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擇優錄取”還是“貧富懸殊”的錯?

是“擇優錄取”還是“貧富懸殊”的錯?

(點擊上方“硅谷生活家”訂閱本公眾號)


是“擇優錄取”還是“貧富懸殊”的錯?

- 1 -

精英制(Meritocracy)是根據才能、努力和成就來選拔人才的制度,即我們中國人說的擇優錄取或擇優錄用。

但最近精英制有些灰頭土臉。媒體上常看到關於精英制的文章,文章標題無一例外,把精英制和“撕裂”、“迷思”、“危害”、“悲慘”等貶義詞放在一起;大學、中學、政府部門則不僅是紙上談兵,而是直接拿擇優錄取開刀,來勢洶洶,磨刀霍霍。有些大學開始不要求申請人提供標準考試的分數,很多中學揚言要取消榮譽班,精英高中被建議放棄憑分數入學的做法,連標準考試機構也一度考慮在分數中加入與學術無關的因素。

擇優錄用的制度自古有之,中國的科舉制度就是一個例子,畢竟不管何時何處,事情還是要能幹的人才能做好。但擇優錄用在美國社會成為佔絕對優勢的主流,卻是近幾十年的事。

比如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美國精英大學並不要求申請人抒寫才情橫溢的文章,吹噓自己課內課外的成就,而是主要考察他們的所謂“性格”和人脈,其實就是一種改良的aristocracy或世襲制。後來耶魯進行招生改革,取消猶太人配額,在錄取過程中完全不考慮學生經濟狀況(need blindadmission),並停止自動接受東海岸某些精英學校學生的做法,才帶來錄取制從貴族制到精英制的轉變。

擇優錄用的原則聽起來很有道理。與拼爹相比,憑才能、努力和成就為自己在精英學校和公司謀得一席之地,顯然是一種進步。為什麼這樣一種制度會遭到詬病呢?主要原因是貧富差距的懸殊及其導致的社會階層的固化。

主張摒棄或削弱擇優原則的人指出,因為精英階層在教育上投入鉅額資源,他們的孩子在看似公平的擇優錄用原則面前擁有巨大優勢。研究表明,考生的SAT分數跟父母財富直接相關。當學校憑SAT分數錄取學生時,等於是獎勵了富人,懲罰了窮人。很多用納稅人的錢支持的精英高中全是白人和亞裔,見不到在社區佔相當比例的非裔和墨裔的身影,也因為非裔和墨裔普遍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

精英階層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後,順理成章地成為社會精英,而中下層人民的孩子則因無法獲得精英教育而失去了上升潛力,每一代人都被束縛在父母的社會階層中,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形成階級固化。如果推翻擇優原則,讓處於弱勢地位的學生也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則有可能打破這種僵化的局面。

這種想法出發點是好的,也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機會延伸給需要的人,卻不一定是正確的思路。

- 2 -

貧富懸殊是美國目前面臨的大問題。根據人口普查局的最新報導,2018年美國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從2017年的0.482上升至0.485,創下五十年新高。2015年美國最富的1%的人的收入佔全社會收入的18%,最富的0.1%的人的收入佔全社會收入的8%;這兩個數字在1980年分別是8%和2%。

貧富不均本身不是罪惡。它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也是鼓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催化劑。對激進的平均主義的虛偽和危害,我們都有親身體會。當一個社會經濟開始發展,收入從極低上升至中等水平時,社會的貧富不均一般會上升。但隨著經濟發展,貧富不均又會有所下降。這個描述貧富不均跟個人收入之間關係的先上升後下降的倒U形曲線,叫庫茲涅茲曲線。

但美國的問題是,在多年基本遵循庫茲涅茲曲線後,近幾十年貧富不均突然有了上升。這種趨勢跟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有關。以前一個店老闆再精明能幹,頂多能擠垮同村的幾家小店,把全村人的錢都賺過來;現在的店老闆可以把全世界的商店都擠垮,把全世界人的錢都賺進自己口袋。

以前的資本家頂多能剝削幾十個、幾百個在自己的血汗工廠做工的人;現在的資本家可以在全世界尋找既便宜又有手藝的工人,把他們全部變成自己賺錢的機器。

更不用說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取代很多工作,導致一方面是擁有這些技術的公司和股東賺得盆滿缽滿,一方面是被取代的工人的失業。

伴隨著這些發展,本應有適應時代需要的政策來緩和貧富懸殊,正在競選總統的華人楊安澤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有點這個意思。但大部分政客都老眼昏花,對技術一竅不通,跟不上時代需要。

