的時候,他會幫你把菜放下去。

說的好聽點,他是在做家務,說的不好聽的,其實他就是在玩。即使他掃地掃得並不乾淨,你還得在後面跟著掃。即使他洗衣服的時候,總會把自己的衣服弄溼,其實炒菜的時候,會把整根蔥放下去讓你炒。雖然他做得並不好,但起碼能讓他懂得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感。


在幼兒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的。我會讓我的學生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掃地,發作業本,發書本,擦桌子,收拾碗筷等等。這能讓他們懂的,這個班級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也是他們自己的。

做家務不僅僅是簡單的做家務,還能培養他自立自強的性格。如果一個人只會讀書,而不懂得如何去生存,讀再多的書又有何用?

我是幼兒我最棒,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感悟,讓我們一起成長吧。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評論,點贊和轉發哦。


幼師媽媽說育兒


先來看一個對比圖: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

我們的大多數孩子都是在低頭讀書,而很少有孩子想到做家務,覺得做家務是大人的事,而孩子只需要好好讀書就行了。

但學習和做家務其實是不矛盾的。

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兩兩相比,前者的就業率明顯高於後者,大約是15:1,而收入也比後者高,並且婚姻更加幸福。

我們教科院也曾對全國兩萬小學生家庭進行調查瞭解,日常習慣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出了27倍。

當然,讓孩子做家務的目的並不是衝著這些優秀的數據去的。

我想說的是,從小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瑣事中,幫著分擔家庭事務,有助於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有助於孩子儘早建立責任心,還有助於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作為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應該為家庭環境的美好和更優,作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努力。

關於陪伴孩子、成長自己的話題,原創分享,我說的不一定對,但一定是真誠用心的,歡迎關注交流……

天天陪伴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我覺得最關鍵的原因是,做家務的孩子不懶,勤快。勤快的孩子有飯吃,勤快的孩子,學習也自然好。培養孩子做家務的好處如下~~~



1、做家務可以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孩子會做飯不能餓著,會洗衣不邋遢,會收拾居住環境整齊。


2、有眼力勁。上面說了,會做家務的孩子大多勤快,而且多半有眼力勁,將來能比較容易融入社會。

3、有孝心。能幫家長分擔家務的孩子,大多能體會到家長的不宜,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孝心,而覺得家長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孩子,比較自私。



孩子大一點了,當大人正在做家務的時候,孩子也會跟著大人學做,他們的好奇心與興趣很濃,你不讓他做他還不高興呢,此時就是鍛鍊孩子做力所能及家務的好時機。

勞動最光榮

培養孩子學習做點家務,剛開始學做家務時,孩子的興趣很濃,很愛幹,你越誇讚他勁頭越足,激發他對勞動的動力,讓孩子明白勞動的意義,愛上勞動,告訴孩子辛勤的勞動者是最美麗、最光榮的。



培養感恩的心

讓孩子參與幹家務,他也體會到其中的辛勞,就明白大人做那麼多家務會有多麼辛苦,也就知道感恩大人的付出,能體諒他人的不易,而不是覺得大人做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而與自己無關了。

鍛鍊生活能力

不要太心疼孩子,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做。其實這樣反倒是害了孩子,看身邊許多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被照顧的無微不至慣了,什麼也不會做,也不知道自己該去做什麼。等孩子大了,總要出去獨自面對社會,離開大人的庇護,那時候孩子什麼也不會做,感覺很笨,而且還沒有眼色,看不出來應該幹什麼,這會遭人嫌棄的。

而那些生活能力強的孩子,很容易在人群中立足,什麼也難不住,又聰明又能幹,是很受人歡迎的。

為了孩子,適時適當的讓他們做做家務,累不到他們,反倒讓孩子變的機靈,變的能幹,將來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青花欣悅



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從年級開始,學校每週都有親情感恩作業,掃地,洗碗,做個菜什麼的,孩子們都很開心樂意完成,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呢?

