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雕葫蘆 傳非遺助戰“疫”


“斜槓青年”雕葫蘆 傳非遺助戰“疫”


靈動的山水、傳神的人物、逼真的花卉草木、熱鬧的工作場景,經過他神奇的雕琢,全都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一個個小小的葫蘆上。而一個個的葫蘆,被巧妙地安放在古色古香的櫥櫃隔斷裡。

櫥櫃旁邊,坐著正在雕刻的他——薛城區呂氏葫蘆雕刻非遺傳承人、區雙語實驗小學教師呂顯文。

把戰“疫”精神融入到非遺文化,是他近期的新創作。

工作臺前,伴隨著潺潺的流水聲,他一手拿刻刀,一手握葫蘆,聚精會神地雕刻:神情剛毅的鐘南山、勇往直前的白衣戰士、片片祥雲……漸漸在整個葫蘆面上清晰起來,“懸壺濟世”四個大字更是蒼勁有力地刻在了畫面的一側,一幅《國之中國脊樑》的作品即將完工。

“我從心裡特別感激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們,這種欽佩之情推動著我,按捺不住的激情在心裡燃燒,用了10多個小時,我創作了這幅《國之中國脊樑》的葫蘆雕刻作品。”談起創作的初衷,呂顯文很是激動。

像這種戰“疫”題材的雕刻作品,還有很多。《復工一定“罩”顧好自己》也是其中一件,作品以提醒廣大復工人員做好安全防範措施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工人勞動場景,配以象徵祈盼疫情早日散去的千紙鶴,唯美而令人感動。

“坐的時間過長,腰就直不起來了,有時候疼得連襪子都沒法穿。”呂顯文告訴記者,在葫蘆上雕刻、烙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因為熱愛,他不介意這些。

“每個葫蘆作品都要經過選材、定題、電烙等多道工序,必須下一翻苦功夫,這就像我們的戰“疫”,歷經考驗,終究會勝利,會迎來春暖花開一樣。”呂顯文意味深長地告訴記者。

為了更高的藝術追求,每年暑假,呂顯文都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到全國各地區學習。而後的一個月,他都坐在工作臺前,鑽研、雕刻、烙制各種樣式的葫蘆作品。

呂顯文為藝術的心是純粹的。因為葫蘆作品做得精巧,讓他在朋友圈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很多人慕名前來購買他做的葫蘆作品,但是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女兒也漸漸愛上了葫蘆作品製作,這讓我很欣慰,我們的非遺文化,就是需要有人來傳承。開學以後,我會努力把這種文化帶進課堂,讓學生們瞭解祖國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非遺文化記錄時代脈搏的深遠意義。”(魯浩 丁梅 種楊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