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物流供應鏈融合

在家上清華|平時/應急/戰時物流供應鏈融合

疫情當前,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時間,也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學習資源,以下觀點節選自清華大工業工程系副教授劉大成老師在近期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應急和戰時物流的融合已經離不開商業民營企業的參與。以下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

儘管此次疫情總有結束的時候,然而在疫情早期應急物流體系所表現出的漏洞百出和進退失據現象嚴重,特別是慣於循規蹈矩的政府和協會在突發不確定性的應急保障中突出表現出嚴重的信息不暢、數據不準、管理缺位、主次不分、響應遲緩和承壓能力不強,而與此對比的卻是對高頻次、零延遲商業需求壓力習以為常的電商企業、快遞企業等承擔了應急的主力,這也預示著平時、應急和戰時物流的融合已經離不開商業民營企業的參與,甚至有時適應市場的商業企業可能在某個時段成為主導。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漲、極端氣候頻至,使得包括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越來越多,直接影響國家公共安全。美國國土安全部在 2012 年 1 月達沃斯會議上就公佈了《美國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白皮書,其中第一項就強調了自然災害帶給美國全球供應鏈的風險。


如何做好平時/應急/戰時物流供應鏈?

因此,除了做好各種應急預案,儘快構建和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應急物資採購供應體系、應急物資保障體系之外,也對未來的平時/應急/戰時物流供應鏈提出幾點設想。

第一,此次物流供應鏈在疫情早期的進退失據更多來自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慌,而這種恐慌進一步加大了供應鏈的供需能力失真,造成普通百姓恐慌性囤積和不良商販囤貨居奇,嚴重干擾了防疫進程,而且其中一個相對重要的原因在於地方政府、協會的公信力因嚴重失真而受到質疑。

在任何災情初期,都只有災情波及的民眾更有對現場事件特別是對資源需求的發言權,自救、互助和商業團體此時的作用不容忽視,甚至可能其防災救災能力大於政府體系的常設機構,就應該充分發揮民眾團體、商業團體乃至個體慈善機構的作用,平(時)(應)急戰(時)融合、軍民融合、政商融合和協(會)(聯)盟融合。

第二,如何讓災害在處於強不確定性期間減少影響物流供應鏈的恐慌性囤積造成供應鏈牛尾效應,影響防災救治,可以考慮在國家層面上推動儲備長期有民眾公信力的專家學者、社會賢達組成獨立於體制之外的第三方智庫;或者要求地方黨政主管常年聘請固定數量的轄區外專家顧問組成智囊團,每遇重大決策應先與轄區外的相關專業智囊交流,再行決策。

第三,應從此次疫情防治的教訓和經驗中取長補短,或將形成新的物流供應鏈業態或新主流。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十數年甚至數十年政策推廣但難以普及的諸多物流模式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應用,如甩掛運輸、帶板(/盤)運輸、電子回單、電子倉單和機器人分揀等。

然而,如果本次疫情如果迅速結束,恐怕物流市場迴歸正常,很難形成新業態或新主流;但是如果疫情持續較長週期,則會因為規模化而使得客戶習慣產生路徑依賴,經營者和投資者增加投資和優化新流程,而包括軟硬件的技術、裝備和平臺得以完善和成熟,新物流體系將成為新常態。

第四,本次疫情需要的無接觸物流與疫後正常市場需要的無接觸物流本質上並不完全相同,但卻能引發包括經營者、投資者和制度制定者的關注、思考和系統規劃。可以想見,無接觸物流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物流的發展方向。

第五,以往無接觸物流只是在物流供應鏈的局部環節得以實施,其主要原因既包括成本高企和效率低下,也包括許多技術、裝備和平臺尚未成熟,特別是最為核心支撐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尚未達到期望或構想的程度,但整個物流體系的無人接觸式則可以提前進行佈局以推進發展進程。


物流供應鏈產業發展趨勢

已經成功實施 60 餘年以 20 英尺單位為基礎標準的傳統集裝箱及其運行體系構建了製造業全球化的新模式,然而其尺寸僅適用於大運量重載的水運特別是遠洋海運,但並不適用於對載重比和容積比帶來的運輸成本斤斤計較的鐵路貨運和公路貨運,而且其尺寸也不適用於航空運輸,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難以推行集裝箱多式聯運。

當下全球貨運中 75% 貨物的屬性已經變為零部件,而超過 60% 以上的零部件其最大外圍尺寸小於 1.2 米;而“門到門”的城市末端配送貨箱的最長尺寸也基本在 1.2 米左右。因此,可以打造尺寸模數與標準集裝箱對應的可摺疊封閉最小單元“百搭箱”,並與其運行體系形成第二代多式聯運模式。“百搭箱”的最大尺寸為 1.2 米,可以保證適用於鐵路貨運和公路貨運對載重比和容積比的需求,更適用於航空貨運的尺寸需要,同時也適合於城市末端配送“門到門”的需要。

在幹線物流運儲中,“百搭箱”既可以納入到傳統標準集裝箱內,也可以自成體系捆綁至集裝箱尺寸,保證對原有體系的適用。

而在幹線物流(的城市貨運站)與城市末端配送(的快遞櫃)之間設立街區自動分揀地下緩衝站,類似地下自動化立體倉庫,並在此將盛裝“百搭箱”的傳統集裝箱在地下緩衝站進行自動化/無人分揀和分拆,並按計劃調動配送到末端無人車或配送小車上,此係統形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無接觸支線物流。

而裝載在無人車/配送小車可以自由行駛到末端配送的社區或企業,由最終的快遞員或無人自動分揀裝載與社區可移動(固定)智能快遞櫃進行有人/無人對接,形成無接觸毛細物流,從而完成全系統無接觸物流。

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只是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很短暫的一個時期,然而,它將給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和物流供應鏈產業發展趨勢帶來深遠的影響。


在家上清華|平時/應急/戰時物流供應鏈融合


劉大成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兼物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性能診斷與效率改善,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城市系統工程與產業集聚、產業規劃與物流園區規劃,成本控制與收益管理等。


厚德供應鏈策略研究院, 由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張鈺老師創建,由清華大學智慧物流與供應鏈系統研究中心孵化,是清華大學供應鏈專家智庫。

專家團隊來自於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計算機系、車輛與運載學院精密儀器系、清華城市更新設計研究所等各院系及清華校友會。

自成立以來,僅圍繞”供應鏈+”服務於生產製造、商貿流通行業的大中型企業以及政府部門。提供產業降本、增效、升級、創新的智力服務。

服務方式主要有:解決方案、落地運營、高管培訓、在線教育、論壇承辦等。

使命: 以供應鏈策略成就中國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