我們看看國外的孩子做家務情況,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9-24個月,自己扔尿布;2-3歲,扔垃圾,整理玩具;3-4歲,自己刷牙,澆花,喂寵物;4-5歲,鋪床,擺餐具;5-6歲,擦桌子,收拾房間;6-7歲,洗碗盤,獨立打掃房間;7-12歲,做簡單的飯,清理洗手間,使用洗衣機;13歲以上,換燈泡,擦玻璃,清理冰箱、爐臺和烤箱,做飯,修理草坪……

我們現在來說說做家務的好處。首先,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孩子通過做家務,可以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語言邏輯能力,學習能力等,這些能力在書本上是難以學到的,只有在平時的實踐中才會形成。

其次,可以培養孩子對生活的認識。孩子做家務的過程,其實就是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過程。如果家長只給孩子講些道理,不讓孩子獨自去體驗生活,那麼怎能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最後做家務有利於培養孩子感恩的心和以後獨立自主做鋪墊。讓孩子參與到家務當中來,他們感覺到父母每天在家裡做了很多事,包括做飯等等,他們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勞碌,讓他們心存感恩。孩子早晚要長大,總有一天他們要獨立面對生活,什麼家務都不會做,只能等著餓肚子,這樣的結局是很可悲的,也不是父母們想看到的。所以孩子早點學會做家務,更利於孩子獨立生活。


王書霞19


我的觀點是,讓孩子做家務可以減輕父母的辛苦,還可以修身養性。

我本身就是一個很懶的人,衣服很少疊起來,被子也是攤在床上,能不做的家務活就不做。

我懶並不代表髒,衣服常洗,還常洗澡洗頭,家裡需要的清掃,不需要的不動。原因是畢竟人的精力有限,浪費在那些沒用的地方,根本沒必要。

你的家務活做的再好,也很少被人承認,家庭婦女的得不到認可。我很少教孩子做家務活,我更願意我的孩子馳騁商場或者職場,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靠自己的能力能夠吃上飯。

我身邊很多家務活做的好的,家裡收拾的很乾淨,把老公孩子打理的很利索,還是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而那些不會幹家務活會掙錢的人得到尊重。家務活不得不幹,可也不用太用心,能夠自理,過得去就行。

孩子只要不傻,大了自己就知道乾淨,自己就知道做,根本就不用單獨培養這種習慣。


豬媽看世界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對於小小孩來說,做家務跟扮家家酒是一樣的事情,不但可以幫媽媽的忙,還會感到開心。只是和我們大人想象的不一樣,孩子不是七歲上小學以後,才開始學習做家務,而是在三歲時就已經開始了。

現在家庭普遍生得少,孩子也越來越寶貝,但是爸媽千萬要知道,帶著孩子做家務,不是為了要分擔‍“工作”,而是培養一種‍“習慣”。不要小看這樣小小的動作,對於孩子未來身心發展,卻是非常重要的。就讓我們來認識,做家務的幾大好處:

  • 增加自信心

孩子在三歲時,最喜歡說‍“我會自己做”,這時孩子特別想快快長大,變得和大人一樣。透過和媽媽做一樣的事,讓孩子覺得自己跟‍“大人”一樣,而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心。相反地,過度擔心孩子做不好,反而將所有的事情都幫孩子做好,把他當作小寶貝的對待,孩子又如何學會長大,有自信心呢?當然孩子的能力有限,如果要他將地板掃乾淨,真得是太過於勉強,但是要孩子拿抹布把桌子擦一擦,不也是一件家務嗎?記得讓孩子做容易上手的工作,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心喔!

  • 培養協調度

孩子透過動作,學會如何有效地控制身體,才能有協調的動作。爸媽常常會安排孩子去上各種的才藝課,也出自於這樣的目的,但其實很多家務也有相同的功能。例如:擦玻璃的動作,需要孩子雙手高舉的動作,也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肩膀穩定度,可以讓孩子的坐姿變得更端正。發展其實就在生活當中,讓孩子多多參與做家務的活動,同樣也可以培養出孩子的動作協調度。特別是許多家務都需要雙手協調,像是掃地、拖地......等,透過雙手彼此配合的過程,更能促進孩子的協調度。

  • 訓練獨立性

孩子如何獨立呢?重要的不是心態,而是能力。想想看,一個二十歲的大學生,還不會用洗衣機,你覺得他能獨立嗎?獨立來自於可以照顧自己,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重點不是在培養孩子的大腦,而是鍛鍊孩子的手腳,讓孩子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處理好身邊的小事情,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變得獨立。孩子在五歲前最喜歡自己動手做,但此時倘若如果過度呵護孩子,凡事都不讓孩子動手,等到七歲後孩子就習慣會依賴,反而更不願意做家務喔!

