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男爵》:他从十二岁开始便决定再也不踏足陆地

二十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与其后的冷战,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种紧张。

然而同时各种思潮也在时代背景下暗流涌动,它们交织在一起。对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除了一种思想危机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宣泄那个特殊时代的压抑感。

卡尔维诺与二十世纪

于是二十世纪成为了文学突破的时代,暗喻与讽刺夹杂在一起通过各种各样新的文学形式。怪诞、荒谬等等各种在之前文学创作中极少数的写法成为了主流。

但是为什么要写这些故事呢?如果仅仅是为了“曲高和寡”那么这种叙事在当代文学中又有什么意义?当作家寻求自我表达的某种突破时,除了少数的文学大师,太多的创作终归是装腔作势的模仿。

二十世纪的传奇作家中,同时满足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又大规模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的人不多。除了此前我们提到过的“阿根廷的国宝”、以哲理见长的博尔赫斯,还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寓言大师”——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他从十二岁开始便决定再也不踏足陆地

卡尔维诺

同博尔赫斯一样,卡尔维诺也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而深受卡尔维诺影响的就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的王小波。

正是由于表达自我的一种需要和对上述文学创作的思考,卡尔维诺开始了自己笔下的故事。

卡尔维诺非常清醒的认识到了为什么文学开始不再正常的讲故事。是因为文字与语言的一种缺陷,二十世纪的作家们敏锐的认识到了,通过小说人物的行为来弥补语言的缺陷,通过对行为的超越,使身体“符号化”,从而文学创作就引入了一种“符号学”的意义。

所以卡尔维诺的创作也充满着奇幻与怪诞,因为现代人就是“分裂的”,马克思称之为“异化”,而早年的卡尔维诺曾加入意大利共产党。因此只有通过这种人物行为的乖张,才能找到从“分裂”通向“完整”的路。

但是卡尔维诺似乎并不愿意过于远离现实,为了摆脱“新现实主义”的创作、通过“对大城市知识分子的思考”从1951年开始卡尔维诺相继完成了《我们的祖先》三部曲。

其中《不存在的骑士》争取生存、《分成两半的子爵》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人生、《树上的男爵》企图找到一条通向完整的路。

《树上的男爵》与卡尔维诺的创作

《树上的男爵》是一个简单而离奇的故事:一位名叫柯希莫的少年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反抗,从十二岁起决定生活在树上从此不再踏足陆地。

《树上的男爵》:他从十二岁开始便决定再也不踏足陆地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卡尔维诺并不愿意脱离现实,因为如果一味的离奇与“孤高”反而会在创作的大潮中显得“俗套”而且并不能对现实产生更多的意义,所以过于离奇反而会是失败的作品。

在1960年卡尔维诺谈到《树上的男爵》的创作,他这样写道:

“我应当为此编造一个从人际关系,社会,政治中逃脱的故事吗?不是,那样就太肤浅和无聊。”

相反,在《树上的男爵》中柯希莫除了生活在树上之外与生活在地面上的“文明人”没有什么区别。他跟偷果子的孩子们交朋友、帮助农民与泥瓦匠、他依然在树上参加他的家庭聚会等等。甚至卡尔维诺还专门安排一个情节使得柯希莫诚恳地接受了父亲的爵位,在母亲病重时他彻夜不离的在树上照顾母亲。

卡尔维诺试图在传达这样一种意识——在刚开始柯希莫是叛逆,慢慢的他长大成熟,他学会了理解,但是真正让他继续待在树上的是他在树上学会的另一些东西。

所以不同于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完全背离人类社会的思特里克兰德,《树上的男爵》中的柯希莫拥有人一切应该拥有的情感,他会渴求爱情并为爱情而伤心难过,他有少年人的偏执也有长大后的宽容。所以在最后柯希莫是一个让人们觉得奇怪但同时又十分尊敬的人。

《树上的男爵》:他从十二岁开始便决定再也不踏足陆地

卡尔维诺

为什么卡尔维诺要这样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柯希莫”面对他所要反映的社会问题时有话语权,才能够说明卡尔维诺的意图——找到一条完整的路而不是为了“逃离”。正因为如此“柯希莫”这个人物能够让读者产生非常大的共鸣,一方面他也拥有所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他又能够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因此“柯希莫”是一个连接的作用,联系社会与理想。所以在故事中的那个年代,柯希莫受到诸多人的影响,他在树上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等等,他在树上观察整个社会。正是由于他从树上得到的这些,才促使他决定一辈子待在树上。

