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落地,憑什麼是深圳?

作者 | 甘曉 丁蘇雅


3月3日,在科技部、發改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


這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次寫入國家公開發布的文件。


在多地角力“第四城”的競爭中,深圳憑什麼脫穎而出?與前述三地相比,還存在哪些短板?


多地角逐的“金字塔之巔”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當之無愧的金字塔之巔。


依託於高水平大學、全球頂尖科研團等優勢,上海張江、北京懷柔和合肥在2016年至2017年間陸續獲批成為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落地,憑什麼是深圳?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的世界首個全超導託卡馬克主機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官網)


鑑於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科技創新方面顯示出的強勁牽引力,全國多地均投入“第四城”角逐中。


例如,武漢最早於2017年由湖北省人大代表聯名提案提出申建,依託武漢雄厚的科教實力,主打光電、強磁場、存儲基地等領域。今年1月,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仍有“支持武漢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提法。[1]


位於西南地區的成都,則將“積極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寫進2017年黨代會報告中,主攻軍民融合相關領域。[2]


南京則在2018年初的“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目標包括建設紫金山實驗室,主攻網絡安全、新材料和健康領域。[3]


此外,西安近年來也在創建國家科學中心方面有較高呼聲。


花落深圳,憑什麼?


靴子終於落地,卻是深圳這座以經濟發展著稱的城市突圍。仔細分析,“第四城”花落深圳其實並不意外。


政策利好


近年來,深圳在加強科技引領方面可謂“鐵了心”,陸續發佈利好政策,讓全社會資源和注意力向科技傾斜。


2019年發佈的兩份文件讓“頂層設計”先行一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行動方案(2019—2025年)》明確國家科學中心的發展路線圖。[4]


隨後,一系列規劃、法規、政策將上述總體設計落到實處。包括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發展規劃等,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


配置硬核


深圳以雄厚的資金,為建設國家科學中心配置了超豪華硬件,為其在激烈競爭中奠定基礎。


光明科學城是建設國家科學中心的“第一炮”。2018年4月開始佈局,2019年1月正式開建。


目前,建成、在建和規劃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有9項,都將在光明科學城落戶。


包括未來網絡基礎設施、深圳國家基因庫、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深圳拓展設施、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腦模擬與腦解析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設施、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裝置,以及材料基因組平臺。


2019年6月,在深圳市政協舉辦的一場活動中,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表示:“光明科學城有光明的未來,我迫不及待地移居光明科學城。”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則期待:“在10—20年時間裡,如果光明科學城可以和波士頓媲美,就是辦得比較成功了。”[5]


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落地,憑什麼是深圳?


鵬城實驗室則是一項“大手筆”。2018年4月依託哈工大(深圳)啟動建設,是廣東省首批啟動的實驗室之一,著力開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對標國家實驗室。


啟動一年,就匯聚了18位院士,開展了20多項科研項目。其“雙輪驅動”的科研項目管理方式機制和以“雙聘”為主的用人模式頗具特色。


短短2年來,實驗室頻頻引發國家決策、諮詢層面關注。2018年10月底,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實驗室主任高文講解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義、任務和規劃。[6]


2019年4月,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賙濟先後調研實驗室。[7][8]


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落地,憑什麼是深圳?

鵬城實驗室(圖片來源:鵬城實驗室官方網站)


深圳灣實驗室是繼鵬城實驗室之後,在深圳啟動建設的第二家廣東省實驗室,同樣對標國家實驗室。


2019年1月正式成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領銜。2019年11月,成為首個正式入駐光明科學城的重大基礎研究機構,意味著深圳灣實驗室將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架構。


實驗室圍繞生命信息,生物醫藥和醫學工程研究三個方面,開展生物醫學領域前沿研究,5年內將打造150個科研團隊。[9]


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落地,憑什麼是深圳?

2019年11月14日,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政府與深圳灣實驗室簽約儀式舉行,意味著深圳灣實驗室將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架構。(圖片來源:深圳灣實驗室官方網站)


市場活躍


2018年的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2%,居全球前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296.63億元,增長12.73%,已成為全國一面旗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185家,總量達14415家、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10]


這讓科研機構、企業產生轉化研究成果的強烈積極性,營造出支持大大小小創新個體勇於試錯的創新氛圍。高度市場化,成為深圳打造國家科學中心最大的優勢。


未來發展,還缺啥?


當然,與北京、上海、合肥等科教領域傳統深厚的城市相比,深圳也顯示出明顯短板。


大學,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作為唯一一座沒有985、211重點高校的一線城市[11],深圳對高水平大學的渴望由來已久。


除了本地的深圳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外,2016年,為加強高等教育,深圳發佈《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圳的大學計劃”,大力引進國內外名牌大學來深辦學。[12]


目前,北大、清華已在深圳成立研究生院多年,哈工大(深圳)則成為C9聯盟中首家進駐深圳招收本科生的高校,中山大學在深圳設立其第三個校區,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已將選址定在光明科學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貼上國際名牌大學標籤的聯合辦學項目也相繼落地。


不過,這些新辦大學想要產出高水平成果,一方面尚需時間積累,另一方面也面臨作為“乾兒子”的諸多體制機制困難。


正如樊建平在2019年11月舉辦的高交會開幕式上建議:“深圳創新要往源頭走,最核心的是要建立高水平大學,未來深圳要加強本土人才的培養。”[13]


高水平大學離不開高層次人才。儘管深圳自2011年啟動“孔雀計劃”大手筆引進高層次人才已累計超過3000人,但與全國老牌科教重地相比,仍顯積累不足。最近,深圳已開始嘗試諸如“院士雙聘”等新的人才引進辦法,效果究竟如何,仍是未知數。


優厚政策、“硬核”配置、市場活躍,成為深圳此輪在多地參與角逐的國家科學中心中勝出的籌碼。


未來發展能否有充足後勁,則要看本地高水平大學、高層次人才能否快速跟上。


[1] http://www.cjrbapp.cjn.cn/wuhan/p/150178.html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662087189376641&wfr=spider&for=pc

[3] http://www.jiangsu.gov.cn/art/2018/6/21/art_59167_7946225.html

[4] http://gd.people.com.cn/n2/2019/1219/c123932-33644764.html

[5] https://xw.qq.com/amphtml/20190624A06S9P/20190624A06S9P00

[6] https://mp.weixin.qq.com/s/-cFMSFnuVCZHNC8MXBf7EQ

[7] http://www.pcl.ac.cn/index.php/home/index/views/id/888.html

[8] https://mp.weixin.qq.com/s/LIGcmsZ1b5YxMCu-CUtReA

[9] https://www.szbl.ac.cn/news_detail.aspx?detail=17733&parm=10

[10]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ca0a9c977ac64077600db95/

[11] https://www.sohu.com/a/270464661_436962

[12] http://szeb.sz.gov.cn/jyfw/fwxsjz/zwhzbx/zcwj_151780/201902/t20190226_16652062.htm

[13]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9-11/13/content_22622908.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