右派因為意識形態,或受利益集團綁架,本不指望他們有所作為;左派這些年把注意力集中在邊緣群體的利益,也忽略了對經濟不平等問題的思考。畢竟,對文化高談闊論遠比制定合理的經濟政策容易。

這種反常的貧富懸殊加劇的現象,讓我們有了一個讓很多人難堪的總統。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貧富懸殊的受害者們選出來的總統,熱衷的事大都是加劇貧富懸殊的,比如推翻可負擔健保,給富人減稅。

- 3 -

富人家庭因為資源豐富,肯定會在孩子身上投資更多。不管精英學校錄取學生時採用什麼標準,精英家庭的孩子總體而言一定會交出更漂亮的成績單。大學錄取要求高分,精英家庭的孩子便有高分;大學要求豐富的課外活動,精英家庭的孩子便會魔術般地變出精彩紛呈的課外活動。如果哪天學校要求申請人倒立十分鐘,肯定也是精英家庭的孩子動作做得乾淨利索。

這公平嗎?不公平。但社會從來不是絕對公平的。追求機會的絕對平等,就像追求財富的絕對平均一樣,只會導致虛偽和災難。

但現在以擇優錄用為核心的精英制之所以遭到猛烈攻擊,是因為富人在教育上花費了更多力氣,人才進階之路越來越像硝煙滾滾、劍拔弩張的軍備競賽,窮人在這場競賽中劣勢也越來越明顯。這一方面是因為富人的資源實在比窮人多太多,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富人精明地看到了社會貧富懸殊的現實,知道躍過某個門檻後,是天文數字的回報。

其實那些躍過門檻的精英也有難言之隱,有些人比如新書《精英制的陷阱》(The Meritocracy Trap)的作者口誅筆伐地聲討擇精英制,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努力上進,上中學時就每天只睡五小時,進入名牌大學和精英公司後也一直要頭懸樑、錐刺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還是貧富懸殊:正是不同工作、不同階層回報差別過大這個事實,把他們逼上了絕路。

但這些畸形現象,是貧富懸殊而不是擇優錄用的錯。

- 4 -

批評精英制的文章經常強調成功不僅是由於才華和努力,其中有很多運氣的成分,這是毋庸置疑的。精英們尤其應該認識到這一點,這可以讓他們多一些謙卑和同情心,少一些自私和傲慢。

我也贊成在分配教育資源時對弱勢群體給予一定程度的照顧,以提高每個群體成功的幾率;在擇優錄用時,也應該多考慮學生的潛能,減少對已經取得的成就的依賴。

但教育有它自身的規律。即使進行教育改革,也不宜操之過急,簡單粗暴。社會的發展取決於人的質量,除了擇優錄用,我還想不出更好的保證人才質量的方法。而在對學生進行擇優錄用時,分數雖不是唯一考量,但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學生成就的因素。雖然學生的分數和家庭經濟狀況呈正相關,兩者並不是一回事。同樣家庭背景的孩子的分數也可以差別很大。

有些反對擇優錄用的提議其實並不能幫弱勢群體的忙。把能力迥異的孩子綁在一起,能力強的孩子得不到挑戰,能力弱的孩子也痛苦。還有那些倡導取消某些標準考試的做法,效果也很可疑。之所以有這些提議,據說是標準考試懲罰了弱勢群體的孩子。但沒有這些測試,精英家庭的孩子自有補救之法,弱勢群體的孩子卻失去了唯一讓他們瞭解自己學習進展的客觀標準,總有一天要付出代價。

而且研究表明,學生的表現只有三分之一歸因於學校,其他三分之二歸因於家庭。家庭環境不給力,學校的作用其實很有限。

大家抱怨的公立學校資源的缺乏和質量的下降,也是近幾十年財富分配向富人傾斜的直接後果。比如很多人認為,加州公立學校系統之所以衰落,1978年通過的限制房產稅增額的第13號提案是罪魁禍首。通過第13號提案前,加州公立學校有90億美元的預算;第13號提案後,學校預算一夜之間損失了三分之一。而第13號提案就是一條造福富人遠超過窮人的法案。

現在以擇優錄用為核心的精英制之所以有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勢,起因是貧富懸殊和階級固化,這個問題主要還是應該用經濟手段來解決。正如克林頓說的,it’s the economy, stupid。擇優錄用有它的道理,是經過時間檢驗、符合常識的保證人才質量的做法。把火力對準擇優錄用,並不能解決舊問題,卻會造成新問題,既有侵蝕平權運動得來不易的成果的風險,也分散瞭解決貧富懸殊這個根本問題的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