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的抗命不遵,日軍即使過了惠通橋,也無法將西南變成東北!

對於日軍的侵華行動,大家多數人知道的事情最早莫過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其實九一八事變日本已經醞釀了四年之久。早在19927年日本的田中奏摺和田中義一主持的東方會議就已經明確了日本對華政策。田中奏摺和東方會議,甚至已經明確地提出了侵華的具體細節。

因為他的抗命不遵,日軍即使過了惠通橋,也無法將西南變成東北!


田中奏摺和東方會議都是明確的提出利用滿蒙政策解決東北,再將東北作為基礎,控制中國,然後以中國作為基礎霸佔亞洲,稱霸世界。因為張作霖的不配合,日本侵華的第一步就用了六年,六年才在東北站穩腳跟。

為保護滇緬公路入緬作戰,孫立人抗命不遵,轉道印度

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日本不斷增派兵力,將魔爪伸向了華北,華中和華東大片領土。中國所有對外交通線均被日軍封鎖。1939年,滇緬公路的出現,使得日本不得不派兵從緬北登陸,掐斷滇緬公路。

因為他的抗命不遵,日軍即使過了惠通橋,也無法將西南變成東北!


一時間,滇緬公路成了中國必守,日本必掐的交通線,因此也就有了十萬赴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然而遠征軍出師不利,慘敗後大部分退回了國內,只有孫立人抗命不遵,率領新38師轉道印度,厲兵秣馬蘭姆伽,再後來新22師殘部迫不得已前去投奔孫立人。

然而,日本十八師團在佔領臘戌後,沿著瑞麗、畹町、芒市、龍陵,日本一個叫坂田的少佐曾經這樣說道:

只要過了怒江,不出十天,我們大日本帝國國旗蔣飄揚在昆明上空。

惠通橋被炸,日軍退防松山,並在龍陵騰衝佈防,最終被殲滅。

因為他的抗命不遵,日軍即使過了惠通橋,也無法將西南變成東北!


早就駐紮在雲南,準備開赴緬甸支援的宋浠廉的十一集團軍,早已虎視眈眈坐鎮雲南。最終李志鵬的36師和張祖武的一個工兵營就憑藉怒江將日軍的夢想阻止在了怒江西岸。

日軍不得不退守松山,在騰衝和龍陵佈防,這才有了對峙兩年後的滇西大反攻,滇西二十萬遠征軍在衛立煌率領下,一舉將將日軍全部殲滅,最終和駐印軍會師芒友。

駐紮印度的駐印軍,讓滇西緬北日軍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顧

一系列的軍事反應,惠通橋的被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於是有很多學者就認為如果沒有怒江,昆明不保,西南不保。中國的抗戰前途會變得更加渺茫。

這其實是最為悲觀和保守的一種推理,試想日軍用時間把龍陵和騰衝佈置得固若金湯,再憑藉松山和怒江天險,依然阻止不了被我軍二十萬大軍碾壓的命運。小鬼子憑兩個師團就像在滇西二十萬大軍的眼皮子底下長驅直入,有多大的可能?更何況,滇西不是緬北!

當然,如果日軍過了怒江,長驅直入的就不是兩三個師團的兵力,緬北更多的兵力將會被拉進滇西。如果這樣推理,我們不能忘記了一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功不可沒的人物——孫立人。先不說“十萬青年十萬軍”以後的擴編,就憑孫立人在蘭姆伽混得風生水起的一個駐印軍,日軍就不敢放棄緬北。他們放棄緬北,駐印軍再往緬北收縮,日軍就會被關門打狗。日軍不放棄緬北,就註定早在上千公里的防線上疲於奔命,得不償失!

因為他的抗命不遵,日軍即使過了惠通橋,也無法將西南變成東北!


孫立人在抗命不尊後,仍能步步高昇,除了在緬北立下大功外,這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因為孫立人的牽制,即使惠通橋被炸,日本人也不可能讓西南變成東北。這一點,蔣介石沒有說,但他一定更清楚!

一木匠發現這三次“橋戰”,都是中國抗戰的轉折!一般人發現不了

日本蓄謀四年的侵華計劃,具體細節從田中奏摺和東方會議一目瞭然

杜聿明走野人山,竟是因為一則廣播,其內容讓其聽後直冒冷汗!

貂蟬:閉月羞花之“閉月”,香消玉殞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