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秦腔小生泰斗陈妙华老师!《秦之声--咱们的陈妙华》特别节目

值此清明来临,让我们一起怀念秦腔小生泰斗陈妙华老师!《秦之声--咱们的陈妙华》特别节目

小尧/文 秦腔大观园 2017-03-27

怀念秦腔小生泰斗陈妙华老师!《秦之声--咱们的陈妙华》特别节目


怀念秦腔小生泰斗陈妙华老师!《秦之声--咱们的陈妙华》特别节目


怀念秦腔小生泰斗陈妙华老师!《秦之声--咱们的陈妙华》特别节目


陈妙华

陈妙华,女,攻文武小生,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1940年生于西安市,父亲庄正中是易俗社著名的小生演员。她于1949年进入易俗社学艺,师承凌光民、杨令俗、封至模、宋上华等名家,上世纪50年代初以饰《白蛇传》中的许仙而一炮走红,1956年荣获陕西省戏曲观摩大赛演员二等奖,1958年随陕西省电影艺术团赴长春拍摄秦腔艺术片《火焰驹》,1960年又参加了电影《三滴血》的拍摄,均担任主演,以其英俊的扮相和高亢圆润的唱腔闻名西北,蜚声全国。

陈妙华的嗓音条件优越,高、厚、宽、亮兼而有之,唱腔精雕细琢,跌宕别致,表演朴实自然,真实贴切,文武皆能,功底全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陈派”,影响颇广。代表剧目有《火焰驹》、《三滴血》、《夺锦楼》、《紫金冠》、《白蛇传》、《京兆画眉》、《扫窗会》等。

如果说在华人电影圈里没有人不知道成龙,那么在陕西人眼里,也没有人不知道陈妙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名字就流传大江南北,只要是有秦人有戏剧的地方,陈妙华这个名字就如雷贯耳,而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电影《三滴血》,秦腔《火焰驹》、《貂蝉》、《白蛇传》等。然而,当年就在她的事业如日中天,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期,“文革”将她的一切全部打碎了,丈夫的离去、事业的坍塌、精神的冲击,使得这个红极一时的秦腔大家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谣言四起、风雨飘摇,陈派艺术眼看后继无人……几十年过去了,很多当年的戏迷还心系陈妙华,四处打探着她的下落与境况。昨日,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的排练场里,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秦腔大家。

当年花团锦簇 而今平淡寂寞

身边人提及往事泪纷飞

据说,当初电视台策划要做一个《咱们的陈妙华》节目时,曾第一个找到西安易俗社社长冀福记,听闻这个消息,冀社长三次失声痛哭。而昨日,当记者再次见到冀福记与陈妙华的密友赵文琴时,他们两人依然忍不住泪雨纷飞。尤其是陪伴陈妙华度过人生繁华与落寞的赵文琴,更是提及往事泣不成声,几度哽咽停止了采访。

红极一时追求者众多

曾任易俗社剧场经理的赵文琴回忆说,自己初识陈妙华时她还未成名,而自己当时也只是院部的打字员。“也许是缘分吧,我们两个人当时特别好。妙华那个时候戏特别多,周日的时候一天三场,平时也是一天两场。她红的时候,坐火车售票员都不要票,即使是现在,她只要是在西一路那些饭馆吃饭,老板们也经常是不肯收钱,争着请她吃饭。当年,那些戏迷为了看妙华的戏,晚上披着被子排队买票,她走到哪儿戏迷就跟到哪儿,红极了!”据说,当年追求陈妙华的人很多,记者昨天还听陈妙华的弟子开老师的玩笑说,当年追求过老师的新加坡华人现在还痴情一片,有机会的话,可以请回来让大家见见面。而陈妙华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婚姻也是因为对方的崇拜才开始的,两人的婚姻也因为陈妙华被禁演而结束了。

“文革”中她经历了理想的坍塌

谈起陈妙华精神崩溃的这个话题,赵文琴落泪了,冀福记落泪了,旁边的记者们也红了眼圈。

据他们说,第一次察觉出陈妙华的异常,是易俗社赴甘肃演出时,那次剧社已经搭好台子,演员也都化好了妆,而就在上场前,陈妙华不见了。赵文琴清楚地记得那次雇着三轮车前往精神病院看望陈妙华的经历,“当时我是和王玉琴、刘如惠等几个人一起去看陈妙华,那时候也没有出租车,路又远,当我们赶到医院的时候,看到妙华她……她的裤子上、衣服上全是……”赵文琴哭得说不出话来,“我都不敢回忆啊,真的想都不敢再想了……”

冀福记说,陈妙华的精神痛苦就在于“文革”期间艺术生命被扼杀,在一个艺术家最黄金的阶段,她主演的古典戏剧成了四害之一,而被打倒的“三名”中,她又是名演员。她一生痴迷的秦腔,她从小就视之为生命的艺术,被强硬地从她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她当时的不幸就来源于此,她患的就是文革后遗症。”

冀福记回忆说,1988年,易俗社到礼泉精神病院慰问演出时,陈妙华依然在医院里。他当时和陈妙华交谈时就已经断言,她的精神已经没有问题了。当时他问了陈妙华两个问题,她的回答都是行,一是你再唱一段秦腔行吗?二是让你上台演《虎口缘》行吗?当天晚上,易俗社在礼泉剧院里演出秦腔《虎口缘》,陈妙华作为主演登台亮相。冀福记至今还记得当晚的盛况,剧院里人山人海,戏迷们慕名前来看戏,为自己心仪的名家捧场。“她上台后,连一字一谱都没有错。我们都很震惊,她的戏还是那么好。”之后,易俗社从医院接走了陈妙华,自此她也结束了从西安到宝鸡,从宝鸡到礼泉的求医生活。“我相信她再也不会精神崩溃!”

