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千古绝唱,世间绝音

——二胡曲《二泉映月》背后的故事

一、作品简介

《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著名民间盲艺人华彦均(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而且还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弦乐四重奏、二胡与乐队等多种演奏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蜚声全球。该乐曲的音调素材,尽管与江南的“滩簧”音调及无锡的“锡剧”音乐都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很难说这是“原型”与“改编”的一种“脱胎”关系。我们应该知道,阿炳是一位演奏技术高超的民间艺人,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他所接触过的民间音乐,如戏曲、民歌、小调以及道家“梵音”曲牌等,不计其数。这些音乐的音调已在他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创作过程一般都是体现在自己的即兴演奏之中,音乐素材,信手拈来,随意发挥,将民间音乐的许多音调自然地揉合到作品中,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思想。

《二泉映月》这首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国民族音乐学奠基人杨荫浏(1899-1984,江苏无锡人,曾得到民间艺人瞎子阿炳真传,在11岁时,向17岁的阿炳学过一阵琵琶等乐器,阿炳可算是杨荫浏的启蒙老师。他不但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而且受到了良好的西方音乐理论的熏陶)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这首二胡曲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同时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该乐曲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二、背后故事

说到这首脍炙人口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其实原本只是一首没有标题、没有特定内涵的“依心曲”,该曲名是音乐史学泰斗杨荫浏给定的。

1949年1月,刚到南京工作的黎松寿,在二胡界的一代宗师、导师储师竹教授那里上课时,为了活动手指,黎松寿无意中拉起了阿炳在街头巷尾常拉的一段旋律,储师竹教授听后突然示意暂停,问这首曲子的来历。随之,储教授吩咐弟子完整地再拉一遍,听完之后连声称赞:“太美好啦,不仅富有个性,并且内涵深邃。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黎松寿后来成为二胡演奏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1950年,他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杨荫浏的表妹(1905-2004,女,民族音乐学家,无锡人)等几人一同去无锡为阿炳创作的二胡、琵琶曲录音。由于他们的挖掘和抢救,使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才得以保留和传承。

(一).曲名由来

只看《二泉映月》的曲名,似乎这首乐曲是以描绘景色为主的标题性作品。对此,曾引起过不少争论。我们应当对乐曲标题产生的来龙去脉进行一番严谨的考究。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黎松寿等人专程来到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有一段很重要的资料:无锡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祝世匡先生曾在1979 年8 月14 日《无锡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定名经过》一文,祝老先生在文中写道:“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琴?’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顿时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一首乐曲就这样从原本的无标题音乐变成了似乎是描写无锡惠泉山的优美景色为主的标题音乐——无锡二泉池,设有漪澜堂、二泉亭等建筑。农历每月望日前后,月恋水,水怀月,同辉水韵。佳景天成。

这段资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启示:这首乐曲本来是没有标题的,《二泉映月》的曲名是当初由杨荫浏、祝世匡等几位先生即兴商定的,与乐曲内容并无密切关联。故而,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似乎不应完全借助于标题,而应该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进行恰当的、合乎情理的分析。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二)抢救始末

参与抢救《二泉映月》的往事,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学院进修的黎松寿,偶然拉了一段《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引起了杨荫浏教授、刘天华大弟子储师竹的注意,于是,他们决定前往无锡记录整理阿炳的作品。根据黎老的爱人曹志伟回忆:1950年9月,在雷尊殿附近的三圣阁,“当时我和我爸爸也在场,是他联系的场地,”杨荫浏、曹安和与黎松寿,终于将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以及琵琶曲《龙船》等共6首刻制在了录音钢丝上。“再加上阿炳的妻子,还有音乐家祝世匡,当时共有8人在场,如今老黎也去了,见证者中只有我还活在这世上了。”后来,黎松寿还和师傅储师竹一起为《二泉映月》拟订弓指法,为其广泛流传奠基。如今,曹志伟仍珍藏有《寒春风曲》的原版带子,而阿炳原声的《二泉映月》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把这个宝贵资料捐给国家。”

造化弄人,如果没有各种机缘巧合,阿炳很可能只是一个生活安稳、普普通通的道乐高手,不会有《二泉映月》的诞生;《二泉映月》曾经的一场抢救,若无几人努力,可能难以广泛流传和名垂青史。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三、阿炳演技

阿炳是一位才华出众、技艺超群的民间音乐家,他的二胡演奏也有很高的技艺和功力。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的民间音乐素养很高、修养广博,演奏技巧非常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也就是说,阿炳的琴艺十分了得,没有任何人能超过他。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是他的主打乐曲,自然由他亲自演奏。这首乐曲不仅在旋律上具有独特风格,而且在演奏中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如,①阿炳在演奏此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演奏中,其音调抑扬顿挫,将情寄于景,使乐曲情景交融、深情动人;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当人们在凝神聆听这首感人肺腑的乐曲录音时,不仅可以联想起“水泉冷涩月如霜”的艺术境界,而更多的是犹见其人——旧中国一位刚直不阿的盲艺人,痛苦地向人们述说着人间的种种不平和自己坎坷的一生;②在弓法方面,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谱一弓,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音量饱满、坚实有力。他的连弓虽然用得不多,但非常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凡是遇到长音,便使用“浪弓”,在演奏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保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如在聆听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录音时,能使人感受到二胡发声力度的强与弱,从而让人领会、理解乐曲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阿炳在此乐曲中所抒发的,是对生活的无限感慨和悱愤之情;③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对比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连,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经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四、社会评价

《二泉映月》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许多年来,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致使该曲在中外乐坛迅速地传播开去,流传甚广,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这首《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周恩来总理也非常喜爱这首二胡名曲,并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毛主席非常重视和推崇民族优秀文化,亲切观看了辽宁芭蕾舞团进京演出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著名音乐家、中国小提琴第一人、20世纪50年代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先生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与著名大提琴家刘烈武先生在听了阿炳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录音后,对阿炳炉火纯青的二胡演奏技艺十分钦佩,说:“他(阿炳)的二胡弓弦长得像一望无际的火车铁轨,很难听出换弓的痕迹。”特别是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一段评价。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学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

英国音乐大师听了《二泉映月》,感慨:这是中国的贝多芬

他还说:“此乃断肠之曲!”并把《二泉映月》作为他所指挥的乐团的保留曲目。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其中《二泉映月》名列榜首。六年后,一位英国音乐大师,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聆听了《二泉映月》的录音后,非常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这是“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二泉映月》这首二胡作品的旋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相当优美且柔中带刚,极具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深刻地揭示并讴歌了旧中国一个刚正不阿的盲艺人阿炳坎坷的一生及其对于光明生活的追求。由于《二泉映月》的流传与影响,不但成为20世纪中西的典范,而且在今天,仍然是经典杰作。祝愿《二泉映月》这首经典,穿越千载,历久弥新;祈盼“阿炳”这个名字,永远在人间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