  • 培養責任感

讀書學習,是一種無形且慢慢累積的過程;做家務則不一樣,有沒有動手做卻是一目瞭然。讓孩子練習做家務,那怕是隻是擦桌子這一件小事,也都是培養孩子負責任的習慣。考試除了實力之外,還有許多的運氣因素,有時明明很努力,卻還是有可能會考不好。做家務則不然,只要認真的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得好。從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會做完、做好一件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負責”。雖然媽媽自己動手,一定會做得比較快,但請多花一點時間,讓孩子慢慢地動手做,但當孩子養成習慣之後,你會發現這樣的堅持絕對是值得的。

  • 學會照顧人

家務不只是工作,更是學習照顧別人。這是一種給予,而不是一種交換。孩子會喜歡做家務,一來是因為天性喜歡模仿;二來是因為希望媽媽開心。透過幫忙做家務的過程,孩子可以從中獲得照顧別人的喜悅,更願意付出而不會斤斤計較。當有兩個孩子,做家務常常會計較公不公平,就可以用年紀大小來分工作,我習慣用年紀來分配工作,例如:三歲可以擦桌子、四歲可以折衣服、五歲可以掃地.......,給予孩子們期待,這樣孩子也就會更願意配合。

帶著孩子做家務,只有一個秘訣: ‍“不要只動嘴,不動手”。因為孩子透過模仿做學習,所以除了嘴巴說,更要示範給他看。當孩子開始做,就要緊閉嘴巴,不要再說話。想要說的等到孩子做完,再說聲‍“謝謝”就可以。請不要過度期望,希望孩子一次就可以做得很好,那只是打擊孩子的信心,又如何能鼓勵孩子繼續嘗試呢?就讓我們把家務,分成幾個小步驟,配合孩子的能力,給予孩子練習的機會。即便是三歲的孩子,在你折衣服的時候,不是也可以幫忙把摺好的衣服放到衣櫃嗎?熟練是需要練習,就讓我們從最簡單的家務開始,讓孩子漸漸養成好習慣。帶孩子有時候和我們想的不同,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不一定更多。孩子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無條件的疼愛喔!


蜜桃姐姐


培養孩子管理家庭生活的能力,對家長和孩子都有好處。它不僅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而且可以幫助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例如:3、4歲的孩子應該會收拾自己的小衣、小襪、小鞋、小玩具;14歲以上的孩子應該有能力處理大部分的家務,會收拾房間和管理好自己的錢物。怎樣引導孩子管理家庭生活呢?我們提出以下幾點,供家長參考。

1、教會孩子美化自己所在的環境及家庭整個環境。不管條件優劣,家長應儘可能地為孩子提供一個私人空間,哪怕是一個角落也可以,讓孩子有鍛鍊這種能力的場所。教會孩子美化生活,是一項費心的工作。家長為此應學些實用美學的知識,並以恰當的方式教給孩子,如討論、暗示等,必要時要作些示範。

2、綜合孩子的能力,給他們安排適當的任務。當孩子參加管理家庭生活時,有的父母經常訓斥孩子,並對孩子下達抽象的和不明確的命令,使孩子不知所措。如果想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和管理,必須考慮到孩子的能力,並進行具體的指導,教給孩子怎樣一步一步地完成各種家務項目。如讓孩子收拾房間、買菜、買早點、洗衣服、做飯……要按年齡分配任務,年幼的孩子先做具體簡單的工作;10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做獨立性強的工作。這樣,才能使孩子有信心參加家庭生活管理。

3、引導孩子參與安排家庭生活。許多父母安排家庭生活的辦法是每週召開一次“家庭會議”,讓全家發表下週家庭生活安排的意見。最好讓孩子對家庭安排提出建議,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合理安排生活的能力。作為家長首先要做好安排生活的準備工作,然後根據孩子的建議;針對家庭每個成員的愛好和能力,分配給每人一份工作,也可以每週或每月輪流做家務。這樣,孩子就慢慢學會了。

孩子有了成績,要及時讚揚。孩子參加家庭生活管理,是一種勞動和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成功,也有失敗。家長要教育孩子不怕失敗,做不好重來,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這件事。當孩子在管理家庭生活中,把事情做好,有了成績時,父母應及時讚揚孩子,特別在檢查孩子幹過的家務活時,如發現孩子做得不符合要求,絕對不能當場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更不可當場訓斥。而是要用和藹的目光看孩子幹過的活,儘量讚揚孩子的成績,親切地指出不足之處。這樣,孩子就會增強參加管理家庭生活的信心,今後也敢於接受新的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