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后河镇的谁?清朝时救了仨村人的命!

后河镇的谁?清朝时救了仨村人的命!土匪窜来村了!还要“跑老日”!

太阳懒懒地挂在天上,阳光洒在院落里、枝丫上,冬日里的后河镇刘士华村静悄悄的。村里数条水泥路由北向南,直通长姚路。村旁的农田里,绿油油的冬小麦又细又长,早已探出头来。

麦子一生要历经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直到来年夏天收割机从村头隆隆驶过,颗粒归仓。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曾经,中国人最怕的就是挨饿。见面打招呼常问“吃了吗”,实在是饿怕了的表现。古人靠天吃饭,一旦天不下雨就会造成干旱。在清朝乾隆年间,后河镇刘士华村就曾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

刘士华、刘士贵两兄弟开仓赈济村民,小马庄、小王庄、辛酉庄三个村统称刘士华村

据《河南省长葛县地名志》记载,清朝初年,马、王、辛三姓迁往后河镇定居,分别建立小马庄、小王庄、辛酉庄三个村。

众所周知,历经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下,河南人口锐减,土地大量抛荒。顺治二年(1645年),河南巡抚宁承勋上奏说,河南已经成为“残疆”,“中州大势虽定,荒残备极,非得从头整顿,难望有起色”。

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是清王朝统治的腹心地区。为使清王朝“长治久安”,清朝顺治帝、康熙帝迫切要求地方政府招徕流民、垦辟荒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王、辛三姓迁徙到了后河镇。

长葛市后河镇的谁?清朝时救了仨村人的命!


这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号称“三里长街”。

刘文峰老人今年68岁,是刘士华村的文书。他目光温和,时光在他脸上刻上了几道深深的皱纹。“相传,老祖先是从山西省迁来的。戏文里不都是这样唱的吗?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若非迫不得已,他们不会背井离乡。”刘文峰说。

迁徙是为了活得更好。可是在乾隆年间,小马庄、小王庄、辛酉庄突遭灾荒,村民们没有粮食充饥,面临绝境。饿极了,人连树皮、泥土都能咽下肚。在这危难时刻,刘士华、刘士贵两兄弟站了出来。

“刘士华、刘士贵两兄弟是富户,他俩开仓赈饥,帮村里人熬过了荒旱年。”62岁的刘建新老人说。

清朝是一个灾难多发的朝代。在当时,由政府主导的救荒事业难于实行。受限于生产力,粮食的积存很少,大部分被消耗。更由于民命垂危、嗷嗷待哺之际,贪官们也不忘口中夺食。

“要不是刘士华、刘士贵,弄不好村里人都得去逃荒。”刘文峰老人说。

一桩善举,改变了三个村庄的命运。刘士华、刘士贵感动了乡里,也得到清政府的关注。为了褒扬刘氏兄弟,清政府命小马庄、小王庄、辛酉庄统称刘士华村。从此,刘士华的名字成了村庄的名字。

金子般宝贵的粮食给了三个村生存下去的希望,也让世代村民都记住了好人刘士华的名字。

刘士华村好人辈出,古有刘士华、刘士贵,今有杨宝生。杨宝生是刘士华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终年41岁。2014年6月,杨宝生于病痛中向河南省眼库提出申请,自愿无偿捐献眼球(角膜),成为我市第一位眼角膜捐献者。2014年7月13日,杨宝生去世,他的眼角膜被移植给一位邓州市的老人。

最古老的房子建于1937年,农会在里面办过公、村里老人在这里上过小学……

刘士华村有674户、2803人,耕地面积2260亩。一处宅院是家,两处宅院是邻居,三处宅院、四处宅院,或者更多的宅院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村子。在村里,最古老的房子是89岁刘星昌老人的家。

长葛市后河镇的谁?清朝时救了仨村人的命!


刘星昌老人的院子古朴、宁静。

房子有两层,青砖灰瓦、木梁泥壁,满是岁月的味道。推开院门,时光仿若静止。葡萄架上爬满藤蔓,叶片枯黄,在风中摇曳。下面有几把椅子,摆放在屋旁,对着西边的太阳。老屋旁有一棵歪脖子杏树,舒展着枝丫伸向天空。

住在老房的人,脾气都要好些。“房子大概建于1937年。”刘星昌老人语气温和,他家境殷实,曾是村里的大户人家。

看一户人家日子过得是否殷实,从房子上一眼就能看出来。房子,从来都是庄户人家眼中最大的“面子”。早年间,村里大多是土坯房,在一众“矮房”中,老屋分外抢眼。而今,历经岁月的浸染,无论是横梁还是雕花的窗户都已乌黑斑驳。

