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原本選擇洛陽作為都城,為什麼後來改為關中了呢?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登基稱帝,大漢王朝建立。

  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最為關鍵的還是在都城的選擇,能夠選擇一個好的的都城,對一個王朝的統治至關重要。

  而劉邦最先為大漢王朝選擇的首都便是,位居天下之中的洛陽。

劉邦原本選擇洛陽作為都城,為什麼後來改為關中了呢?


  一來洛陽作為周的故都,選擇洛陽為都城,大漢王朝有著承襲周的意思,比接過暴秦的江山名聲好多了。

  第二嗎,劉邦覺得周朝定都洛陽能有八百年的江山,大漢定都洛陽也能像週一樣,統治天下八百年。

  第三便是劉邦手下的大臣的希望,劉邦的臣屬基本都是六國人士,選擇洛陽作為都城離家近。

  總之在多種因素的促使下,劉邦決定定都洛陽。

劉邦原本選擇洛陽作為都城,為什麼後來改為關中了呢?


  但是隨著一個人的到來,最終讓劉邦打消了定都洛陽的念頭,而這個人便是婁敬,

  婁敬,這也是一個很能抓住機遇的人,當他知道劉邦準備定都洛陽的時候,婁敬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此時的婁敬不過是從齊國來的一位戍卒,居然感想著面見劉邦,不得不說,婁敬的膽子是真大。

  婁敬找到自己在朝廷擔任將軍的一位老鄉,希望通過這位老鄉可以見到劉邦。

  這位將軍居然向劉邦回報了,而劉邦也答應了見婁敬一面。

  劉邦人也不錯,準備了一頓宴席,先讓婁敬好好吃一頓。

  吃好喝好之後,婁敬就直抒來意,大王是不是準備效法周朝定都洛陽。

  劉邦點了點頭,對啊,洛陽是個好地方啊,位居天下之中,並且周朝就是定都在這裡,周朝可是享國近八百年,我也想大漢像周那樣長久的統治。

劉邦原本選擇洛陽作為都城,為什麼後來改為關中了呢?


  婁敬搖了搖頭,陛下那你可就想錯了,人家周朝是怎麼獲得天下的,人家靠的數代人的辛苦經營,最後靠著仁德獲得了天下。而皇帝你呢,則是靠著戰爭,七年的時間,就從一介布衣一躍而上成為了皇帝。在這七年當中有多少人死於戰亂。所以皇帝你是無法與周朝相比,因此定都洛陽對大漢來說並不合適。

劉邦原本選擇洛陽作為都城,為什麼後來改為關中了呢?


  您最好還是選擇關中,關中之地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況,百萬之眾的雄兵是可備一戰的。關中之地,地勢險要,而且藉著秦國原來經營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為依託。即使山東地區有禍亂,秦國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並佔有的。與別人搏鬥,不掐住他的咽喉,擊打他的後背,是不能完全獲勝的。進入關中建都,控制著秦國原有的地區。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擊打它的後背。

  劉邦被說服了,雖然劉邦意動但是還是要徵詢自己手下大臣的意見。

劉邦原本選擇洛陽作為都城,為什麼後來改為關中了呢?


  於是劉邦就和大臣們商量定都關中的事,大臣們是毫不含糊,一致說定都洛陽。

  當劉邦在兩種意見當中徘徊,留侯張良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定都廣中。

  張良的意見實在是太重要了,劉邦立馬決定定都關中。

  於是關中就成了西漢王朝的都城。

  關中可是經歷了大秦兩百多年的經營,這兩百多年當中秦可是對整個六國形成壓迫之勢。

  尤其是在秦始皇的時候,修建甬道等大型工程使得,關中的交通極為便利。

  劉邦定都關中可以很好的防備大漢的七位異姓諸侯王,更可以憑藉地勢,在諸侯王謀反時,快速的消滅叛亂。

  因此當時的一位大臣田肯就這樣評價劉邦定都關中,“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 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