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在中美之间飞呀飞,是否飞过太平洋,我曾在万米高空......

从1997年赴美商务考察到后来的赴美探亲,我已很多次的飞往美国。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没去过的朋友特别是要赴美留学的年轻学生好奇的问我:"坐飞机到美国,到底飞不飞过太平洋呀------"

飞机在中美之间飞呀飞,是否飞过太平洋,我曾在万米高空......


对这个问题,一开始我也并不在意,因为上了飞机吃了送餐,而后的时间里慢慢的就进入了梦乡。机舱里也关了遮光板和大灯,开了夜明灯,整个机舱里除少数人通过每座一个的小型显示屏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外,多数人都抓紧时间睡了。飞机要在空中飞行十几个小时,因时差问题要快速跨夜,由天亮迅速天黑然后再到天明,妥妥的睡上一觉是最好的选择。

后来我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是飞过还是闪过,怎么也要有个准确的答案呀,于是十多年间在万米高空我分别做过一去一回两次跟踪追记。

第一次是在2008年6月,我守在座位前方的显示屏旁,跟踪记写了飞行的轨迹。

那是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波音777型飞机。起飞时间是下午3点45分。中国北京到美国纽约长达10980公里,飞行高度万米左右,飞行时间长达13个小时零8分钟。飞机爬升到万米高空后,是在云层之上,向下看被云层所挡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只能通过座位前小型显示屏的画面进行沿途路线的记载。

飞机在中美之间飞呀飞,是否飞过太平洋,我曾在万米高空......


根据途中飞机上的显示屏不断地显示告知,我做了这样的记录:飞机由北京出发后开始向北飞,由承德周围的上空飞往外蒙,然后经过俄国西伯利亚的帕托姆高原、上扬思科山脉进入北冰洋。沿北冰洋边缘海域进入加拿大北极群岛,经由群岛最北部的伊丽莎白女王群岛,在布西亚湾和巴芬岛上空南下,飞越了哈得逊湾和詹姆斯湾,在魁北克省的瓦勒多、安大略省的渥太华之间的上空进入美国。在美国,途经五大湖区域进入纽约,最终降落在纽瓦克国际机场。

这次的跟踪记录告诉我们:飞机并不是直接飞越太平洋到美国的,它闪开了太平洋,飞过北冰洋进入美洲。

2019年10月,过去11年了,我选择了从美国南方的休斯顿飞回北京。这次是坐的中国国际航空的飞机,在飞机上,我对照着显示屏再一次做了航线记载:

飞机从休斯顿起飞后,穿越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堪萨斯州等一直向北,从加拿大西北部进入北冰洋波弗特海,然后向西经由霍尔基特角、巴罗角、楚科奇海上的弗兰格尔岛上空,进入俄罗斯北部的东西伯利亚海,并由此南下,穿越俄罗斯的科雷马平原、勒拿河和雅库斯克、阿尔丹、斯塔诺沃伊山脉,从满洲里附近上空入境中国,然后向东南方向飞向北京。

飞机在中美之间飞呀飞,是否飞过太平洋,我曾在万米高空......

实拍座位前的小显示屏


这次的记录再次告诉我们:飞机在中国到美国之间的来回飞行,确实没有飞越太平洋,而是经由北冰洋。

为什么要这么飞呢?

1、 安全的需要。直接飞过太平洋,路途遥远,下面全是海,如果飞机中途出现机械或其它方面的问题,无法就近寻找到备降机场,这对机组和乘客的安全不利。

2、 节约的需要。飞行距离越短,油料等物资的耗费就越少。地球是圆的,在北京和纽约两点画出的圆弧线中,经由太平洋的弧线比较长,因此不可取。

3、 借力的需要。在地球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由于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在中纬度交汇,形成了一股常年吹刮得比较强劲的大气环流,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盛行西风带。借助这股高空的盛行西风,飞机好比获得了加速度,到达目的地在时间上和燃油消耗上都会更节省。

当然,如果一定要飞越太平洋,那就不是直飞了,必须要中途经停来加油或载客,比如东京或夏威夷。一般的直飞,选择越过北冰洋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过飞机在返回时,通常不能完全按照来时的路线,而会另选距离短、不逆风的路线来飞。再加上实际的飞行路线常会受天气、备降机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动。因此,在飞行的时间上,来和往是并不完全一样的。

飞机在中美之间飞呀飞,是否飞过太平洋,我曾在万米高空......


目前我国每周有三百多个直飞航班往返于中美两地,有直飞纽约的,直飞芝加哥的,直飞西雅图的,直飞圣何塞的,直飞旧金山的,直飞洛杉矶的,直飞波士顿的,直飞华盛顿的,直飞达拉斯的,直飞休斯敦的等等;有中国的国际航空,海南航空,南方航空,东方航空,达美航空,厦门航空等等;有从北京起飞的,从上海起飞的,从南京起飞的,从广州起飞的,从深圳起飞的,从长沙起飞的,从成都起飞的等等。除中国的航班外,美国也有航班往返于中美两地。

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昨天还在北京,今天就可以来到万里之外的美国。这么多的航班忙碌在中美航线上,为什么宁愿从北极上绕一圈也不横穿太平洋,简要归纳原因就是:距离短,成本低,更好的保障机组和乘客的安全,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准备赴美的你,明白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