玲珑的脊兽早已不存,檐角飞扬,若有一只鸟落在上面,整个屋顶便有种想要飞起来的感觉。“‘破四旧’时,屋脊上的走兽被捣碎了。”刘星昌老人解释说。

“老屋的‘身份’多了,农会在这里办过公,我们在这里上过小学。1981年,星昌从后河小学退休又回到了村里,从那往后就一直在这里住。”刘文峰老人说。

近十几年来,村里的楼房越来越多,一家比一家建得漂亮。村庄还是这座村庄,可面貌已焕然一新,变得和城镇差不多了。老屋老了,隐藏于楼房间,不再显眼。

长葛市后河镇的谁?清朝时救了仨村人的命!


刘士华小学被撤并,校舍改建为刘士华村党群服务中心。

村庄像一棵大树,地底千根万须。这些根须向外延伸,或外出求学,或打工经商,试图扎进城市的水泥地。

谈及自己的三个子女,刘文峰老人满是欢喜,“我这一辈子算是没白忙活。”

老人也有点失落:“多年实行计划生育,加上年轻人生育观念转变得快,人负担重,压力大,都不想多生。村里原来有一个小学,后来生源越来越少,并入了后河镇中心小学。”

求学、经商的村里人在城市里买了房,有了家,还会回来吗?可能到最后,只留下家里的老屋无声地诉说主人的现在和过往。

新中国成立前,土匪、日本鬼子在村里烧杀抢掠

行走在刘士华村,一片安闲。骑电动车的妇女擦肩而过,调皮的孩子嬉戏打闹,穿戴厚实的老人们在街上聊天儿…

如果回到99年前呢?

1920年7月,一群土匪流窜到刘士华村,烧了许多房子,村民哭声连天。刘士华村村民王西马上赶到石桥刘村求援,其他几个村的农民武装也纷纷出动,组成联军,前去救援。

据村里老人回忆,战斗十分惨烈。邻村农民武装见到土匪兵强马壮,不敢战斗。石桥刘村红枪会一马当先,与土匪激战,把他们赶到村北的一块高粱地。

如果回到75年前呢?

1944年,日本鬼子侵扰刘士华村,烧杀抢掠,恶行滔天。“我上小学六年级时,日本鬼子来了,无恶不作。他们把老百姓的楸木家具劈碎,当烧饭的柴火。”刘星昌老人说。

在刘星昌老人的讲述中,时常会出现“跑老日”三字。“跑老日”是土语。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躲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叫“跑老日”。中国人打不过日本人,只能跑。一个跑字,饱含血泪。

重回现在,村里人日出工作,日落休息,一片祥和。

村里人大多姓刘,还有胡、陈、乔、柳、王、李、仇、马、范等姓

长葛市后河镇的谁?清朝时救了仨村人的命!


刘士华村名石牌。

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刘士华村里人大多姓刘,还有胡、陈、乔、柳、王、李、仇、马、范等姓。

多数刘姓村民的祖先是刘士华、刘士贵,不过也有例外。

72岁的刘广华老人说:“我的老太爷是从新郑市观音寺镇柳庄迁过来的,原先姓柳,为了不受欺负,请村里德高望重的杨姓长辈做主,改成了刘姓。”

村里老辈人一个个去了,后辈们一个个长大。再过些年,谁还记得以前的人和事。若有家谱与村志,便能留住村里的根。

“村里的家谱还没有正式编成,还在整理中。以前新郑的刘姓也曾修过家谱,我还看过。他们将祖先追溯到刘邦,我觉得有些过了。我们村的历史有断代,不能乱认祖宗。”78岁的刘万年老人曾试图编纂村里的刘氏家谱。

人这一辈子,终成一把土。臧克家有诗云:“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据刘建新老人讲,刘士华的墓(老祖坟)挨着长姚路,在村子的东南方向。在他的记忆中,坟前栽着几棵柏树。无论何时,村里的人都感念祖先,把他们带入这片平坦、肥沃的土地。

“1958年时,里面的松树、柏树都被砍了。在那之前,清明节、十月初一都有人祭拜。”刘文峰老人说。

现如今,那里是一片菜地。

可斯人故去,声名长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两百多年过去了,刘士华的名字不仅村民们记得,还传到了外地。这样的事情看似奇迹,其实却是必然:“谁对老百姓好,他们便记得谁”。

夕阳西下,刘士华村还是眼前的刘士华村,但当了解了它的故事后会发现,它不单单是一个村落那么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