 “懒”为虚 “勤”为实

记者小的时候,家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懒得都像陈妙华了!”当年风靡西北的陈妙华在老百姓心中就是最大的腕儿,其分量就是现今的天王巨星也不能相比。老百姓都传言,像她这样的名角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做家务,吃饭有人喂,喝水有人倒,因此“懒”名也由此而来。

不过昨天赵文琴的辩白却让记者看到了另一个陈妙华,“她真的不是懒!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演戏上了,她最爱看古典小说,她的剧本从来都被她写得满满的,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表演,角色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她对自己一直都是严格要求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出去演出,一大早别人还都睡着呢,她一个人就跑到河边吊嗓子去了。”赵文琴说,痴心秦腔的陈妙华对日常生活并不在意,她一辈子不会做饭不会洗衣,现在就是衣服掉了颗纽扣也会打的来找自己。而平时有演出,自己也会帮着陈妙华买演出服、化妆,她演出时就一直站在侧台上观看。谈起陈妙华现在的生活,赵文琴又哽咽了,“她的生活太单调了……”虽然在身边人的关心和帮助下,陈妙华的生活和精神都恢复了正常,但还是有谣言说她身体不好,一些演出都不能参加。

抖落一身寂寞 从容面对人生

陈妙华超然面对生命悲喜

其实记者对陈妙华的印象全部来自父辈的议论以及民间的传言。记者甚至一遍遍在心里勾勒过陈妙华现在的模样,如此传奇的人物,她会怎么出场呢?然而当陈妙华推门的一瞬间,记者眼帘里映出的是一个普通妇人的身影,咖啡色的外套,深色裤子,黑色的头发上别着几个小卡子。惟有当她燃起香烟时,那抬起的手指才流露出一个职业演员的习惯来:优雅、美丽。只吸几口,其余的时候就任香烟在手指间闪烁、缭绕。

收徒严谨再续陈派

昨日,记者还见到了陈妙华的几个弟子———吕秋娟、张全会、李东峰,他们在提及老师对自己的培养上,个个都感激万分。李东峰说自己当初学习陈派算来也是间接,因为无法得到老师面授,就只能靠学习音像资料来揣摩陈妙华的声腔、唱段。而当自己进入易俗社后,有一天,老师竟然亲自上门,大声说:“叫我看一下团里来的新学生长啥样子。”后来,自己上台唱戏的时候,老师就默不吭声地坐到台下去看,“陈老师从来不在我刚演完戏时指点我的技艺,因为她知道这个时候演员还都很兴奋。她总会等到几天后,我自己也从演出的兴奋中走出来时,再告诉我哪里演得好哪里演得不好。甚至连剧中人物的性格都一一讲来给我听。”

陈妙华的另一个徒弟吕秋娟也说,陈老师对学生很关心,自己刚开始学唱老师的唱段时,嗓子很吃力,一些音上不去,老师虽然急在心里,但依然很耐心,在休息的时候说:“秋娟你现在摸摸你的脖子两侧,看看你用哪儿出声。”虽然从没有和声乐老师学习过,但陈妙华说自己一直喜欢音乐和歌曲,“我就想秦腔为什么不能学习歌曲的圆、宽、润呢?”而陈妙华的发音学说在学生们看来也是十分科学的。

现在,还有人募集资金设立了陈妙华基金,希望她能为秦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平淡做人 谦虚求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陈妙华还出演过新编古典戏《节妇吟》,并且连演20余场,轰动西安。现在陈妙华的演出少了,一些不了解她近况的人,还以为她身体不好,因此也很少邀请她演出了。

不过,易俗社的戏陈妙华还是经常看的,甚至不让自己的学生知道她就坐在剧院里听戏。陈妙华说自己之所以不抛头露面,是因为自卑感时常困惑着自己,“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有自卑感。我觉得我已经退休了,离开舞台也有一段时间了,胳膊、腿都不行了,虽然我心里还有东西,还有内涵,但是很少讲出来”。在与陈妙华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她始终都保持着微笑,经历过大风大雨,重拾平淡的她对现在的生活似乎很满意。记者获悉,对于这位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演员,易俗社一直在竭尽全力地帮助、照顾着她。虽无大富大贵,但在一群朋友,一群热爱秦腔的演员中间,陈妙华的幸福很真实。

晚年生活仍不离弃秦腔

陈妙华一生的悲喜大抵是和秦腔无法脱离了,当年成名靠秦腔,受打击也是因为秦腔,晚年受到人们无比尊敬还是因为秦腔。记者不久前在采访潘虹时,她不无悲哀地说“舞台残酷、观众无情”,但这一点在陈妙华身上却无法印证。目前希望追随陈派的秦腔演员大有人在,而希望为陈妙华基金贡献力量的人也不少,更多的戏迷也还深深记得她在舞台上塑造的精彩人物。

当年父亲莫名出走,抛下年幼的陈妙华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丈夫带着一个儿子离开陈妙华,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陈妙华与秦腔的不解之缘。据说,陈妙华的儿子现在西安公路系统工作,她的身边又有一大帮好朋友,虽然演出少了,但生活中依然离不开秦腔。在海外也仍有戏迷一直在打听她的消息,希望她能再登台演出。据悉,3月11日,陈妙华会参加《咱们的陈妙华》节目,在节目中,她也会再次唱起那熟悉的唱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里有家园……”

怀念秦腔小生泰斗陈妙华老师!《秦之声--咱们的陈妙华》特别节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