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

很小开始,父母就在外工作,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我对父母总有一种既期待又陌生的概念。一年一次的相逢,让我对母亲的概念模之又糊,明明期待与她相见,可是每次她回家,我都是躲在奶奶的腿后,不与亲昵,只记得那时候奶奶总说我没良心,因为孩童的我只顾扑向那些长相可爱的毛绒玩具,而忽视那双热切的双眼,妈妈对此也从不说什么,只是接着一年一次的会面,每年都有的新奇玩意儿,和仍旧温暖而慈爱的笑容。

真正与母亲相处的记忆大概从我有些自我意识开始以后开始,一切终于步上正轨,和万千普通家庭一样,关怀,陪伴,也有分歧和别扭。到初中时候,母亲也和大多数母亲一样关心孩子的学业,开始忧虑孩子的未来,包括那场即将到来的初升高考试。这年代,似乎所有的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成绩,有的甚至从娃娃开始抓起。从所谓的起跑线开始,也似乎所有的父母都有同样的想法:只有考一个好的高中,才能考到一个好的大学,考到一个好的大学才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到一份好工作,人生才能一片光明,前途无量。这种可怕的信念在现代社会中蔓延,人们无暇顾及这句话的正确性。而正在母亲对此观点深信不疑并逐渐向我灌输的时候,我却在母亲的轨道上,脱缰了。那是在当时很普遍的事,也是在当时普遍被反对打击的事情,懵懂的情愫在荷尔蒙的催发下悄然而生。大概14、15岁的女孩子都有些直肠通大脑的嫌疑,心有妄动就以为是遇见了爱情,而接触到的烂俗言情小说又在暗地里使坏,让少女们觉得,爱情就该轰轰烈烈、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排除万难,最后长相厮守,白头到老,而年少相信这些“经验之谈”的直接后果就是:班主任老师找你喝茶聊人生、语文老师找你喝茶聊人生、英语老师找你喝茶聊人生……从来没觉得我的任课老师有那么多过……不用说,最大的冲突最终爆发在母女之间,那是出生以来,我和母亲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年少的自己,羽翼未丰,却利刺全张,全然不顾会否伤及到身边的人。言语的硝烟过后,我搬着被褥住进了学校宿舍,仍记那晚,生活必需品都没备好,睡在学校的小木板床上,不愿服软,并气鼓鼓的自以为正确无比。一夜过去,耷拉着翅膀,一边为母亲的不理解而生气,一边又开始内疚,让母亲生这么大的气,又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僵持着。心不在焉的下午,阳光在窗外正盛,收到母亲的短信息“宝贝儿,你宿舍的东西,我帮你搬回家了,还有一些小物件你下课自己带回家吧”语气平淡而自然,就像前日的狂风骤雨从未发生过一样,心中一阵酸,浑身尖锐的锋芒似乎被窗外温暖的阳光晒软,渐渐褪去。原来所谓的血浓于水就是,无论多大的分歧,多激烈的言辞攻击,最终都可以在一瞬间化为绕指柔,是啊,父母与孩子之间那有什么隔夜仇呢?不过是左手打右手,两边疼罢了。直到后来才明白,天下哪有父母成心要与孩子作对的?又何必与父母非要争出个胜负呢?即使有一天,你赢了,也不过是突然地发现,随着你的翅膀日渐强健,父母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垂垂老去。

此战平息,似乎我与母亲都有所长大,我不再那么遍身荆棘,母亲也自此放手,任我生长,从母亲的角色退到好友的角色,相信我,支持我,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指点。

如愿步入高中,开始每个月回一次家的旅程,大概那时候,母亲对于见我的盼望,就像极了,我小时候眼巴巴儿的盼望一年一次的团聚,见着了,又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而母亲心疼女儿读书辛苦,每个月会来学校送一次汤,这也成了我每个月望穿秋水的盼望,不知道是出于压力还是感动,那段日子里,每次见面与母亲的拥抱,似乎都是有生以来最最热切的。高考前的每一个晚上,我都会和母亲通话,说些平淡的日常,或倾诉心理上的压力,每一次的情绪崩溃,她都默默听着,陪着,无论多晚,她也在电话旁等着,那时候的母亲,像是住在我心里的小天使,慌乱时,使你安定;挫败时,让你坚持;崩溃时,劝你坚强,回忆起来,那段人生的黄金时段里,全靠母亲这个精神支柱伴我走过。但这么平淡如水的生活也会泛起波澜,一次月假返校前夜,瞒着母亲通宵打网游,次日直接回到了学校,当然,终被母亲发现了,那是我经历过最漫长的电话对话,面对母亲的质问,我从极为纠结的沉默到思绪混乱,竟理直气壮的怪是母亲没有管好我,气氛膨胀升温到我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时候,母亲却安静了,良久,才缓缓对我说了一句“你真的太让我失望了”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如千斤之石砸在我心头,万千防备和坚硬外壳在一瞬间土崩瓦解,母亲开始抽泣,我连忙丢下“武器”,落荒而来,我也哭,我认错,责怪自己的混账,我暗暗告诉自己,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再也不要让母亲伤心了。

时至今日,距离与母亲的肉体分离已是20个春秋,一路走来,与母亲之间 难免摩擦、碰撞,好在每一次都能够和好如初。母子关系从来就没有实习期,不过是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磨合,相互学习借鉴,母亲逐渐摸索为母之道,而儿女也慢慢的学会怎么做一个好子女,多大的幸运,生而为母子!往后求学、工作或许身体会离母体愈来愈远,但惟愿,数十年经营,能让彼此心灵日益贴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