他对集体生活产生热爱,但是他必须永远的远离地面,所以才会有柯希莫的以下这句话:

“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所以卡尔维诺通过理想与暗喻让故事中的柯希莫写下了一本名为《共和体城市的宪法草案以及关于男人、女人、儿童、鸟兽虫鱼等一切家养及野生动物、林草蔬果等一切植物的权利声明》。而柯希莫这本如此“复杂的书”就是作者卡尔维诺企图通过《树上的男爵》所展现出来的一个宏大的主题。

于是书中人物所寻找的,与这个故事本身融为一体,这就是这种奇幻创作的特别之处。

故事的时代背景与深意

男爵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这个独特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这部小说最关键的要素之一。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时代,是人们开始真正探索新的制度革新的时代。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冷战期间的卡尔维诺让故事从1767年开始。

《树上的男爵》:他从十二岁开始便决定再也不踏足陆地

启蒙运动

在故事中左右柯希莫性格变化与情节发展的就是他与薇莪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为什么最后成为悲剧呢?仅仅是因为两人的性格原因吗?不全是。两人的爱情是卡尔维诺通过时代背景来展示时代思潮的载体。

18世纪是理性的时代。所以只有了解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以下这对爱人之间的对话:

“你用理性思考的太多了。为什么爱情要想理性呀?”

“我是为了爱你更深。做任何事情,经过理智思考,就增加了力量。”

所以此前的情节中,卡尔维诺才要安排柯希莫与当时的哲学家书信来往、与伏尔泰对话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柯希莫的思想做铺垫。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宗教依旧奴役人民的时代,柯希莫的思想代表着一种进步与挣脱。

《树上的男爵》:他从十二岁开始便决定再也不踏足陆地

树上的男爵——柯希莫

而这也是作者想要在20世纪50年代所表达的一种观念。

所以整个故事其实可以说是18世纪思想与作者意图的总结与压缩。如果我们用启蒙思想来审视一开始柯希莫对家庭的背叛,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的观点:

父亲只是在他的子女还需要他的扶助的时候,他才是子女的主人。

而这些是这部书诸多细节中的两个点。但是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这部书成为18世纪思想的集中展示,那么显然脱离了作者的初衷。

卡尔维诺的目的其实是:

使关于意大利启蒙主义者和雅各宾派的研究,成为幻想的可贵的推动力。

因为18世纪就是一个反思的年代,是一个对我们在历史中可能起到的作用进行反思的年代。而这种反思是柯希莫所要展现给18世纪、《树上的男爵》展示给20世纪的意图。

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

“我不知道这个十九世纪将给我们带来些什么。他一开头就不好,接着越来越糟下去……青年时代的理想、光明、我们十八世纪的希望,统统化作灰烬。”

这是故事的结尾柯希莫的弟弟回忆死去的哥哥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作者开始对全文、对整个18世纪做出总结。

十八世纪发生了什么呢?一个名叫柯希莫的离群索居的特立独行者死去了,在他死后树木开始凋零并消失,再后来糟糕的十九世纪来临了。

而这一切的背景就是启蒙思想后欧洲复辟的阴影,革命者在强权面前失败。

《树上的男爵》:他从十二岁开始便决定再也不踏足陆地

启蒙运动

柯希莫死后,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这就是作者找到的通向完整的出路——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们相隔离。

这个出路变相的在引起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呢?卡尔维诺曾经提到过:

现实步入各种轨道,表面上更正常,变成机构式的。

这种现实就是人的同类化。

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不是迷茫,而是同类化,是没有个性,是开始亦步亦趋。

太多的信息绑架了他们,让他们自顾不暇慢慢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卡尔维诺创造“柯希莫”这个特立独行者的目的,他生活在树上参与社会生活,他不会受到外界的太多干涉。他思考自己与社会,而这个前提是他与他人相疏离,但是这种疏离又不同于隔离,因为他始终参与社会生活。

用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

结语

寻找个人良知与历史进程间的关系是卡尔维诺曾经提到的《树上的男爵》的目的之一。在柯希莫的身边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最后揭示历史与“通向完整”的是那个从小离群索居的“热心人”。

《树上的男爵》所要揭示的就是通过自我抉择与矢志不渝而达到的完整,一种非个人主义的完整,因为柯希莫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我们其实都需要一种“树上的态度”来拒绝一些琐碎,来更好的生活。


《树上的男爵》:他从十二岁开始便决定再也不踏足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