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历史优秀作者 金俊杰

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一个同事来自河北的邯郸,他告诉我邯郸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3000年来未改过名字的城市,是一个特例,他言语中充满自豪。邯郸,这两字应算是生僻字,作为城市名一直沿用至今,算是大幸。

另一个同事来自安徽潜山,他们那里有座名气很大的天柱山,他告诉我说,一些人在谋划将潜山县改成天柱山市,这样可以扩大旅游知名度。我和他开玩笑说,天柱山市太土了,天柱市才好听,霸气,一柱擎天。话说回来,潜山是一个很有底蕴的名字,历史悠久,并且一个“潜”字让人想到“随风潜入夜”,让人觉得潜山的山,神龙见首不见尾。

如今面对邯郸,仿佛面对的就是3000多年前那个大名鼎鼎的赵国首都,想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南辕北辙,破斧沉舟等等和这个城市有关的一切典故,想到这里是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所在地,想到这里有曹操修建的铜雀台,面对历经几千年风雨的城垣,念着邯郸邯郸,难免有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假如把潜山改成天柱山市,站在潜山的田野上,念着天柱山,恐怕只会想到山坡和石头,不会想到和潜山有关的皖国,孔雀东南飞,大乔与小乔。

前面已经有好事之徒将大名鼎鼎的徽州改成了黄山市,现在又冒出一批好事之徒欲将潜山改成天柱山市,接着估计又会有人要将池州改成九华市,以此来证明安徽人民有三座大山。所有的理由只有一个,提高知名度,增大旅游效益,带动经济发展。

其实,每一个传承下来的地名,都能证明一座城自身的价值,每一个改掉名字的城池,都在渐渐失去气质。中国的地名都是很有讲究的,包含了美感和意蕴,人为将其抹去,会造成文化的断裂,历史的断层。地名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随意乱改,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想要提高经济水平,扩大知名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用破坏文化历史的代价来换取,就好像发展经济去破坏环境一样,得不偿失。一个古地名本身就蕴含了很高的知名度,就看如何去运营,知名度上不去,那是你运营不好。用一个地域著名的风景或者特产来给这个地域所在的城市命名,以期达到目的,这是狭隘眼光,变态逻辑。

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城市改名,改成景点的名字,最失败的莫过于将徽州改成黄山。八十年代末那股改名风潮,淹没了那个独领风骚的徽州。造成了今后徽州情结的破碎和徽州文化的破裂。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极具特色的徽州符号,别具一格的徽州名词被黄山两字替代,成为了旅游的牺牲品。

黄山也不错,怪石奇松云海,但终究不敌徽州这两字的大气象,改名的人难道不知道黄山仅仅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而已吗。所谓徽州文化,建筑上有徽派园林,制印上有徽派篆刻,儒学上有徽派朴学,戏剧上有徽剧,美食上有徽菜,雕刻上有徽雕,经济上有徽商,文房上有徽墨。安徽两字就是来源安庆与徽州的合称。徽州,这个粉墙黛瓦马头墙,木刻砖雕石塑,吸天地之灵气,集民俗之精华,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的烟雨江南,是汤显祖“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绝唱,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那般的优雅。

和徽州遭遇同样厄运的还有崇安,大庸,灌县,通什。北宋初年就叫做崇安县的地方,走出过“白衣卿相”柳永这样的旷世才子,如今改成了武夷山市。很多人可能觉得大庸这个名字比较逗,也许会认为这不是个好名字,所谓庸人自扰,给这个地方蒙上了嘲笑的意味。我倒认为,大庸,倒是极好的地名,地名里含“庸”字的极少见,是一大特色,况且古时候的庸国就在这里,再者庸乃中庸之道,大庸是大中庸,不小之谓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叫大庸总比叫张家界来的好。

