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榛、丁建華回憶“內參片”

喬榛、丁建華回憶“內參片”


  內參片是一個奇蹟,不僅是留下了一批譯製片的巔峰之作,更重要的是鍛鍊了演員,客觀上為不久以後譯製片的輝煌作了重要的準備。上世紀80年代那些膾炙人口的聲音——劉廣寧、楊成純、伍經緯、喬榛、曹雷……無不是從配內參片起步的。


  在“內參片”時期有幾件小事可以說明“上譯輝煌”是怎麼打造出來的。上譯廠當時的工作條件很差,錄音棚搭建在二樓的大陽臺上,是個又小又悶的標準“漏音棚”。可這個“漏音棚”功不可沒,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這裡錄了三四百部譯製片。有些戲需要有殘響、混響聲,必須在棚外過道里安裝大喇叭,要開棚錄,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聲——現在錄音時不用這樣麻煩,開個混響器就解決了——當時這些戲一般都放在晚上夜深人靜時錄。“著火啦,快來救火啊!”有一次,周邊的老百姓被這樣的臺詞和喊聲驚醒後,紛紛跑出家門……

此後凡是晚上要錄大混響聲,必須事先向周邊的居民打好招呼、出安民告示。每到夏天,錄音棚又小又悶,只有兩個舊電風扇,有時進棚的演員又很多,棚內溫度高達40℃。每天都要買幾大塊冰放在大木盒裡,用電風扇直吹以降低棚內溫度。可正式錄音時,紅燈一亮,電扇就得馬上關掉,避免有雜音。演員進棚錄音如同洗桑拿。有一次全是男演員的戲,演員康泰(已故)實在熱得受不了,什麼也不顧帶頭把汗衫脫了,只穿短褲衩……有人一直拿此事開康泰的玩笑:“你為‘四人幫’真賣力,赤膊上陣配黃色影片。”康泰說:“去你們的!當心我揍你們。”


  當時參加“內參片”譯製工作的人都會感到這是一件幸事,既能看片學習,又不荒廢自己的業務,極大地鍛鍊了上譯的創作隊伍,上譯廠第二代配音演員大多數是那個時候鍛煉出來的,其中就包括喬榛。1975年,經過5年的借調,喬榛終於由上影廠調入上譯廠成為專業配音演員。業界評價他的聲音儒雅、深沉、大氣,他所配音的多個角色至今被奉為經典。“直到1975年,正趕上有一大批譯製片需要配音,上譯廠急需用人,於是打報告給市委,最後把我和孫道臨老師一個老的、一個小的正式調到上譯廠,我這才算正式走入這個隊伍,之前都是‘借’我過去,也陸陸續續配了不少片子。上譯廠的一些老前輩很器重我,覺得我非常適應他們的創作氛圍,調過去後馬上就讓我學習導演,我記得導演的第一部片子是《坎布爾王國》,後來又導演了《蛇》、《追捕》等譯製片……這是我生命中極其寶貴和重要的一段,可以說影響了我的一生——包括我對藝術的不倦追求、對朗誦對語言藝術的熱愛,我覺得融入這樣的創作,首先要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地對待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創作;真誠地對待別人,不能有虛假和做作,不能有雜念。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創作者的內心和角色的內涵,從而感動自己,並且把這種感動像流水一樣自然地傳遞給觀眾,為觀眾帶來審美的享受和藝術的震撼……”


  當代電影的錄音方式包括同期錄音和後期錄音兩種方式,兩種錄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現在很多電影都是這麼處理的。而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數字音樂的興起,音效師不但能夠讓觀眾傾聽日常生活裡不可能親耳聽到的音響,甚至可以為影片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別是在科幻片、災難片等電影中,數字技術不僅僅用在畫面上,也用在了聲音上。然而在多年以前,技術、設備上一窮二白的“上譯人”,卻發明了許多土法“聲效”,如今想來雖然不免一笑,卻也可見當年“上譯人”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

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丁建華曾對筆者介紹說:“《追捕》中真尤美第一次出場是被一隻狗熊逼到了樹上,當年的那聲大叫,我現在聽起來都會嚇一大跳。記得剛從話劇演員轉到配音演員時,我經常在棚裡到處亂跑,遊離話筒,害得錄音師不厭其地提醒我:請你不要亂動!有一次配接吻戲的時候,擬音師就站在我身旁,動情的時候用力親自己的手背,說是這樣才有肉感。我一見到擬音自己親自己,就忍不住哈哈大笑。當時有很多老同志批評我,說丁建華在棚裡一點都不嚴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