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童年——“他鄉的童年”(上)」


「各色童年——“他鄉的童年”(上)」

用了2天,看完了周軼君的紀錄片系列【他鄉的童年】。本來計劃從前往後寫感想,主要是最後迴歸中國的教育,讓我感觸挺深的。

看完最後一節,6個紀錄片只留下了兩個深刻印象:天性,快樂。前幾個小節中印象深刻的是,他鄉童年的教育主要結合了孩子的天性,體現寓教於樂效果明顯。例如:(1)孩子的發言上。他鄉的孩子發言多一些,發言內容更像是孩子的思維;中國孩子發言很少,說的內容像個小大人兒。(2)老師的角色上。他鄉的老師,大部分是引導孩子提問和回答;中國大部分是老師/大人說,孩子在聽。尤其再遇到老夫子講課,聽起來晦澀難懂,參與性就減去了一大半。

也看到了老夫子的注入了新觀念,年輕老師改變思路教學,學生也有了興趣。可是,還有孩子父母一關,聽著兩個孩子那麼成熟的回答,不知道是高興還是心酸。博大精深的知識和現代社會的應用性,出現了中間斷層;而且父母和孩子的代溝明顯存在和溝通嚴重缺失,導致孩子認為“知識用來是灌輸的”,上大學之前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歡什麼很正常。

中國的傳統時間線很長,隨著時代快速發展,意味著現在的孩子,學習能力必須要強,既要牢記傳統,又要追趕時代的發展節奏。

突然想了想,現在的我,本身就是矛盾的,喜歡悠哉悠哉生活;可是一直需要工作,甚至高效工作。將來“我怎樣對待孩子?”也許會讓她和我一起跑步增強體質,會一起在書房閱讀行萬里路。發現了問題,就可以努力解決問題,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