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灌县自古就是这样的称谓,因为有个被写进历史教科书的都江堰在,就强行改作了都江堰市,此地多水,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古时候灌县有“山水入怀、生活道场”之美誉,有一种行为叫灌,用水浇地,是对大地的滋润;有一种仪式叫灌,用酒浇地,是对神灵的敬畏。一个灌字,道出了人对天地苍生的崇敬之情。如今称做都江堰市,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的意思,失去了更加深刻的含义。通什改成五指山市,就是个恶搞的行为,这里是黎族的聚居地,通什是黎语的音译,历史上黎族人叫这里“通什”意思是山谷中有田地,表示这里庄稼富饶,这样的改名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极不尊敬。

一些城市改的名字是这个城市的景点,另一些则改成了这个城市的特产,比如思茅市被改成普洱市,不外乎也是想提高经济创收,把自己的特产普洱茶都拿出来当城市的名字,但是有没想过,叫一座城普洱,人们面对这个城的时候就觉得面对一杯普洱茶,不喜欢普洱茶的人估计会本能地对这个城市进行抗拒。按照这样的逻辑,金华就叫火腿市,德州就叫扒鸡市吧。特产只能当城市的名片,不能当作城市的名字。

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翻看古籍,发现所记载的地名是非常优雅的,现名一对照,往往大失所望,心里难免五味杂陈,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把好好的动听名字改的面目全非,啼笑皆非。所堆积起来的文化历史,美学意义,就此坍塌。

屹立不倒,顶天立地的石门改成了像个农家乐的名字石家庄。兰陵美酒夜光杯的兰陵,兰陵王高长恭的封地兰陵,《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兰陵变成了一片果园枣庄。诗经里的世界牧野变成了乡镇名新乡。庐州,多好听啊,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既有人间炊烟又集优雅淡泊于一身的地方叫庐,但是后来的人偏偏把庐州改成两个胖子合肥,庐州也就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这个名字现在都不如造酒的泸州来的有名。

一些气贯长虹,及其霸气的地名改了一下气势全无了,难免让人遗憾。“在山上其所最高”的上党,那是与天争高了,可是活生生地变成了长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奉天,成为了沈阳。“德行百年,广济天下”的广济叫成了武穴,武穴是什么玩意?“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金陵,变成南京后,只有这个京字还延续着些许昔日的王者之气。

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的长安变成西安后,想不到花萼雨露,冲天香阵,想到的是西安凉皮和西安肉夹馍。就拿我们的首都北京来说吧,不叫北平,总感觉是少了一点一马平川的辽阔。

还有一类改名的原因是,地名太生僻,别人不会写或者不认识。这就是胡扯了。名字生僻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好事,与众不同,充满个性。举个例子,比如甪直,甪这个字估计没几个人会读,但是甪直古镇名声在外,不会读这个字的很多人都会认识这个字,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是优美的水乡,名字“甪直”的“甪”虽然不知道怎么读,但是知道是角少一撇。名字生僻的甪直,照样是繁荣发达。

因为此类原因改名,最失败的莫过于沔阳。和徽州有的一比。不知道沔字怎么读啊,改了一个很可笑的仙桃,现在那里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仙桃人。这实在是让人捧腹大笑的名字。将沔阳改成仙桃,这个主意是即馊又幽默。和沔阳有关的文化遗产太多了,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沔阳三腊,沔阳三蒸。从此,叫了两千多年的沔阳彻底没了。

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葭县的“葭”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葭”,改成了佳县,这是典型的没文化表现。捉鬼的钟馗和戏蟾的刘海老家都在鄠县,改成了读音相同且好认的户县。鄜州改成富州,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变成“今夜富州月,闺中只独看”,诗歌变成了广告语。《礼记》有记载“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世上没有叫甘露的地方,但是有叫醴泉的地方,最后醴泉变成了礼泉,“醴”和“礼"音相同意完全不同。“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所以这里叫盩厔,当盩厔改成周至,新名字跟山曲水曲完全没有关系了。《后汉书》有记:“酃湖周回三里,取湖水为酒,酒极甘美”。酃湖所在地就在酃县,酃湖产的酒就是酃酒,中国最早的名酒,可惜酃县改成炎陵县。

我的家乡叫临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多年在外,每当听到这个名字总有种亲切之感,我珍爱着这个名字和这个小城。

一个地名,是一种感情。

乱改地名是毁灭中华文明的一种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